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时间"弹性变量以及雨洪调蓄中时间管理的研究,探索了雨洪管理中海绵型绿地的建设规律,探讨了绿地建设中不同的景观要素基于时间变量的建设要点,使得海绵型绿地的建设能够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与其他雨洪设施有机的结合,以促进海绵型绿地发挥更好的雨洪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海绵校园"建设为例,提出校园绿地中生态树池、雨水花坛、道路、广场铺装的结构形态,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的空间形态与具有高雨水截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构建模式等"海绵校园"建设的雨洪管理措施,系统解决校园水问题,赋予校园"海绵"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作为我国当前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源于低影响开发。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结合贵州贵安新区星月湖公园规划实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种途径,将"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提出下渗、径流控制、截污、雨水收集处理的四大海绵体建设重点系统,希望对我国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是市区最重要的绿色生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海绵体之一,通过对城市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让其充分发挥调蓄雨洪的功能作用,可真正的体现城市公园绿色海绵体的价值。以某城市公园的海绵改造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园内景观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优化现有的园区资源,以实现对雨水的重新利用。该城市公园通过海绵化改造后,实现设计范围内年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60%以上,公园及周边可汇水的客水范围内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可有效削减公园内硬化地面及周边区域的初期雨水对南湖水环境的污染,是一项具有显著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雨洪管理结构性措施的合理应用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以三期惠阳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以“低影响开发(LID)”视角下进行灰绿基础设施的生态耦合,旨在建立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提高公园雨水资源利用化能力和水生态修复的雨洪管理机制,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持续有效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海绵城市作为社会发展新时期雨洪管理概念被正式提出,以确保社会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发展系统,能够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当前风景园林规划中合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能够确保我国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进行了相关的应用探讨,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原理,以江门市潮连小海河湿地公园规划为例,针对小海河湿地公园的资源特色和功能需求,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海绵系统规划等方面着手,提出最适合潮连小海河湿地公园发展的途径,以期解决湿地公园存在的水质恶化、河道变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海绵湿地景观,为湿地公园海绵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8.
针对福州市"快排式"雨洪管理模式出现的洪涝灾害等水问题,结合自然渗透、净化、积存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福州市"三坊七巷"的雨洪管理系统为例,对其传统排水系统和海绵体排水系统的结构与成效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海绵体排水系统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而传统与海绵体雨洪管理措施的共同运作使得效果最大化,从而对福州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三亚白鹭公园最初为一片红树林滩涂,解放后属榆亚盐场范围,盛产"三亚盐",20世纪末三亚市采取"填湿造陆""挖湖堆岛"的方式建设白鹭公园,导致红树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分析三亚白鹭公园中红树林湿地区域的现状和退化原因,提出对受损湿地采用设置保护分级、生态恢复重建等措施,在景观恢复设计中融入场地历史特征和生态科普教育等元素,在充实公园景观要素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经过多次的人工修复和较长期的演变及更替后,植被群落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恢复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蓝绿设施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以远安县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水定绿”为规划方法,因地制宜地提升新老城区蓝绿服务功能,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市降雨、地形、土地类型现状等构建远安县SCS雨洪淹没模型,结合城市绿地斑块、绿地点、路网等,分析了城区景观格局和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1)远安县被淹没区域多集中在水系附近及地形坡度平缓的区域;(2)老城区蓝绿建设较新城区更为合理,新城区蓝绿设施连接度还需加强;(3)老城区出行优势明显,游憩绿地空间上分布不均。并提出了研究对象蓝绿空间优化策略:完善滨河绿带,构建三重防洪体系;加强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网络建设;提高老城区绿量。以科学、生态的蓝绿格局优化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山地县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风景园林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的日益深入,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风景园林教育在全美享有盛誉,以"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专业实践"为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颇具特色。以该校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为例,从课程设置、典型课程教学与评价、作业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雨洪管理在风景园林教育中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为我国高校开设雨洪管理相关的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近年来,降雨内涝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一种常见问题,国家对此类雨洪问题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建设自然高效率的海绵城市设施。利用SWMM模型对呼和浩特市金五路北侧路段进行地表径流模拟,降雨模型采用芝加哥雨型和呼和浩特市降雨模型模拟5年重现期的降雨量,分别对道路未开发状态、传统开发状态和LID开发状态进行了地表径流的模拟,其中LID开发状态根据道路情况选取多孔路面和生物滞留池两种海绵城市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可定量地反应LID措施对于这一路段的地表径流影响情况。以期对于缺水地区城市道路海绵化设计研究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曲彦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100-101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这意味着此类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收缩性",它也可以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术语是"构建低影响的雨水开发系统"。下雨时,它会吸水、积水、渗水、清洁水,而需要时,它会"释放"储存的水以便使用它。此外,还结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有关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加以阐述,旨在为设计者们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在不同雨洪管理目标下城市公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的选用现状以及其偏好特征,搜集了伯明翰铁路公园等20个采用GSI建设的城市公园案例,按照公园的雨洪管理目标和GSI措施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在4种雨洪管理目标下的GSI措施选用差异并不明显,都倾向于选用蓄水池、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湿地3种GSI措施;同时,在雨水资源利用和雨水景观营造2种目标下,城市公园也倾向于增加对渗管/渠型GSI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具有调蓄雨水的功能,将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结合,有利于缓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质等问题。文章依次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城市各类绿地不同的雨洪管理功能和具体的公园建设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的方法,即将绿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统,保证各类绿地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管理全过程,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阐述了这一方法在孟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论述,期望对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低影响开发的7种城市雨洪管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降雨径流量增大、峰值增加和径流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国外以"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为核心理念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洪管理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以国外应用于LI D的7种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为研究对象,概述其模拟原理、方法和适用范围。通过比较分析,表明:7种雨洪管理模型都适用于LID设施单因素评估模拟,但没有一种模型可以全面模拟LID设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城市园林绿地逐渐开始被强调要承担更多径流调控的功能,为有效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乔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乔木具有降雨截流、蒸散失水、提高土壤渗透等功能,对整个园林绿地的雨洪管理具有突出的贡献。本文从园林绿地局部水文循环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园林乔木在城市雨洪管理过程中的途径和当前的研究进展,强调了乔木在城市雨洪管理中还有巨大潜力未被发挥,并指出未来要加强时空尺度上不同乔木雨洪控制能力的研究,为今后城市园林绿地发挥更优的雨洪管理功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热岛效应、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问题的盛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的海绵体也逐渐摒弃传统园林绿地建设模式,优先考虑采取植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小微湿地等生态措施来解决雨水径流,采用"慢排缓释"和"分散源头"的方式来缓解城市雨水问题。以徐州市五山公园广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海绵设施为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公园绿地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弹性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为缓解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北京市"二道绿隔"温榆河段的郊野公园组团为例探讨生态弹性导向下的郊野公园体系设计策略:一是从缓解河道行洪压力、形成区域海绵系统、公园水网循环建设3方面构建弹性水系统;二是通过推进适应性生态演替与设计旱雨两宜生境构建弹性生境系统;三是构建生态游览系统。  相似文献   

20.
惠州市考洲洋海岸带作为自然滩涂及围网养殖水域,生态 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面临红树林退化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航道 堵塞、海岸景观缺乏等问题,其海岸整治、生态修复面临一定的 技术难点如红树林成活率提升、滩涂整治、红树林栽植等。基于 “美丽海湾建设”背景,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工程技术难点,提 出整治及修复策略,包括加强陆源污染控制、堆填整治滩涂、科 学合理栽植及养护、营造多功能红树林生境、建设海洋环境观测 设施以及构建海岸带生态湿地公园。并对项目实施之后产生的生 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