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国家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采用SBR工艺进行污水处理的水厂需要进行提标改造。投加填料作为一种SBR工艺改造途径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填料选择时性能要求不明确的问题,结合填料在水处理中的作用,对SBR处理生活污水工艺中所用填料的性能要求进行了总结,为实际工程中填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SBR污水处理工艺中新型填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密度纤维板(MDF)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来源,分别论述了厌氧-好氧(A/O)法与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处理法改进前后的工艺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密度纤维板(MDF)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来源,分别论述了厌氧-好氧(A/O)法与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处理法改进前后的工艺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初试条件下考察了EM-SBR及常规S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运行模式下,EM-SBR反应器去除CODcr效果明显优于常规SBR反应器,可实现CODcr去除率平均增幅9.31%;进水0.5 h、曝气4.0 h、静置1.0 h、排水0.5 h、闲置1.0 h是EM-S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宜运行模式.与常规SBR反应器相比,EM-SBR反应器具有水力停留时间短(HRT 6.0~9.0 h)、处理效果好、抗有机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性高的技术优势.作为常规SBR的改良形式,EM-SBR技术可投入中试并为大生产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谈国内外SBR法的发展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因其具有均化水质、工艺简单、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力强、出水水质好、操作灵活以及占地面积较少等优点而使它成为富有革新意义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之一。它只适于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或工业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了“SBR-沸石”法处理氨氮废水,研究了沸石的影响因素、SBR系统的曝气时间以及有无沸石对SBR系统中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SBR-沸石法对氨氮废水具有较好的效果,进水氨氮浓度越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量就越大,且吸附速度越快。pH值、COD对沸石吸附氨氮的能力影响很小,可忽略。SBR-沸石法对氨氮、COD和总氮的去除率比纯SBR法分别提高了6.5%、1%、27.6%。加入10g沸石后,即1L废水加3g左右沸石,SBR系统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作用一直持续了1个月左右,因此,采用SBR-一沸石的方法还是比较经济,且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汽泥SBRSE艺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工艺。由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很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污泥的沉淀效果好,泥水分离简单,能大大缩短污泥沉降时间,缩小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剩余污泥量。更重要的是,好氧颗粒泥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低的问题。可以预测,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好氧颗粒污泥SBR工艺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工艺脱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分段进水A/O工艺对脱氮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两段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下,分析了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系统在C/N不同的条件下,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生物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C/N分别为5、6.5、8时,系统对COD、NH_3-N和TN的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90.52%、98.49%和83.77%。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位于林冠和林下2种生境中人工种植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的分枝长度、枝倾角、分枝率、叶面积等19个构型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冠和林下的紫薇在二级枝长度、逐步分枝率SBR2:3及叶倾角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一级枝分枝角度、三级枝分枝角度、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SBR1:2及叶长指标尚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明,紫薇对不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林下的紫薇主要通过调整一级枝和三级枝的角度、降低总体分枝率和SBR1:2以及增加叶片长度来适应弱光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
该成果主要用于治理可生化综合性有机农药废水,采用“中和微碱解(预处理)——生物厌氧水解(预处理)——SBR好氧生化”工艺。中和微碱解反应,通常以废水中和为目标,当进水有机磷浓度较高时,通过提高加碱量来促进碱解反应,降低农药原体的毒性,改善后续生化处理的水质条件。厌氧反应利用水解菌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生物降  相似文献   

11.
以岳阳市为例浅论园林大面积草坪的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城市大面积草坪存在功能性不强,管护成本高、容纳量小、生物多样性单一,景观观赏效果差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改造设计理念、立体配置模式、园林小品设计角度,提出改造设计方面的构思,旨在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促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魏益军 《绿色科技》2019,(12):208-209
指出了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较大。道教生态意识、美学思想影响着四川人民对自然的认识,这些在民居建筑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基于此,分析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对比了四川民居建筑和道教建筑的相似性,重点阐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素朴淡真”等道教思想对于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我国飞播造林的历史沿革和飞播林群落的演替阶段, 以及飞播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善飞播林质量的对策, 为“山上再造”工程战略的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松褐天牛天敌的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在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天敌的研究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新进展。综述了日本、美国和我国松天牛的寄生性、捕食性、微生物、寄生线虫及鸟类等天敌种类的组成和它们的控制作用、利用途径及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透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对建筑用木材在生态性、高效性及可持续运用等方面进行剖析,力图破除当前对木材在建筑中使用的片面认识,唤起建筑界、林业界对木材在当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贵阳市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园林植物的病害种类调查,鉴定出28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是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的真菌。为害的寄主植物有观赏树木、宿根园林植物、木本花卉植物、地被植物及多浆植物等。对各种病害的为害症状、病原菌产孢情况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世界木材制浆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木材制浆技术的新进展,在硫酸盐法制浆技术的革新方面,推荐了间歇蒸煮的快速置换加热(RDH)技术与连续蒸煮的改良连续蒸煮(MCC)和深度脱木素改良连续蒸煮(EMCC)技术。还介绍了超高得率制浆方法,特别是碱性过氧化氢机械制浆(APMP)法和爆破制浆(EP)法,用这两种方法生产的纸浆得率高、白度高、强度高、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18.
对目前商场常用的空调设备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商场空调设备的特点,在设备选型时应注意 的问题,对商场空调系统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方差分析(VR)、X2检验,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对南宁市城区近自然林林下灌木层25种灌木种联结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南宁市城区森林灌木层优势种多物种种间联结呈正关联;成对物种种间正关联居多,负关联较少,不显著居多,显著居少,说明南宁市城区森林灌木层种间具有一定的联结性,但联结性不显著,这是由于南宁市城区森林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各种对间随机结合,具有明显的次生性和年轻性,群落结构和功能尚不稳定;②得出10个比较明显的生态组合,有三叉苦-九节、阴香-小叶女贞、水蒲桃-土密树等,这些生态结合种组的可以作为南宁市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同时,在同一行政区内按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分成对照组。在县层面上,共3对对比县,在乡层面上共7对对比乡。对比县中,森林覆盖率高的一组森森覆盖率为34.20%~52.29%,平均为43.16%,森林覆盖率低的一组为16.60%~27.28%,平均为20.84%;对比乡镇中,森林覆盖率高的一组森林覆盖率为28.50%~56.23%,平均为41.29%,森林覆盖率低的一组为10.70%~19.12%,平均为14.61%。在干旱后期,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9个县14个乡镇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调研结果表明,森林对农业的旱情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县层次上,与森林覆盖率低的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平均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分别降低16.6%、16.2%、4.0%;在乡镇层次上,与森林覆盖率低的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平均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分别降低20.3%、19.7%、12.7%;与无农田防护林网相比,有农田防护林网的水稻平均受灾率、成灾率分别降低5.8%、22.8%,没有绝收现象,而无防护林的水稻平均绝收率为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