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悉,农科院油料所是农业部专门从事油料作物包括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及其他特种油料作物研究开发的国家级研究中心。而提高种子含油量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在油菜高含油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就油菜研究签署了两个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有关油菜的高含油量和抗菌核病领域开展共同研究合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菜(Brassica napus),其种子油不仅在食用植物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化工产业和生物能源领域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油菜种子含油量影响因素及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运用基因工程提高油菜种子油含量的策略,以期为油菜含油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编辑王雯慧)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油料作物,比欧洲油菜(油麻菜籽)更耐高温、干旱和疾病。这项突破刊登于4月《自然—生物技术》上。哥本哈根大学动态分子互作卓越中心(DynaMo)负责人Barbara Ann Halkier教授一直致力于开发性能更好的新油料作物。她表示,"油料作物在温暖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中国油菜种子含油量偏低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研究成效。并综述了油菜种子形成期间脂肪代谢与其它代谢之间的联系、种子油分形成与关键酶活性和关键物质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要将影响含油量的关键酶及其底物和脂肪合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物质综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生理生化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  相似文献   

6.
以3种含油量分别为38%、42%、46%的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于2014年10月1日在湖南农业大学油菜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3个材料油菜籽含油量以及对应的光谱,并将含油量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与光谱反射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不同含油量油菜种子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3个不同含油量油菜品种建立的预测模型均以多项式模型最高,3个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可用于预选不同含油量油菜。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理位置对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地理位置对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回归及相关分析,比较了在4种不同海拔环境下,2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品系)的含油量差异.结果表明:油菜含油量与海拔高度存在着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800 1;油菜含油量与纬度也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为0.919 5,最小仅有0.048 4,平均相关系数为0.465 7,纬度对含油量的影响较小.对2因素综合分析比较,海拔高度对含油量的影响比纬度大,二者偏回归系数t检验值为1.109 5(海拔)和 0.915 8(纬度).  相似文献   

8.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俗称麻秆、烂杆,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冬油菜区发病最严重,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由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又与多种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研究不同含油量的云南小油菜accD基因,并分析其表达对含油量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含油量的云南小油菜为材料,克隆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Ⅱ的β-CT亚基的编码基因accD,并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及其表达对种子含油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同含油量的云南小油菜的accD基因发生了极少的碱基替换,其同源性高达 98.6%。accD基因的表达随生殖生长的进程依次增强,在晚期角果中表达最高。在中期角果、晚期角果中accD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种子含油量,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解析油菜高含油量的分子机理及其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区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为甘蓝型油菜的高含油量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6个含油量不同、遗传差距较大的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为亲本,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模式Ⅰ配制36个试验组合(正反交+亲本),在大荔冬油菜区和张掖春油菜区2个试验点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对F1代油菜籽含油量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分析,并分析环境效应。【结果】在2个不同生态区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在张掖春油菜区正向中亲优势组合比例为80.00%,含油量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有差异,但出现杂种优势的组合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不同环境下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90%,狭义遗传力均接近80%;各亲本含油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配合力虽受环境影响,但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趋势总体上一致;在张掖春油菜区,含油量正反交效应达极显著水平,而在大荔冬油菜区正反交效应并不显著。【结论】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同时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高含油量杂交油菜育种应以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为主;为春油菜区配制杂交种还需考虑组合的正反交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宁波农业科技》2007,(2):20-20
用一种聚合育种、诱变技术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新方法,我国科技人员在世界上首次选育出一种“特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检测显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54.72%。比国际上报道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此外这种油菜种子的含油量比目前长江中游大面积推广的普通油菜品种也高出2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不同含油量油菜品种LEC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测定不同含油量品种不同发育时期LEC1基因的表达量及含油量。[结果]甘蓝型油菜LEC1基因与含油量密切相关,其相对表达量在花期和角果期均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花期的相关系数大于角果期相关系数。[结论]该研究为选育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种子油体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含油量油菜种子油体蛋白差异表达,为提高油菜含油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高低含油量油菜种子中分离油体,提取油体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后,分析油体蛋白质组的二维表达图谱.[结果]仅在高含油量品种种子油体蛋白质组中出现的蛋白点有3个;仅在低含油量油菜品种油体蛋白质组中出现的蛋白点有4个;在两者中均出现、且表达量差异在两倍以上的蛋白点有16个.[结论]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含油量油菜种子油体蛋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是有效研究油菜种子含油量性状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技术     
油菜新品种“中油杂8号”含油量高达45.31%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选育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杂8号”含油量高达45.31%,是目前我国长江中游区第一个含油量突破45%的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中油杂8号”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云昌研  相似文献   

15.
用一种聚合育种、诱变技术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新方法,我国科技人员在世界上首次选育出一种“特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检测显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54.72%。比同际上报道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此外这种油菜种子的含油量比目前长江中游大面积推广的普通油菜品种也高出25%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影响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种子含油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探索在汉中和杨凌2种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积累的异同,分析油菜角果期主要气象因子与种子油分形成的相关性及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中油分积累差异显著,汉中花后21~42d为油分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为21d,而杨凌花后28~42d为油分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为14d;在汉中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含油量与日均最低温度、日均最小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在杨凌生态环境下,油菜种子含油量与日均温度、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油菜籽粒油分形成过程中,气象因素和积累时间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粒色与含油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进行粒色分级,测定其皮壳率、籽粒含油量、皮壳含油量、胚含油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籽粒含油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粒色与籽粒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19**),与皮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08**);粒色与籽粒含油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71169。甘蓝型黄籽油菜含油量明显高于黑籽油菜的含油量;皮壳率对含油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BnLEC1基因在油菜中的表达规律,找出其与油菜含油量的密切关系,试验设置不同肥力、密度条件,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提取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nLEC1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成熟期种子含油量。结果表明BnLEC1基因表达量与含油量显著相关;密度对BnLEC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肥料对BnLEC1基因的表达量有较大影响,且BnLEC1基因在甘蓝型油菜生长过程中表达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签订了开发油菜新品种的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采用分子育种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利用与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垦》2007,(5):27-27
2007年3月28日,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首都相关媒体的记者应邀参加。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创新型农业作物科学公司,在植物保护、种子处理、绿色生态科技和非农业虫害治理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产品覆盖面广,同时提供各种配套服务。该公司目前在全球12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共有员工17900人。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柏少安教授与会并发表讲话。他首先肯定了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作为国际植保行业中一家以研发见长的大型跨国企业,近年来在中国的植保业务发展取得了优良业绩。他着重介绍了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战略,认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