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牡丹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市场调研,对当前国内外牡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着重对牡丹的分类、引种、休眠、催花以及花期调控等技术研究进行归类分析,提出了目前牡丹在栽培措施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牡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牡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包括RAPD、AFLP、SRAP在牡丹品种间亲缘关系、牡丹花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该方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牡丹作为菏泽的名片和特色,近年来在牡丹旅游热潮兴起的同时,菏泽牡丹资源开发进程加快,牡丹新产品不断推出,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深入,牡丹文化品牌的铸就日益凸显。从牡丹资源状况及其利用价值方面全面分析了牡丹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针对牡丹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牡丹种及品种亲缘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对牡丹种间、种及品种间、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在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分子手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在肉质花盘亚组的2个种没有参加栽培牡丹的形成,革质花盘亚组中除四川牡丹以外的种都参入了栽培牡丹形成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牡丹种间、四川牡丹与同一亚组其他种间、四川牡丹与栽培品种间关系方面的研究结论还存在分歧,品种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建议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研究手段并试用新的分子标记或基因测序方法,加强种内不同居群间关系的研究、种与品种、品种与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核心种质构建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滇牡丹、紫斑牡丹胚乳中氮磷的含量。[方法]分别采用直接吸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过硫酸钾氧化吸光光度法测定了滇牡丹、紫斑牡丹胚乳中氨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含量,采用硫酸-钼酸铵抗坏血酸还原法测定了滇牡丹、紫斑牡丹胚乳中磷的含量。[结果]滇牡丹和紫斑牡丹胚乳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氨态氮,硝态氮含量较少;紫斑牡丹胚乳中氨态氮、硝态氮、总氮及磷的含量均高于滇牡丹。[结论]在牡丹组织培养中,该研究结果可为培养基中氮磷的调节与准确定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牡丹籽油对人体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是我国的牡丹籽油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加入到油用牡丹的研究中。1油用牡丹的现状分析1.1用于药材牡丹的研究学者,深知牡丹作为药材的价值,尤其是牡丹的根,药用价值非常高。在中医里,牡丹的根被称为丹皮,在牡丹根部萃取中的牡丹酚具有杀菌消炎、解热镇痛等功效。很多研究学者在对牡丹研究时发现牡丹酚含有黄铜、多酚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我国油用牡丹研究利用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用牡丹是指结籽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油的牡丹类型,或指牡丹组植物中产籽出油率≥22%品种(或品系)的统称。本文从药用、油用及综合利用角度简要分析了油用牡丹的利用现状,从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繁殖、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等角度评述了我国油用牡丹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油用牡丹研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油用牡丹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牡丹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牡丹的资源及引种、品种分类、牡丹栽培生理等几个方面,论述牡丹当前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以期为牡丹今后的研究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特产名贵花卉,牡丹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醇厚隽永的牡丹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牡丹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对牡丹产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而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也为牡丹产业化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作为牡丹原产地之一的菏泽,在牡丹栽培、出口、科研和观赏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意识、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菏泽牡丹文化的沉淀与牡丹产业的发展均较为滞后.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企结合的模式,对解决当今菏泽牡丹文化及其产业化过程中诸多问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牡丹在园林美化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方式和原则,提出了今后牡丹在园林应用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牡丹为中国固有特产花卉之一。它雍容华贵,富丽大方,一向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视牡丹为人间幸福和平、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根皮还是名贵的中药材。喻衡教授继《曹州牡丹》、《荷泽牡丹》出版之后,一如既往,继续研究,不断积累新的材料,最近又写成《中国牡丹》一书,已被上海科技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国牡丹研究三十多年来的工作总结。他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一千多年来的牡丹栽培历史·品种演化·栽培技术以及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以创造新品种的论证。本书主要内容有:中国牡丹的由来和发展,牡丹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征,历代牡丹品种,演化和分类,繁殖方法,栽培技术和应用,新品种选育和命名;还对中国牡丹引种南移问题、中国牡丹在世界各地以及今后发展趋向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外源乙烯与脱落酸对牡丹切花衰老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胡红牡丹切花施加外源乙烯、脱落酸(ABA)及相应抑制剂,研究了乙烯、ABA与牡丹切花衰老的关系,探讨了乙烯、ABA对切花衰老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100 mg/L外源乙烯、1 mmol/L ABA均可以明显加速牡丹切花的衰老进程1,mmol/L STS作为乙烯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剂可明显延缓切花衰老进程,磷脂酶D(PLD)特异性抑制剂——1-丁醇(1%)可延缓牡丹切花的衰老进程,PLD途径在ABA诱导衰老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乙烯和ABA信号途径是调控牡丹切花衰老进程中两个重要支路,可共同调控牡丹切花衰老进程,为进一步阐明牡丹花衰老调控机制,克隆牡丹衰老控制基因,培育出长花期牡丹品种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牡丹切花保鲜制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十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种和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指纹图谱构建、品种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回顾了滇牡丹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综述了滇牡丹在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滇牡丹的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研究成果,认为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结果支持将滇牡丹复合群归并为滇牡丹一个种的分类处理,基因序列分析只涉及滇牡丹的2个居群,认为二者亲缘关系很近。表1参42  相似文献   

15.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和世界名花,但中国牡丹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较小。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的牡丹种质资源培育出适合现代化市场需求的牡丹新品种,重振中国牡丹历史上甲天下的盛誉,就要研究牡丹在现代各种花卉新品种五彩缤纷、新的栽培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以促进牡丹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就临夏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临夏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的各项优势,系统研究了影响发展临夏紫斑牡丹产业的主、客观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临夏紫斑牡丹产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倩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2-43,47
综述了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繁育、品种间亲缘关系、花期控制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牡丹起源考     
付先召 《农业考古》2007,740(4):257-261
建国以来,我国的国花一直处于待定的状态。这期间,我国也曾就国花评选问题召开过多次会议,素有“国花”之称的牡丹均榜上有名。这吸引了更多人喜欢牡丹、研究牡丹。在研究的过程中,牡丹的起源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对牡丹的源流问题进行重新整理、深入研究就愈显得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产业是菏泽的特色产业,菏泽市把油用牡丹规划为该地的重点支持发展产业。油用牡丹是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由于种植效益降低,阻碍了油用牡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牡丹籽油市场购买量小、油用牡丹籽价格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政策支持、品种选育、土地选择、间作套种、提高油用牡丹产业机械化水平、研发油用牡丹专用除草剂、找准产品定位、丰富产品种类、油用牡丹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加强宣传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菏泽油用牡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牡丹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牡丹休眠与解除、催花的技术措施等方面论述了牡丹花期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开展牡丹花期调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