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固始鸡快、慢羽纯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羽速基因对固始鸡受精率无显著影响 ,对入孵蛋孵化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5 ) ,快羽系入孵蛋孵化率高于慢羽系 4 6 6 %;固始鸡快羽系的开产日龄较慢羽系迟 2 4 4d ,开产蛋重慢羽系较快羽系重 0 2 9g ,开产体重快羽系较慢羽系重8 7g ,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羽速基因对固始鸡 4 0周龄蛋重有极显著影响 (P <0 0 1) ,慢羽系 4 0周龄蛋重极显著地高于快羽系 ,对 4 0周龄蛋量和 4 0周龄体重无显著影响 ;羽速基因对固始鸡各阶段的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株两优02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和株州市农科所合作用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优质早稻父本ZR02选配而成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2000-2001年湖南省早稻区试每公顷平均产量7647kg,比金优402增产165kg,日产量69kg,比金优402高1.8kg。2001年南方稻区早稻区试平均产量7384.5kg/hm2,比金优402增产338.2kg,达极显著水平。2001-2002年在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示范栽培0.75万hm2,据各地测产验收平均单…  相似文献   

3.
基因多态性蕴藏着大量遗传信息,分型技术是研究多态性的主要研究手段。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系统,探讨清远麻鸡神经肽Y基因(NPY)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清远麻鸡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40周平均蛋重、50周平均蛋重以及52周产蛋数的遗传效应。对NPY基因转录起始去4 bp的缺失突变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同直接测序分型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仅在开产体重上存在显著差异,BB型个体的开产体重显著低于AA和AB型个体。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对五龙鹅进行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五龙鹅的产蛋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FSHβ外显子3存在1个SNP位点产生3种基因型AA,AB,BB;AB型,BB型平均开产蛋重,平均蛋重都要高于AA型,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型的开产日龄要早于AB型,BB型,产蛋量呈现AA型>AB型>BB型趋势。  相似文献   

5.
邵伯鸡母系8周龄、20周龄体重对部分产蛋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8周龄、20周龄体重将825只邵伯鸡母系母鸡分组,统计不同体重与初生蛋重、43周产蛋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周龄体重、20周龄体重与开产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P0.01),8周龄体重、20周龄体重与开产蛋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开产体重、开产蛋重与43周产蛋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母鸡43周产蛋数与20周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8周龄体重对43周产蛋数影响差异不显著,20周龄体重在1 300~1 600 g时,其43周产蛋数最高,可将20周龄体重作为邵伯鸡母系选种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MS1丰产稳产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资料,对参试组合MS1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S1不仅极显著地较对照增产,平均增产21.62%,高居试验之首,而且还极显著地比其它参试组合增产6.95—22.14%,是一个高产穗产适应性广泛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其高产稳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有效穗和穗粒数同时超标,且千粒重仍维持较高水平,使产量三要素在高水平上达到了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72份冬小麦品种(系)胚芽鞘长度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冬小麦在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胚芽鞘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作为冬小麦早期抗旱鉴选指标的可行性,以72份冬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10% PEG-6000模拟田间干旱胁迫,对不同材料的胚芽鞘长度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遗传距离对所有材料分类,结合单粒重指标分析72份冬小麦材料差异表现的原因。结果表明,按欧式遗传距离的远近可将72份冬小麦材料分为5大类8小类,类群Ⅲ平均胚芽鞘长度比对照晋麦47长47.83%,单粒重指标和胚芽鞘长度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为冬小麦抗旱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引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野生种系籽棉性状和枯萎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泗军  季道藩  许复华 《种子》1994,(3):6-8,12
对陆地棉8个野生种系的178份材料进行籽棉性状、纤维特性及枯萎病抗性鉴定和分析,试图筛选出抗性强、纤维品质良好的材料。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种系的种子普遍较小,种子大小变异较明显。178份野生种系的平均籽指(百粒种子重)为7.37±1.17克,比40个陆地棉栽培品种的平均籽指9.68±0.74克低23.86%。在8个种系中,yucatanese的种子最大(8.64克),mane-galante最小、(6.81克)。野生种系的纤维有白色和棕色2种类型;种子短绒有白包、绿包和棕色3种类型。据8个野生种系中部分材料纤维品质的测定,2.5%跨距长度为20.6-27.0毫米。比强度为20.1-24.9克/特克斯,马克隆值为3.5—5.2,其中纤维强度大多数高于栽培品种。对178份野生种系采用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生理型I进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野生种系对枯萎病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发病率变幅为0%—100%,发病指数为O.00—0.83。其中有4份材料表现免疫(发病率为0),8份表现高抗(发病率为0.1%-10%)。在8个野生种系中都可筛选支高度抗病的材料,但以野生种系mane-galante,punctatum和palmeri的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豫州褐壳蛋鸡Ⅰ,Ⅱ系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州褐壳蛋鸡Ⅰ、Ⅱ系杂交效果研究表明,其生活力、主要生产性能均有明显提高,健雏率、育雏率、育成率、产蛋期存活率分别达到99.02%,97.87%,97.12%和93.35%,开产日龄提早6 ̄9d,全期产蛋254.20枚,料蛋比2.42:1。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育水稻两用核不育系611S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多系1号配组,育成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两优662".经贵州省两年杂交水稻区试鉴定,平均产量7.43t/hm2,比对照汕优63平均增产6.3%;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产量7.15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3.4%.接种和自然鉴定结果表明,两优662对稻瘟病有较好的抗性.该组合于2003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王拯 《中国种业》2020,(11):21-24
近几年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及应用发展迅速。产业化过程中不育系繁殖是种子生产工作的关键点,也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之一。针对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存在开颖授粉保纯困难、亲本需求量大、繁育系数较低,以及异地鉴定等难点,提出不育系繁殖工作中重抓原始纯度、建立高效繁育体系、开展有效隔离和去杂工作等对应解决方案。并进行杂交小麦产业发展中关于亲本繁育和产业分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稻新组合湘华优7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华优7号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2006年用自育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华37A和自育的抗稻瘟病优质父本华恢7号选配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04年参加湖南省区试,200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6039)。该组合在湖南省区试中,表现比对照增产显著,2006年在湖南省隆回县的百亩连片示范.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平均每667m^2产量达786.6kg,在中方、靖州、祁阳等地示范种植,表现丰产稳产、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13.
三系不育系种子裂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花期穗部水分与“920”施用量对不育系种子裂颖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赶粉前0.5h起,每隔2h喷水1次对种子裂颖率的提高作用达极显著水平:而赶粉结束后2h喷水1次对种子裂颖率没有显著影响:“920”用量优1A和贺50A以270g/hm^2且抽穗15%时、V20A以315g/hm^2且抽穗10%时喷施为好.随着用量增加裂颖率提高。文章分析了三系不育系种子裂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套解决不育系种子裂颖率高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赖氨酸玉米近等基因系创建及胚乳质地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4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478和硬粒型的昌72经过相同的转育手段转育成含有o2o2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478家系仅有少数几种表现型,而QC72家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异。3个骨干系转化前后容重差均值相差很少(郑58与QZ58差均值为107 g/L;478与Q478差均值为105g/L; 昌72与QC72差均值为102 g/L),但降低幅度有很大差异(郑58容重降低幅度为94-147 g/L;478为92-119g/L;昌 72为68-125 g/L),其中昌72的变幅最大。转化后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总体趋势为QC72>Q478>QZ58,与转化前一致。这说明o2基因对不同种质玉米胚乳硬质度降低的总体趋势一致,但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般将产蛋期分为产蛋前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后期。在产蛋期内,产蛋率和蛋重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一、蛋鸡产蛋规律鸡群开产后,最初5~6周产蛋率迅速增加,以后则平稳地下降至产蛋末期。将每周蛋鸡的日产蛋率标在图纸上,将多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该鸡群的产蛋曲线。鸡群第一个产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不同的动物模型对如皋黄鸡产蛋数遗传参数的影响。2009—2012年采集如皋黄鸡的生产记录,包括8575只蛋鸡(来自242个父系,1362个母系),评估模型分为单性状模型和多性状模型,利用WOMBAT软件以平均信息约束最大似然法(AIREML)分析表型方差组分。结果表明:开产日对统计第1—2月产蛋数有着重要影响,应将其列入固定效应;加性遗传方差小于永久环境方差,产蛋数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多一些;开产第一月产蛋数遗传力最高,产蛋高峰产蛋数遗传力最低,产蛋后期产蛋数遗传力略有上调;如皋黄鸡前四个月产蛋数与开产至40周龄产蛋数遗传相关系数在0.67-0.79之间,相邻产蛋月遗传相关系数较高;开产阶段产蛋数与产蛋末期产蛋数的相关系数较小,因此,地方特色蛋鸡选育时应考虑增加产蛋后期产蛋数指标。  相似文献   

