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盐分及甜菜产量对磁化水滴灌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菜杂交种HI0936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开展,从播种到生长发育期结束进行持续监测。设置1600-1200 Gs、1600-2400 Gs、1600-3200 Gs、1600 Gs灌水模式处理,及CK(无磁化)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不同强度磁化水灌溉对甜菜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的影响,并结合土壤盐分、八大离子、养分的变化,旨在探索出磁化水滴灌对甜菜增产优质的最佳磁化强度。结果表明:磁化水滴灌可以加速对盐分的淋洗作用,并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磁化水滴灌有效地提升甜菜的产量,较CK提高25.1~36.9%,产糖量较CK提高27.5~39.1%。磁化处理甜菜块根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分别较CK提升了1.1~3.7%、31.9~105.6%、10.8~45.4%。研究认为磁化水滴灌可有效降低耕作层土壤盐分,提高甜菜的产量及品质,在盐渍化轻中度土壤上种植甜菜,以二次磁化1600-2400 Gs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磁化水滴灌对棉田土壤脱盐效果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花为对象进行磁化水滴灌试验,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一次磁化、二次磁化和CK处理,研究不同磁场强度处理水灌溉对棉田土壤脱盐效果以及对棉花生长状况和增产效果的影响,旨在提出一种改良土壤盐渍化的新技术。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磁化水可以有效增强对土壤全盐含量、Cl~-和Na~+的淋洗作用,二次磁化和一次磁化处理的脱盐作用显著大于对照处理,且二次磁化中3 600~2 000 m T效果最佳,二次磁化和一次磁化处理全盐含量分别降低了25.5%和19.5%,CK降低了10.46%;磁化水灌溉可以提高棉花的生物量,缓解盐分对棉花的伤害,提高棉花产量,增产率达9.61%~15.32%。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磁化强度的磁化水处理对土壤的脱盐效果及最佳磁感应强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1 000mT(T1)、2 000 mT(T2)、3 000 mT(T3)、3 600 mT(T4)、对照(CK)等5组处理。各处理下盐渍土壤的脱盐效果表明:与灌前未磁化相比较,磁化水滴灌下各土层平均盐分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土壤含盐量、Cl-、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32.83%、54.35%和31.82%,表明磁化水滴灌能够有效增强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不同磁化强度处理下0~60 cm土壤盐分变化特征不一:T2处理下土壤含盐量和Cl-含量在10~20 cm和0~10 cm处变化最为明显,分别降低了71.68%和84.76%;T4处理下SO2-4含量在20~40 cm降幅最大,下降76.47%;不同磁化处理下土壤脱盐效果均高于对照处理,且磁化强度与土壤脱盐效果不成比例;T1处理下土壤含盐量的脱盐率达到了57.47%,较CK提高了46.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1 000 mT磁化效果较佳。综上所述,磁化水滴灌能明显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提高土壤脱盐率,对改良新疆地区中、轻度盐渍化土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秸秆集中深还田两年后对土壤主要性状及玉米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翻转犁开沟的方式,在秋收后将秸秆集中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两年后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玉米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容重较CK处理降低了2.42%~10.67%;土壤含水量较CK处理增加了3.99%~14.68%;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CK处理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34%~97.97%、1.53%~44.36%;玉米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以及平均根系直径均大于CK处理,以12 000 kg·hm-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综上,秸秆集中深还田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量、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促进根系生长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棉田生物改良盐碱地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膜下滴灌棉田间作苜蓿(Ⅰ)、孜然(Ⅱ)和碱蓬(Ⅲ),并以未间作的处理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的效果。结果表明:间作盐生植物的棉田在生育期内可以达到保水和抑制盐分累积的效果,土壤含水量峰值基本保持在40 cm深度,其中以间作苜蓿(Ⅰ)和孜然(Ⅱ)的保水效果较好,在0~40 c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升了29.80%和14.49%;间作苜蓿(Ⅰ)和孜然(Ⅱ)的处理抑制盐分累积的效果也较好,在0~40 cm深度范围抑盐率分别为125%和70.38%。同时,通过在膜间种植盐生植物,棉花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籽棉产量也有相应的提升,其中以间作孜然和苜蓿的处理提升较多,分别比对照组提升10.45%和7.74%。由此可见,膜下滴灌棉田间作盐生植物是一种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措施,而盐生植物的选择对改良的效果影响较大,综合试验结果对比,间作孜然和间作苜蓿的生物改良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省西宁市北郊二十里铺镇,采用"3414"肥料设计和不同梯度灌水量进行大田滴灌春油菜需水需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条件下,春油菜产量达到2 443.5~3 132.0 kg·hm-2,各施肥处理比无施肥对照增产了0.8%~29.2%,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效率达到50.9%、22.5%、56.7%。滴灌方式水分利用率达到4.0kg·hm-2·mm-1以上,比大水漫灌提高了42.1%~61.4%。