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奶牛生产方式是影响奶牛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晏家坪奶牛养殖小区、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奶牛场、兰州市个体养殖户三种不同类型奶牛场的牛奶乳脂率及酸度指标分析,表明不同生产方式下牛奶质量差别较大,以相对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奶牛养殖小区牛奶质量最好,个体养殖户牛奶质量较差。因此,在奶牛生产中,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是保证牛奶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规模化奶牛场原料乳生产中,很多环节和因素都能对乳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奶牛品种、奶牛健康状况、奶牛场气候、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挤奶操作、牛奶的贮存及运送和生产监督等环节来分析造成乳质量降级、变质、报废的原因。在乳质量管理、生产监控过程中,推荐全面综合、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建立牛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有效地保证牛乳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1 实现奶牛生产的规模化 目前,我国奶牛生产大多停留在家庭式的养殖方式,饲养数量较少,管理相对粗放,加工企业的奶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奶制品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要改观这种局面必须转换饲养模式,应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奶牛生产基地,以便有利于建立牛奶产品统一的标准和方便样品的抽取和检测。2合理选择奶牛场的场址 奶牛场生产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  相似文献   

4.
采用奶牛养殖小区的饲养管理模式,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奶牛养殖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规范化饲养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奶牛业的发展. 河南省新郑市奶牛养殖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从农村分散饲养到规模化、规范化集中饲养的转变,截止2008年底全市奶牛存栏达9200头,建设标准化奶牛饲养小区12个,小区存栏奶牛7000头,占全市奶牛饲养总量的76.1%,年产生鲜乳4.6万吨,成为河南省较为重要的奶源基地.目前,花花牛、蒙牛等牛奶生产企业也相继在新郑投资建立牛奶加工生产线,必将更好地促进新郑奶牛养殖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奶牛养殖已从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奶牛养殖不但要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奶牛养殖的现代化和标准化。1 奶牛的信息化管理 目前,牧场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安装了挤奶台(计量产量、监测乳腺炎)、称重体系(监测健康状况)和牛奶成分在线分析仪(在线检测乳成分)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养牛数量的剧增,我国奶牛饲养开始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进行奶牛的分散户养和集约化机器挤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牛奶的产量和质量。笔者主要阐述了集约化奶牛的饲养,以及如何管控好牛奶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奶牛养殖小区存在的隐患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养殖小区(托牛所)的数量也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对提高奶牛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牛奶质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养殖小区也存在较大的隐患,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对待,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来会给我国的奶牛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量大幅增加,奶牛养殖小区(托牛所)的数量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对促进奶牛业发展,提高奶牛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牛奶质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使奶牛养殖小区稳步向前发展,在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奶牛健康状况和奶牛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三种不同饲养模式下的奶牛各30头,采集血样和乳样,检测免疫相关因子和牛奶品质等指标,分析不同饲养模式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约化模式(CF型)的牛奶产量高于不完全集约化模式(IF型)的奶牛,IF型高于粗放饲养模式(EF型)(P〉0.05);CF型奶牛的乳蛋白率高于IF型和EF型(P〈O.05),EF型乳脂率高于CF型和IF型(P〈0.05),EF型牛奶的体细胞数(scc)显著高于cF型和IF型(p〈0.(15)。EF型奶牛血液相关免疫指标IgA、IgG、TNF-d、IL-1p和IL-6等均显著高于CF型和IF型(P〈(0.05)。可以得出,EF型奶牛的牛奶产量、牛奶品质和健康状况均低于CF型和IF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量大幅增加,奶牛养殖小区(托牛所)的数量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对促进奶牛业发展。提高奶牛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牛奶质量,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牛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小区自身的经济利益。养殖小区.作为乳品企业的第一车间.牛奶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提高牛奶质量势在必行。我们在保定农垦总公司徐水奶牛场的长期实践当中.总结出一套提高牛奶质量的十项措施,并且在河北新天香乳业所属奶牛养殖小区的推广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现将具体方法总结如下.供广大奶牛小区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奶牛鲜乳的风味、质量在乳制品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鲜乳质量的因素复杂,涉及到奶牛的品质、饲养管理和奶牛的健康状况、饲料品种等。近几年来,在奶牛生产中,酒精阳性乳的发生率较高,致使大量牛奶被废弃,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发生酒精阳性乳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生产应用证明,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体细胞含量与牛奶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随着我国奶牛业和乳品工业的发展.牛奶和乳制品已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优质的乳制品是以优质的原料乳为基础的.没有优质的原料乳.就不可能生产好的乳制品。体细胞含量(SCC)是衡量原料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牛奶质量的好坏.而且可以推测奶牛场的饲养管理状况及奶牛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牛奶乳脂率是反映奶牛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奶牛饲养户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牛奶乳脂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有遗传的因素 ,如品种和个体的差异 ;有生理的因素 ,如在不同胎次、一个泌乳期的不同阶段。牛奶的乳脂率与其产奶量呈现负相关。但在生产中 ,反应最明显的还是饲养管理对奶牛乳脂率的影响 ,如挤奶技术、日粮结构等。在保证奶牛产奶量的情况下 ,尽可能提高牛奶的乳脂率 ,才会发挥奶牛的最大效益。为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好的品种和个体不同品种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的差异。乳用牛当中 ,经过高度培育的品…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的生产周期可以分为泌乳期和干乳期,其中泌乳期又可细分为泌乳初期、泌乳盛期和泌乳中后期,干乳期可细分为干乳前期和干乳后期。如果在整个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重理特点是不同,使奶牛保持良好的生产性能,生产出优质、量多的牛奶需要在了解奶牛各阶段的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段的需求来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需求量日益增加,致使中国奶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奶牛养殖要朝着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集约化养殖条件,做好奶牛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预防做了简要概述,为进一步增加奶牛产奶量,提高奶牛饲料利用率以及降低奶牛疾病发生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奶牛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较大的养殖密度下,奶牛生产生活环境对奶牛健康水平、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奶牛场除了要科学选址与合理建厂,还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为奶牛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饲养环境。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大气五个方面分析奶牛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以期为奶牛科学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立以苜蓿干草日粮为基础的高产优质高效奶牛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奶业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牛奶产量稳中有升,奶牛存栏稳中有降,奶牛单产水平持续增加,奶牛品种不断优化、饲养条件不断改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世界奶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以美国为例,美国奶牛良种化程度高,主要  相似文献   

18.
胎次对乳质欠佳奶牛群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蛋白质、乳脂肪是牛奶中非常重要的质量性状指标,其优劣直接影响到牛奶风味和牛奶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定性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胎次因素对乳蛋白质、乳脂肪等乳质指标不合格奶牛群分布的变化规律,表明胎次因素可以显著影响奶牛群中不合格奶牛数及比例分布(P<0.0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调整或改善不同胎次牛群的比例,以提高整个奶牛群的乳质及牛奶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发展规模牧场,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降低疫病风险,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源头控制乳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然而,规模化饲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只是集约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必要的载体,目的是将先进的饲养技术集成,标准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推广规模化的目的,因此,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管理水平,决定着规模化推进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央到地方"安全奶"工程的广泛实施,牛奶消费量呈迅速上升趋势,饲养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奶牛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奶牛乳房炎以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等特点制约着奶牛业健康发展,因此奶牛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危害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