17.
1981年在韭菜试验田自然群体中发现雄性不育株,于1986年培育成397-2A中国韭菜不育系和相应的397-2B保持系。1989年以397-2A不育系作母本,自交系352-4作父本杂交,育成中国韭菜一代杂种平韭杂1。1992-1994年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韭杂1高产,每667m^2产青韭达19540.32kg,比对照汉中冬韭增产14.92%,比791韭菜增产684%;品质较好,平均营养价值(AN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湘西山区生态环境特点,分析比较了4个两系杂交中稻与2个三系杂交中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情况,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组合前中期叶片、茎鞘养分积累较多,后期向穗部转移亦比较充分,供试组合剑叶展开期平均干重为39.7g/蔸,齐穗期茎鞘叶平均干重为41.0g/蔸,分别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4.41%和23.88%;茎鞘叶干物质向穗部的平均运转量为16.4 g/蔸,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8.84%;平均运转率为40.00%,与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40.18%相近;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27%,比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高近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苏禽绿壳蛋鸡开产性状、全期产蛋性状与体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取具有全期产蛋记录的30只苏禽绿壳蛋鸡的3组性状的13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苏禽绿壳蛋鸡的开产性状与全期产蛋性状的第1个和第2个典型相关系数为0.849、0.71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70.5%、28.6%;开产性状和体尺性状间的第1个和第2个典型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性水平(P0.01,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0.749,分别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59.3%、36.6%;全期产蛋性状和体尺性状的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相关系数为0.861,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77.5%。苏禽绿壳蛋鸡3组性状中其主要作用的性状有:开产日龄、开产体重、达平均蛋重时体重、平均蛋重、体斜长和龙骨长,3组性状中全期产蛋性状与开产性状间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范妍芹  刘云  严立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02-303,313
冀研8号是利用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8为母本,以优良辣椒自交系L16—2为父本配制成的杂交一代辣椒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果实牛角形,商品性好,单果重70g,味辣,抗病毒病,较抗疫病,适宜保护地和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产量49.6 ̄63.6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