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定量判定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水肥主要竞争区域,以核桃-谷子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采用移动窗口法定量判定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域。结果显示:当窗口宽度为2时,移动窗口法能有效地判定出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域。40~100 cm土层,距树行不同距离处的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相异性较小,难以判定影响域;综合0~40 cm、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影响域范围是距树南侧1.75 m到距树北侧1.25 m,影响宽度为3 m,即主要竞争区域为距树南侧1.75m到距树北侧1.25 m;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影响域的范围不同,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的四个不同指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及其在0~40 cm、0~100 cm两个土层的分布情况,土壤养分的影响域是距树南侧2.25 m到距树北侧2.25 m,影响宽度为4.5 m,即主要竞争区域为距树南侧2.25 m到距树北侧2.25 m。建议在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主要竞争区域,采取改变垄沟、起垄覆膜、选择性施肥等措施,缓解核桃、谷子之间的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
晋西黄土区常规果农间作模式下 果树遮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常规苹果树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条件下不同树龄果树遮阴范围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合理的间作作物种植区域,以山西吉县果农间作条件下4~7 a生苹果树为试验材料,遵循平行光线下的相似性原理,将果树按其树体缩小50倍,制作不同林龄的苹果树3D模型,利用树体模型在研究区进行果树遮阴范围的动态测定。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单株苹果树遮阴面积在一天内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中午12∶00果树遮阴面积最小;在空间上,苹果树遮阴范围整体呈现不等宽弧型分布,且果树北侧遮阴大于南侧遮阴距离0.5~0.6 m。(2)在一天中,4~7 a生苹果树行间均受到同行苹果树(目标果树与邻株果树)的叠加遮阴,遮阴时长为4~9 h。(3)4 m×5 m株行距配置下间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为1.41~1.91 m,5 m×5 m 株行距配置下间作作物的种植区域为1.63~2.14 m,且种植区域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减小。(4)间作作物行间适宜种植区域应采用南北向不等间距种植,并且适宜种植区北向距离大于南向距离0.6~0.7 m。综合研究区常规果农间作配置果树遮阴范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传统果农间作系统下不同树龄时期,间作作物的南北方向等间距种植模式存在不合理性。本研究依据晋西黄土区常规果农间作配置模式果树遮阴范围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果农复合系统间作作物的不同株行距配置下不同树龄的间作作物合理种植区,间作作物种植需考虑南北不等间距,且随着树龄增长间作范围应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风蚀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大田条件下,以仁用杏、花生、谷子、甘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旱作农田不同作物配置土壤水分效应及作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配置方式在西侧距仁用杏2 m(W2)、1 m(W1)、仁用杏树带下(T0),东侧距仁用杏1 m(E1)、2 m(E2)处土壤水分效应均为负值,且程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农林复合系统可有效保持表层土壤水分,但仁用杏与农作物之间也存在着水分竞争,20~80 cm为水分的主要竞争层,其中40~60 cm竞争最为强烈,不同作物的竞争程度表现为甘薯>谷子>花生;水平方向上,随带距的变化,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中间小、两侧大的开口向上类似抛物线形状的分布趋势,但不同作物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在作物产量方面,间作作物产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花生、谷子和甘薯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0.7%、63.3%和64.0%。  相似文献   

4.
2008年和2009年对玉米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授粉期、成熟期田间杂草群落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玉米与向日葵、苜蓿、甘薯、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向日葵间作模式能明显降低田间杂草总密度和生物量,但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的生长,越到后期效果越不明显,第二年的抑制效果也明显弱于第一年。2008年,玉米-向日葵间作处理杂草总密度在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授粉期、成熟期分别是对照的44.46%、43.64%和76.23%,总干重分别是对照的12.65%、20.77%和58.14%;2009年,总密度在各时期分别是对照的78.33%、81.19%和88.26%,总干重分别是对照的52.99%、88.28%和83.55%。此外,玉米-向日葵间作还能提高成熟期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2008年多样性指数是对照的1.15倍,2009年是对照的1.13倍。玉米与苜蓿、甘薯、花生间作模式与对照相比不能降低甚至还增加了田间杂草的发生与危害,但均比对照提高了杂草的生物多样性。初步表明,玉米与向日葵间作,既能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有一定的控制杂草效果。  相似文献   

5.
