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木根系与黄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为了深入了解林木根系在增强黄土抗剪强度中的作用机理,该文用三轴压缩试验方法研究了林木根系与黄土构成的复合体的应力 应变及强度特性,探讨了不同根系直径、根系分布方式、复合体含水量和围压下的土体抗剪强度.试验证明,根系-土壤复合体抗剪强度τf与法向正压力σ的关系符合库仑定律, 即τf=σtan+C.由试验结果可知,根系直径相同时,复合体含水量从12.72%增至15%,水平根系的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减小,垂直根系和复合根系的复合体抗剪强度增加;复合体含水量一定时,3种分布方式的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都随根系直径的增加而增大;根系直径和复合体含水量一定时,复合根系的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最大,垂直根系次之,水平根系最小.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平茬措施对根系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先锋灌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系为研究对象,使用TY-8000拉力机,进行单根极限拉伸试验和根土界面拉拔摩阻试验,并分析平茬对沙棘根系固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根径为0~5 mm时,平茬和未平茬条件下,沙棘单根极限抗拉力、抗阻拉力均与直径呈幂函数正相关;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根-土界面拉拔抗剪强度均与直径呈幂函数负相关。在代表根径级0.5~1.5 mm,沙棘平茬较未平茬平均单根极限抗拉力值提高31%;平均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提高37%;平均拉拔抗剪强度提高30%。研究结果表明,直径对沙棘根系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均有影响,且沙棘经平茬处理后,抗拉特性和抗剪特性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华北土石山区常见乔木白桦根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挖法,从根长、根径、土层深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利用Sketchup Pro 8软件建立根系的形态模型;并在实验室进行根系抗拉强度及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白桦根系垂直分布范围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对坡面浅层水土保持起着重要作用,用软件模拟出的根系形态较接近实际;根系抗拉力与直径成正比,抗拉强度随直径的增加而减小;白桦根系能明显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且根系交叉方式不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宝勇  代特  王文奇 《安徽农业科学》2023,(22):219-223+245
[目的]研究草本植物根系对边坡浅层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方法]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为工程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草本植物根系与土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深化了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改性的力学认识;采用直剪试验,选用马唐草与狗尾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含根率与不同含水率共同作用下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及其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根-土复合体的最佳抗剪强度与最优含根率相对应;2种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正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在未达到含根率之前,随含根率增加而增大;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与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相似,根系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主要体现在土体黏聚力的增加。[结论]该研究可为浅层边坡的固土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黄土高原陡坡土坎6种典型植物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植被根系密度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直剪试验,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以及根系对提高抗剪强度的作用。结果表明:1)6种群落的根系密度指标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白刺花-铁杆蒿群落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所有群落类型中均为最高,分别为2 757.07 g/m3、17 886.22 m/m3和16.96 m2/m3;2)6种群落之间的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均显著高于素土抗剪强度,其中白刺花-铁杆蒿群落相对于素土的抗剪强度增加值最大,为32.98 kPa,且抗剪强度增加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3)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相对于素土抗剪强度的增加值与根系密度指标值呈对数函数关系,随根系含量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直剪仪在试验室测定了一年生天然草本植被(主要为稗草和狗尾巴草)根系特征参数对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与根重密度的相关性大于其与根长密度或根-土面积比的相关性。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随着土壤干密度和根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土壤干密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根重密度的影响程度,其与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的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分别为0.456、-0.321和0.186。当根重密度为5~10kg/m3时,一年生天然草本植被根系可增大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19.8%~39.5%。  相似文献   

7.
