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针对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过程中碎茶率过高、影响烘焙质量的问题,基于离散元法理论,对其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利用SolidWorks 2014软件建立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EDEM 2018软件对茶叶烘焙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滚筒转速和滚筒倾角下茶叶颗粒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茶叶烘焙效果的影响。以六安瓜片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进行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效果的结构参数包括滚筒转速和滚筒倾角。优化的结构参数为滚筒转速33 r·min-1、滚筒倾角3.7°。在此条件下,碎茶率为6.7%,感官审评得分为90.6,茶叶具有良好的烘焙品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滚筒转速对炒干机的机械性能和制茶质量的影响,通过不同级别鲜叶的制茶试验,结合对国内主要炒干机的转速和性能分析,确定了二青作业的最佳筒体转速,为合理选择炒干机的工作转速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丘陵山区前胡收获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无专用机型等问题,设计了一款联合式前胡收获机。在阐述前胡收获机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前胡收获农艺要求,对挖掘装置、输送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确定收获机挖掘装置和输送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参数。对振动装置、分离装置工作过程的临界状况进行受力分析,确定收获机振动筛和圆筒筛工作参数范围。以工作效率、损失率、损伤率和含杂率为指标,对收获机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机以最小前进速度0.8 m·s-1和最大前进速度1.2 m·s-1作业时,工作效率分别为0.19和0.28 hm2·h-1,损失率分别为3.56%和3.62%,损伤率分别为2.83%和2.79%,含杂率为3.28%和3.67%。前胡收获机各项工作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研究结果可为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60K-S型精揉机进行恩施玉露茶的做形,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做形温度(105、120、135℃)、投叶量(3.5、4.5、5.5kg)、含水量(20%、25%、30%)三因素正交试验,优化做形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做形温度的升高,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若做形温度过高,茶条出现断碎、叶绿素遭到破坏,绿色度下降。投叶量和含水量对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较小,但对叶绿素影响较大;随着投叶量、含水量的增加,做形过程出现结块和断碎现象。根据理化与感官分析结果,结合制茶效率,利用60K-S型精揉机进行恩施玉露茶做形,最佳工艺参数为做形温度120℃左右,投叶量3.5kg左右,茶坯含水量25%左右。  相似文献   

5.
卷曲形茶机械做形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卷曲形茶机械的做形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卷曲形茶机械做形过程中揉捻机加压力度、揉捻次数及时间等因素,探索卷曲形茶的最佳做形工艺。结果表明:揉捻压力为揉捻机加压力度的1/5,次数2次,时间5min即是卷曲形茶机械做形的最佳工艺条件。干茶感观审评综合得分94.06分,碎茶率为0.57%。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表明,残留在干茶中的化学农药在茶叶冲泡过程中,会有部分迁移进入茶汤,其在茶汤中的浸出率与茶叶的冲泡方式(如冲泡温度、时间)、茶叶的整碎程度等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冲泡时的水温越高,冲泡时间越长,茶叶越碎,残留在干茶中的农药浸出越多。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杀螟硫磷、嘧菌酯在100℃下的浸出率分别为7.9%、14.7%、97.8%,几乎是60℃下浸出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6CDY 80-12型多用机对湄潭翠芽做形的最佳参数,对多用机做形温度、时间和转速3因素3水平进正交试验,分析其对湄潭翠芽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多用机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多用机最佳做形工艺参数为做形温度100℃、时间11min和转速180r/min。制得的干茶外形扁较直,黄绿较润、较匀整;栗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较爽,叶底黄绿明亮、较完整;扁条率为85%,碎茶率为1.1%。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手动式紧压绿茶机的设计以及茶叶压制工艺流程的制订提供技术依据,对紧压绿茶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对半烘炒绿茶的放置时间,不同材质的模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作用在茶叶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为0.9-1.1MPa时,被压出的茶汁少,易成型,将半烘炒后的绿茶放置10-20min,模具采用硬木或无毒PVC材料,茶叶的成型效果以及成型后的表面质量为最好。  相似文献   

9.
孟亚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62-5063,5143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制茶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精准茶机具的要求也不升级。该文针对传统茶叶机械在设计研究中的不足,采用CATIA三维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得到了各个零部件的实体模型,再运用ANSYS分析软件对茶叶压扁机的关键零部件,滚筒架和移动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为茶叶压扁机的整体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先抖后平,三路分制,筋梗分做,逐步定级工艺,精制加工出口绿茶,可使碎茶及茶梗中流失的茶条明显减少,在制品的净度有所提高,上,中下,三段茶比例适当,符合出口要求,用八角炒干机进行加温车色,与专用单筒车色机相比,能将夏秋粗大茶车得更紧结。  相似文献   

11.
齐世峰 《农业考古》2021,(2):246-249
茶在英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在英国催生了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生产生活,还对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茶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英国茶园的重要类型或案例,如茶花园、果园茶室、本土茶种植园等,从中折射出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唐代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流行于江南的饮茶之风,迅速传到北方乃至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随着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焙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精致的名茶,也带来了市场繁荣和茶馆的增多,茶商往来各地从事收购和销售,形成日益发展的茶产业经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贞元以后开始征收榷茶。茶税逐渐成为唐后期重要的财赋来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15.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健康生活的民生产业。如今,中国茶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等角度全方位论述了中国茶的影响、地位、贡献和前景,解读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相似文献   

16.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7.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进而催生了悠久的茶叶制造史和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对中国茶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茶文化热潮下,既要继承茶文化,又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弘扬地域茶文化。挖掘茶文化资源是宜宾茶文化走向未来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红茶和绿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茶叶和绿茶茶叶为原料,考察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溶剂浓度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并对其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出了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3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0.35%;绿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44%。  相似文献   

20.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21,(2):234-240
日本茶道史上的茶道具专著,亦被称之为"茶器名物记",对日本茶道的成立具有独特价值。以21部古典茶书文献为主线和中心,可分为茶道具从附属于"唐物""御物"的室内书院装饰物记录的时代、走向作为"茶器名物记"专集的时代和多样化及个性化展开的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镰仓到室町时代中前期、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其中,在江户时代,"茶器名物记"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又继承和延续了以唐物为中心的"大名物"与以和物为中心的"中兴名物"传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日本茶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