苹果花生间作是晋西黄土区主要的农林复合配置模式,但常常因为间作系统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间作系统内作物生长和产量受到影响。为了定量解析果农间作系统对小气候,进而对其间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果农间作系统的小气候状况,为优化当地果农间作系统结构提供理论支持。以晋西黄土区吉县7年生苹果(Maluspumila)+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系统及花生单作系统(对照)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果树与作物间布设根障,以消除果树地下部分对作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距树行不同距离处作物行的小气候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及作物生长进行监测,经数学模拟分析得出:(1)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的光合有效辐射相对指数为49.39%~88.07%,大气温度相对指数为92.74%~97.32%,空气相对湿度相对指数为112.36%~123.72%,风速相对指数为70.58%~74.22%,且距树行越近小气候效应越显著;(2)果农间作系统对小气候的影响进而造成对间作系统中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负面影响,间作系统内花生的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低于对照的单作花生,且表现为距树行越近下降越多;(3)各小气候因子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花生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2.48%、20.71%、16.45%和53.48%、16.45%、30.07%。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甜高粱总灌水量不变的前提下,以每次灌水量相同为对照,设拔节期~孕穗期增加20%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20%灌水量、拔节期~孕穗期增加40%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40%灌水量两个处理,研究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处理对甜高粱生长特性、生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增加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灌水量,甜高粱的株高和茎秆直径均有所升高,且茎秆直径显著提高;同时也显著提高了甜高粱的茎秆和地上生物产量,且拔节期~孕穗期每次灌水1 050 m3·hm-2和开花期~成熟期每次灌水450 m3·hm-2(拔节期~孕穗期增加40%,开花期~成熟期减少40%灌水量)处理下最高,分别为72.89 t·hm-2和89.04 t·hm-2。 甜高粱的糖分产量和乙醇产量也有所提高,拔节期~孕穗期每次灌水1 050 m3·hm-2和开花期~成熟期每次灌水450 m3·hm-2处理下也最高,其糖分产量为12.47 t·hm-2,乙醇产量为6 842.47 L·hm-2;水分利用效率在拔节期~孕穗期增加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灌水量处理下也显著提高。这说明在总灌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拔节期~孕穗期增大灌溉量40%,开花期~成熟期减少灌溉量40%有利于甜高粱生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实现了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T)、垄作(R)、传统耕作+半量秸秆覆盖(TS_1)、垄作+半量秸秆覆盖(RS_1)、传统耕作+全量秸秆覆盖(TS_2)、垄作+全量秸秆覆盖(RS_2)6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蚕豆土壤水热条件、有机碳含量和蚕豆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下的土壤温度在低温时显著高于平作,在高温时则显著低于平作,而垄作的土壤温度与平作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RS_2处理土壤水分均显著高于R处理;在分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TS_2处理土壤水分均显著高于T处理;垄作和秸秆覆盖能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不同处理间的有机碳含量表现出RS_2TS_2RS_1TS_1RT的趋势;垄作和秸秆覆盖能提高蚕豆的产量,与对照T相比,R、TS_1、RS_1、TS_2、RS_2处理的蚕豆产量分别增产3.55%、9.20%、9.88%、10.78%、12.54%;蚕豆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砂培与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最适锰浓度为对照,设置重度锰缺乏(对照浓度的1/25,S1表示)、中度锰缺乏(对照浓度的1/5,S2表示)、中度锰过量(对照浓度的5倍,S3表示)、重度锰过量(对照浓度的25倍,S4表示)4个不同锰胁迫处理,研究了锰胁迫对大豆矿质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锰胁迫处理对除苗期外其他时期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NR)起显著抑制作用,减小幅度范围15.26%~53.10%,并且抑制作用随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加重;不同锰胁迫处理降低了苗期和成熟期叶、茎、根和成熟期荚果中硝态氮含量,而对其他时期则存在一定促进作用;不同锰胁迫处理降低了苗期至鼓粒期大豆各营养器官和成熟期根中氮素含量,而增加了成熟期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锰胁迫处理对结荚期和鼓粒期荚果氮素含量无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成熟期荚果氮素含量;不同锰胁迫处理均对苗期和成熟期叶部矿质氮积累无影响,但显著抑制了盛花期至鼓粒期矿质氮积累,S4处理减小幅度最大,为37.34%;不同锰胁迫处理未影响苗期和盛花期茎、根部矿质氮的积累,但显著抑制了结荚期至成熟期的积累;锰胁迫显著抑制了荚果和全株矿质氮的积累,成熟期S1、S2、S3和S4处理荚果和全株矿质氮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40.93%、22.85%、26.83%和42.15%,以及34.27%、18.38%、22.05%和34.19%。综合分析表明,锰缺乏和锰过量胁迫均明显影响大豆矿质氮的同化和积累,抑制作用随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加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苹果树生育期液流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果树生育期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秦冠’苹果树(Malus pumila M. cv Qinguan)液流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果园土壤水分、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等指标,并计算空气水汽压差。结果表明:苹果树在萌芽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的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0.85、1.34、1.53、0.82 mm·d-1,果实膨大期液流速率较高。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不同生育时期夜间液流量约占总液流量的11.54%~19.22%。茎流计测定的苹果树生育期总液流量为264.14 mm,其中夜间累计液流量为35.60 mm。全生育期内苹果树的液流速率与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和大气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萌芽开花期、幼果期及果实成熟期,水汽压差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而在果实膨大期,太阳净辐射是影响果树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果树液流速率与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与20~160...  相似文献   

10.