根系逐渐破坏过程中固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系的固土效果会随根系破坏而发生变化,但其变化过程并不明确。以重庆缙云山的四川山矾为研究对象,以2 mm为根系径级,采用逐径级剪除根系法模仿根系逐渐遭到破坏的过程;同时测量根系的抗拉与抗拔强度,利用自制大盒直剪仪测量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并与Wu模型计算值作对比,系统研究根系逐渐破坏过程中的固土效果。结果表明,春季生四川山矾3年幼苗的植物根系抗拉强度随着根系直径的减小而减小。当根系直径小于2 mm时,根系拉拔强度要高于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当根系直径大于2 mm时,则根系抗拉强度更大。大盒直剪测量结果显示,根系破坏过程中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首先保持不变,当大于2 mm的根系开始与土壤分离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会快速下降。在一定范围内,根面积比越大,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越大,根系对土壤的加固作用越强。在根系逐渐破坏过程中,Wu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且高估值与根面积比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直剪仪对内蒙古中西部3种乡土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和杨柴(Hedysarum leave Maxim)的根-土复合体进行不同法向荷载下的剪切试验研究,分析根密度、根径和剪切速率等对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揭示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共同规律及其种间差异性,从根系固土力学的角度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植物措施中树种的选择及其配置提供一方面科学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12.5 KPa对应的80 cm土层,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黏聚力总体呈现随着根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粘聚力间相比较大小顺序一致,其中抗剪强度均值大小为柠条17.91±2.7A沙棘16.8±2.1 B杨柴15.53±0.7C,粘聚力均值大小顺序为柠条7.81±1.6 A沙棘7.19±2.33 B杨柴5.99±2.14 C。根密度对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及其强度指标的影响与根径总体呈现一致的变化特征。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在0.8 mm/min的快剪时对应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内摩擦角均大于0.02 mm/min慢剪时对应的值。表明,土壤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可以提高表层土壤的力学性能。通过上述研究结论得出,植物种不同则生物学特性不同,每种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性质达到最佳时所要求的内在条件(根径、根密度等)和外在条件(剪切速率),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不同含水率水平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典型的沙地柏群落中选取的土样与根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直接剪切试验方法对比分析在不同含水率下无根系扰动土和有沙地柏根系存在的根土复合土样的抗剪性能.得出:根-土复合体可以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同时根土中含水率的大小及植被根系密度对土的抗剪强度均明显很大影响,且随着根系的生长,土的抗剪性能的增...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区多花木蓝和双荚决明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地区土壤易流失,植被恢复难度大。选取贵州石漠化区有代表性的灌木树种多花木蓝和双荚决明为研究对象,采用四联直剪仪对多花木蓝和双荚决明根-石灰土重塑试样进行直剪试验,主要分析了根径、法向压力和含水率对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的存在对土体抗剪强度有积极作用,主要以加筋的形式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以根径2~3 mm对石漠化地区固坡护坡效果较好。法向压力对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最显著,因其影响复合体的密实性来间接影响抗剪强度,表现为法向压力越大,土体密实性越好,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越大。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含水率14.3%时,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最大,固土效果最佳。2种植物中,多花木蓝总体上较双荚决明更能增强土体抗剪强度。本研究可为石漠化地区边坡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的筛选及根径大小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黑沙蒿与粉土质砂根-土及土-土界面摩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尔多斯上湾煤矿塌陷区水土保持先锋灌木之一黑沙蒿和粉土质砂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和根-土复合体单根拉拔试验,探究土壤质量含水率、根径对黑沙蒿根-土界面及土-土界面摩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埋深72 cm和144 cm左右,2种剪切界面的抗剪强度值均随质量含水率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黑沙蒿根-土复合体最大拉拔力与根径呈明显线性正相关,其抗剪强度随根径增加而减小;土壤质量含水率从3.94%增至19.94%,黑沙蒿根-土界面摩擦系数由0.48减至0.38,土-土界面摩擦系数由0.43减至0.35;2种剪切界面的黏聚力随土壤质量含水率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土壤质量含水率为11.94%时,黑沙蒿根-土界面黏聚力峰值为4.51 kPa,土-土界面黏聚力峰值为4.56 kPa。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公路边坡开挖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和边坡失稳等问题,分别从理论上分析植物根系生态护坡的力学机理和从试验上研究根系的抗拉锚固能力.理论研究表明,根系提高土的抗剪强度主要是通过根-土接触面的摩擦力把土中的剪应力转换成根的拉应力来实现的;根系在生长时分泌了大量高分子聚合物,将其表面附近的土颗粒聚集起来,从而抵抗边坡土体受水流等因素的侵蚀.刺槐幼株根系的抗拉强度试验研究表明:侧根抗拉强度最大值大于主根的抗拉强度最大值,其最大值可达91.41 MPa;与HPB235钢材强度设计值210 MPa相比,该株刺槐根系的抗拉强度可达到其1/4~1/2.  相似文献   

13.