滴灌土壤含水量苗期盛花期角果期;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苗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中后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距滴头5 cm土壤含水量最低值小于距滴头15 cm土壤含水量最低值。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滴灌肥最大产量施肥量为N 138 kg·hm-2,P2O561.5 kg·hm-2,K2O 57 kg·hm-2,最大产量可达3 000 kg·hm-2。设置滴灌土壤含水量下限为苗期55%、始花期60%、盛花期65%和角果期55%的水分管理具有较好的水分高效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表-地下接力滴灌是集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优点于一体的新型节水控盐技术,但目前针对该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尚少。针对如何对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中的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进行水量分配效果最优这一问题,设置100%地表滴灌(W1)、75%地表滴灌+25%地下滴灌(W2)、50%地表滴灌+50%地下滴灌(W3)、25%地表滴灌+75%地下滴灌(W4)、100%地下滴灌(W5)共计5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水量分配下的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与单一地表滴灌、单一地下滴灌对盐碱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3处理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最均匀,干燥区域面积最小。(2)W4处理窄行区域淋洗范围最大,脱盐效果最显著。(3)W3处理棉花吐絮期总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最大,分别为112.66 g和9 147 kg·hm-2;吐絮期总干物质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1.3%和19.1%,籽棉产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4.1%和11.9%。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得以显著改善,在对土壤盐分进行淋洗的过程中表现出接力效应,淋洗面积和淋洗效果均有所增大。相比于单一地表滴灌和单一地...  相似文献   

8.
膨润土对燕麦苗期土壤水分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膨润土对黄土高原旱作土壤保水改土效果,设计试验:施用量0 kg·hm~(-2)(CK)、6 000 kg·hm~(-2)(D1)、12 000 kg·hm~(-2)(D2)、18 000 kg·hm~(-2)(D3)、24 000 kg·hm~(-2)(D4)、30 000 kg·hm~(-2)(D5);2011年一次性施入,2012—2015年研究其对燕麦苗期土壤含水量、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各施用量均能提高燕麦出苗率,2012年D2、D3处理最佳,较对照提高了11.41%、8.93%;2013年D3、D4处理表现较好,较对照提高了8.39%、5.56%;2014年表现为D4、D5处理较对照提高了10.25%、8.32%;2015年表现为D4、D5处理较对照提高了8.71%、7.48%。同时,发现施用膨润土可提高苗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10~20 cm土层变化最显著,较对照提高1.21%~40.76%。施用膨润土能显著增加2012—2015年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可分别较CK增加2.92%~31.42%、5.05%~47.15%、4.75%~45.89%、2.73%~49.91%、6.67%~70.00%。可见,膨润土能够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的保水性和持水性、改善土壤生物性学性状,且其效果具有一定的长效性,随着施用年限增加,高施用量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甘肃省秦王川引大灌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愈发严重的农业和生态问题,以露地平播为对照(CK),研究了垄沟露地(R)、垄沟覆膜(R+P)两种栽培模式下耐盐作物甜菜和籽粒苋对该地区次生盐渍化土壤的p H值、盐分离子(Na~+、Ca~(2+)、Cl~-、SO_4~(2-))含量和电导率(EC)及植物电导率、成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耐盐作物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的脱盐改良效应十分明显,配合R、R+P的栽培模式效果更加显著;R+P模式下耕种一季作物后,与CK相比,种植甜菜和籽粒苋的土壤盐分离子浓度分别下降4.8%~7.4%和4.7%~6.5%,土壤电导率分别下降16.7%~28.6%和12.8%~30.9%,甜菜和籽粒苋叶片电导率分别下降22.9%和14.9%;R+P模式下籽粒苋成苗率显著提高,但栽培模式对两种作物的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籽粒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充分灌溉(CK)为对照,设置不同生育时期与调亏梯度双因素随机组合的8种水分调亏处理,共计9个处理,测算了各处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籽粒萌发生长、生理活性和营养物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除T1与T3外,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均降低了制种玉米籽粒产量,降幅3.07%~26.84%;调亏处理中,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61 kg·m-3),T3次之(1.59 kg·m-3),分别较CK提高6.62%和1.32%; T8处理籽粒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较CK分别降低30.39%、30.07%,其余中度亏水玉米籽粒的活力指数均较CK无显著差异;丙二醛含量除T1和CK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处理均提高了MDA含量,较CK增幅13.04%~134.78%;T3(40.64 mg·g-1)和T5(40.35 mg·g-1)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其余亏水处理均显著下降,降幅6.90%~16.60%; T1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相对最高,SOD、CAT、可溶性糖、维生素C、根系活力较CK分别提高3.77%、0.10%和19.67%、3.89%、8.56%。运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进行灌溉制度评价,结果表明制种玉米最佳水分调亏处理为苗期轻度水分调亏,即苗期相对土壤含水率保持在70%~75%、其余生育期保持在85%~90%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最佳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