在长武塬区的6个地点分别采集农地、10年果园和20年果园10 m深剖面的土样,通过测定和分析不同样地的土壤水分,定量揭示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和10年果园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垂向分布,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大,而20年果园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但6 m以下3种样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基本不发生变化;农地、10年和20年果园在0~6 m、6~10 m和0~10 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17.8%、17.5%和15.8%,20.4%、20.6%和14.8%,18.8%、18.7%和15.4%,与农地相比,20年果园0~6m、6~10m和0~10 m土层减少的土壤水分分别占农地的11%、27%和18%;农地6~10 m土壤储水量为1 063 mm,而转化为果园后随果龄增大而减小,其中10年果园无明显差异,但20年果园减少了291 mm,在该土层形成稳定的低湿层。20年果园6 m以下稳定的低湿层可能减少水分的深层渗漏进而降低地下水补给量,伴随着大面积的农地转化为人工林草,可能会对区域水循环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 ,以全国为参照区 ,分别计算分析了 :1陕西省二十年来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2陕西省与中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资源超载力的差异。 3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1陕西省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 ,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整体上一直低于全省人口的增长。 2与东部地区相比 ,陕西省综合资源承载压力远大于东部地区 ,与西部地区相比 ,其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程度也高于西部整体水平。3全省不同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预警中的应用--以酒泉绿洲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酒泉绿洲的生态环境现状 ,建立了酒泉绿洲生态环境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 ,确定了各生态因子的具体权重 ,得出了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 ,对酒泉绿洲的生态环境作了预警评价并提出了主要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宁夏中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非整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部地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土地资源及能源的重点开发区域 ,其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文章通过对该区域资源开发历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 ,指出 :人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非整体性行为 ,是造成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只有建立起全局性、整体性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才能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旅游业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模型 ,运用此模型可以定量分析、对比旅游市场的现实竞争状态 ,而且可以揭示每一市场竞争态的转移是遵循“瘦狗市场→幼童市场→明星市场→现金牛市场”的循环过程。在此基础上 ,进行市场研究 ,确定本地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 ,明确现在和未来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 ,为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应用这一模型 ,对内蒙古自治区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二级发展轴,也是新疆优先重点开发的区域,在我国向西开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依托铁路、公路和航空口岸以及区位优越的重要节点城镇,主要通过与中亚和欧盟国家的贸易、投资与旅游合作,并以沿桥、沿线和沿边为空间开发主线,建立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外向型加工基地,外向型产业职能则成为相关城镇的重要职能。从发展和布局的演变过程与未来趋势上,天山北坡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相关城镇对应于各个阶段的外向型经济作用,其职能响应发生着质的变化,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规模比重增加和层次水平提高,城镇的规模、地位和职能显著改变、增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1990-2009年期间新疆所发生的14次重大事件为例,根据本底趋势线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从事件的大小及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分析了20年来14次重大事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积极事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危机事件则会影响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而言,局部的、短期的危机事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相对较弱,目的地整体性的危机事件则会给新疆国际旅游业带来重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南道不论在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以玉石故乡,大漠风光,田园绿洲,佛国古城及伊期兰教四大特色为主题,重点推出“和田玉石文化”、“尼雅寻梦”等精品,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并提出“一主线,六干线”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9.
层状土壤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层状土体剖面夹层土质对毛管水分最大上升高度的影响存在较大分歧,以沙土夹层为例,从土壤水动力学的角度,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分不同情况对层状土壤的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层状土壤毛管水的最大上升高度取决于夹层土壤的质地、厚度、层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与土壤剖面中其它土壤的质地密切相关.当其它条件一定时,夹层土壤质地越粗、厚度越大或层位越高,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受影响可能性越大;以沙土的有效粒径和不均匀系数为量化指标,提出了沙质夹层影响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的条件.此结果对于研究层状土壤地区水盐运动以及土壤盐碱化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的形成包括一系列结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转换机制是指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各相关变量的联动关系、结构功能及其变动。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新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因子,定量地分析了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设计系数定量化地表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并分析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