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肠病消”( Synbioticspreparation)是由乳酸菌类、中草药和低聚糖类组成的复合型微生物调节剂。 应用结果表明 ,“肠病消”对畜禽、经济动物和鱼类等的一般腹泻,细菌性肠炎、 痢疾,球虫病等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提高幼龄动物的育成率,长期小剂量使用可促进生长,提高生产效益,是一种无残留无公害的药物添加剂。 现将“肠病消”对雏鸡细菌性肠炎疫病的防治效果简要介绍如下。 1对雏白痢的防治效果 我们选择白痢污染较为严重的孵化点的雏鸡 20批(它们普遍具有水泻、糊肛等症状),随机分组进行试验治疗,并对陆续死亡的雏鸡随时…  相似文献   

2.
四种药物对鸡白痢病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禽病大杀手,禽菌灵,鸡宝九三、鸡康灵4种药物治疗鸡白痢病和鸡大肠杆菌病,从而筛选出最佳治疗药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物对鸡白痢病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依次为禽病大杀手,禽菌灵,鸡宝九三和鸡康灵。  相似文献   

3.
从炎症性肠疾病(IBDs)的发病原因入手,重点阐述了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粘膜屏膜功能以及调节肠相关免疫体系平衡缓解和治疗炎症性肠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从炎症性肠疾病(IBDs)的发病原因入手,重点阐述了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粘膜屏膜功能以及调节肠相关免疫体系平衡缓解和治疗炎症性肠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在抵抗疾病,维持人体健康和能量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过程中肠道微生物数量和结构都有所改变,导致机体生态失衡。个体敏感性,环境因素如营养、用药、年龄以及吸烟都可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而引发IBD。对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与免疫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lerative colitis,UC)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认为与免疫、环境、感染及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其中免疫因素在IB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IBD发病机制与免疫学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7.
刘云倩 《农村科技》2004,(10):28-28
呼吸道病是目前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对于这类疾病,生产中多采用拌料、饮水、个体投喂或注射给药,其中有些方法因药物无法到达病鸡的呼吸道而疗效不佳,有些方法虽然可以使药到达病鸡的呼吸道,但因药物在体内分布有差异和肝脏代谢以及肾脏排泄,使得药效降低,且费时费力。吸入给药法则为治疗家禽的呼吸道疾病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其低微的浓度就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全身性细菌感染,是临床上常用的、不可缺少的高效药物之一,同样适用于蛇病的预防和治疗。实践证明:在蛇的食饵中注射抗生素,不仅能预防蛇类疾病,而且还能改善蛇类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或饲料转换率。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IL)-18是一多效能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是已知的影响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免疫异常为主要特征。本文将就IL-18及其与IBD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寻防治牛蛙红腿病的有效方法,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几种敏感药物,结合自制的红腿净,对人工感染红腿病的牛蛙及其蝌蚪进行药物对比性治疗试验,并对2个蛙场自然发生红腿病的牛蛙进行了现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为牛蛙红腿病病原菌高度敏感药物;以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兼用红腿净浸泡治疗牛蛙腿病疗效最佳,以红腿净浸泡结合口服土霉素治疗牛蛙蝌蚪红腿病,效果较好,发病  相似文献   

11.
Shanahan F 《Science (New York, N.Y.)》2000,289(5483):1311-1312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s many as two individuals in every thousand suffer from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In his Perspective, Shanahan discusses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reating these conditions in which bacteria normally found in the gut are engineered to produce the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0 and then are fed as probiotics to mice with these disorders (Steidler et al.).  相似文献   

12.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本文对中医药外治疗法在神经性皮炎中的治疗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单纯使用中药,中医药外用联合光波照射,中西医结合等。这些外治手段疗效显著,且可以避免西药激素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中医药外治法可以在神经性皮炎的治疗中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丹芪妇炎平胶囊的抗炎和活血化瘀作用,从而探讨丹芪妇炎平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基础。采用苯酚胶浆引起的大鼠输卵管炎症模型,对混合菌液引起的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以及大鼠血瘀模型的方法。丹芪妇炎平胶囊对苯酚胶浆和混合菌液引起的大鼠子宫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二甲苯引起的急性炎症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千斤拔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千斤拔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了千斤拔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包括镇痛作用、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抗血栓作用、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作用、调节免疫和抗疲劳作用、抗炎作用等,综述了千斤拔属植物的临床应用,包括对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泌尿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患病动物发热、脑脊髓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瘫痪等症状为主 的热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为包膜 DNA 病毒,猪是其唯一的天然储存库,其对宿主具有极强的抵御能力,且能 攻击宿主的神经系统。伪狂犬病的流行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因此被列入我国优先控制、需净化疾病之列。目 前针对猪伪狂犬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之一是疫苗接种,但病毒易发生变异产生新毒株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下降,难 以提供完全保护,因此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防治伪狂犬病至关重要。植物提取物中含有许多天然活性成分,如 多酚、多糖、生物碱等,这些成分不仅具有抗菌活性、抗氧化特性以及抗毒素等性质,对动物疾病也具有一定 的治疗效果,这些活性成分具备多功能、副作用小等优点,能有效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安全。介绍了植物提取 物活性成分,重点综述了植物提取物不同活性成分对伪狂犬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并探讨了应用前景,以期对未 来天然抗病植物性新型药物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胡枝子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胡枝子属(Lespedeza Michx.)植物在中国民间药用情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归纳。胡枝子属植物在中国应用广泛,供药用的约有15种,主要含有黄酮、萜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多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早孕、镇痛等药理活性。中国胡枝子属植物资源丰富,其药用价值值得关注,尤其是它对肾功能的作用,应以药理实验为指导,对其活性成分进行追踪研究,进而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治疗肾功能不全的天然药物。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性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长期的高血糖症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存在毒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开发高效、安全的天然降血糖活性物质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IV)抑制肽是一类通过抑制DPP-IV活性从而达到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天然食物来源的DPP-IV抑制肽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等优点,可应用于降血糖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制备DPP-Ⅳ抑制肽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生物蛋白源DPP-IV抑制肽的来源、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功能活性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对下一步研发应用提出建议,旨在为开发DPP-IV抑制肽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Murphy KM 《Science (New York, N.Y.)》2011,333(6041):405; author reply 405
Manicassamy et al. (Reports, 13 August 2010, p. 849) deleted β-catenin in intestinal immune cells using a CD11c-driven Cre recombinase, which decreased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increase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However, the deletion of β-catenin in macrophages remains a caveat to their interpretation that Wnt signaling programs dendritic cells into a tolerogenic state. Development of strains expressing Cre in a more finely lineage-restricted pattern may help resolve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9.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自然植物中,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有显著药效活性,且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镇痛及保护肝脏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牛磺胆酸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磺胆酸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多种动物模型,观察牛磺胆酸对炎症的影响。结果:牛磺胆酸能够降低炎症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性肿胀,抑制NO、PGE2、组胺等炎症介质的产生。结论:牛磺胆酸具有明显的抗炎效应,其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