王东沟不同坡向刺槐细根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刺槐的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以坡向为主要影响因子的立地条件下,刺槐的根系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径级根系的长度和表面积等主要指标,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均表现出不同的趋变模式。阴坡立地上的细根长度和根系表面积的水平分布(距地面50cm的土层中)和垂直分布均比阳坡大且较均匀,而阳坡立地上,细根长度和体积表面积均表现出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少的趋势。阴坡立地的刺槐根系较之阳坡立地具有更大的生长潜势。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水剂的吸水保水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3种(两种类型)保水剂的理化性质,保水剂在水中和土壤中的吸水、保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保水剂溶液的pH在6.72~8.5间,并随保水剂浓度增加而略有下降,EC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淀粉类保水剂的pH、EC值高于聚丙烯酸盐类.淀粉类保水剂吸水速率比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快,需要10~20 min,而聚丙烯酸盐类需要60 min达到吸水饱和.无论在水中还是土壤中,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吸水倍数均大于淀粉类,其在蒸馏水中吸水倍数为620.40倍,而淀粉类保水剂为400倍左右.保水剂能增加土壤含水量,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保水剂浓度的增加,吸水量增加;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均能抑制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淀粉类保水剂作用大于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对砂土的作用大于壤土.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系固土护坡效应的原位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南望山山脚下樟树的4个含根土样和素土样在现场进行原位剪切试验,对比素土样和4个含根土样的强度值、位移值,分析评价植物根系的固土护坡效应。结果表明:1)根系的存在提高了土体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且根系提高土体残余强度的程度更高;2)同素土样相比,4个含根土样在强度峰值点对应的位移值更大,在土体被剪破前,含根土体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根系增加了土体的延性;3)含根土体的应变软化段曲线较素土体的更加平缓,根系降低了土体峰值点后抗剪强度的减小幅度,使土体在较大应变处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提高了土体的延性;4)剪切断面上总根长、根面积比与土体抗剪强度的增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TS-PAA保水剂对干旱胁迫下雪茄烟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德雪三号雪茄烟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用量保水剂处理下的植烟土壤含水率、雪茄烟生长发育指标、叶片活性氧含量、抗逆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①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剧,施用TS-PAA保水剂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率、雪茄烟根系活力和地上部及根系干鲜重...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干旱胁迫下适宜红小豆幼苗生长的最适保水剂拌土比例,进而为种植红小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陕北红小豆为试验材料,根据保水剂不同拌土比例,设置了7个试验处理,分别为0(CK)、0.5%、1.0%、1.5%、2.0%、2.5%和 3.0%,每个处理重复4次。前期正常管理,每盆加入相同量的水,在红小豆幼苗长到两叶一心时,最后一次浇透水,自然干旱12 d后测定红小豆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和相同干旱胁迫时间下,添加保水剂能够有效提高红小豆幼苗株高、茎粗、侧根数、最大根长的增加,尤其在保水剂拌土比例为1.5%时促进作用最强;随保水剂拌土比例的增加,除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根系活力、叶绿素(Chl)、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保水剂拌土比例为1.5%时,其生理生化指标达到最大值。保水剂拌土比例为1.5%时,对红小豆幼苗期的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