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库区坝前水温分布对库区水生态环境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为探讨不同洪量下洪家渡水库水温分层结构,通过EFDC模型建立了洪家渡水库水温模型,准确模拟了库区坝前断面水温分布情况,并对3 d洪量、5 d洪量、7 d洪量下库表与水库深度为5、20、40、80 m的温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家渡水库7月、10月坝前断面出现明显的水温分层现象,随水深的增加水温逐渐降低,且上层水体温度变幅大,下层变幅小;库表与各深度处水体的温差与洪水历时及β值均有关,水库混合程度越好温差越小,历时越长温差越大。EF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洪家渡坝前水温分层结构,实用性及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构可为洪家渡水库合理调度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灌渠泥沙迁移特性及泥沙级配的沿程变化规律,找出减少渠道泥沙淤积的方法,保障灌区正常运行。【方法】通过对尊村灌区典型干渠高含沙水流实时监测采样,分析了悬移质泥沙沿程含沙量变化及级配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带入4个典型挟沙力公式,筛选出适合尊村灌区的挟沙力公式,进一步改进得到尊村灌区渠道挟沙力计算公式.同时,通过一干渠改造段实测数据,推求出一干渠冲淤平衡比降计算公式。【结果】不同粒径泥沙的输移特性不同,总干渠悬移质含沙量随来水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渠道淤积主要与粉粒和砂粒量有关,其中砂粒对来水含沙量的变化表现得最为敏感,而黏粒更多的被水流带走,渠道由非平衡输沙经冲刷、淤积达到冲淤平衡输沙的过程比较缓慢。同时沉沙池能有效地减小引水中砂粒量。二干渠末清淤修缮段依旧存在泥沙淤积问题,一干渠剩余未改造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增大比降。【结论】含沙量在2 kg/m3内时,一级站来水量在8 m3/s左右,渠道基本实现冲淤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决库区取水泵站在上游水库大水位变幅下与下级泵站之间流量不匹配的问题,【方法】基于水泵变频调速原理和某梯级提水设计系统模型,采用定性相似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取水泵站在水库不同水位下,水泵工况、变频运行范围及运行工况参数,针对取水泵站在大水位变幅下与下级泵站间的流量匹配计算提出了建议。【结果】在上游水库不同库水位下,采用变频运行方式进行泵站供水量和下级泵站需求流量之间的匹配调节完全可行;定性相似分析计算法也为流量匹配结果提供了验证。【结论】水泵变频技术和定性相似分析计算法可用于库区取水泵站的水泵机组在大水位变幅下变频运行时额定工况点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道型水库运行后库区水温结构的改变,及其对库区和下泄水温过程造成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入库流量及水温、气温、太阳辐射、水库调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河道型水库立面二维水温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主要参数进行了率定.以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水库为例,预测了水库在平水年和特枯年份下库区立面二维及下泄水流水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水温在春、夏季纵向上差异显著,传统的垂向一维模型难以准确反映库区水温纵向分布特征;不同典型年春季在部分区域水温易出现弱分层现象,平水年垂向最大温差约为8.14 ℃,而特枯年份最大温差可达8.82 ℃,但持续时间短,难以形成稳定的分层结构;不同典型年春季温差较大的区域基本上出现在100.0 m以下水体,而春季三峡水库主要经由机组过流,电站取水口中心高程为130.0 m,可以认为在三峡水库对下泄水流水温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具有喜温好湿的生物学特性.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必须创造一个最优的温湿环境,而水温则是影响水稻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库工程,大多是采用底孔放水建筑物,取水库深层低温水进行灌溉,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若遇低温时期,则更加重对水稻的冷害.为引起对灌溉水温的重视,开展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的研究,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期发表了四篇有关提高灌溉水温、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等的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 项目概况 广西贵港市达开水库位于贵港市北部,地处港北区、桂平市和来宾市武宣县交界的大瑶山余脉龙山盆地的奇石乡境内,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26.8 km2,总库容4.24亿m3,有效库容2.135亿m3,设计灌溉面积3.48万hm2,灌溉范围包括贵港市港北区、桂平市的10个乡镇共124个自然村和西江、石排两个国有农场,灌区总土地面积870 km2,耕地面积3.67万hm2,受益人口55.9万人.达开水库灌区现有干渠以上渠道6条共105 km;支渠9条,共170.4 km;斗渠359条,共650 km. 白1998年以来,达开灌区分11个年度15批(次)共下达投资计划16 81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 0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 763万元).下达的主要建设内容:渠道防渗加固225.496km,渠道附属建筑物更新改造1 040座,管理房改造8 380m2,灌区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渠冰灾害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输水工程中常见运行安全问题。拟探究采用离线水库的底层温水来改善干渠水温,防止冰凌、冰塞等次生灾害产生的方法,对于提高调水工程冬季输水效率并保障工程冬季运行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干支流交汇是天然河网和人工渠网的常见的水力现象,交汇处非等温掺混受其复杂的水力特性影响。本文以某大型调水工程与其沿线调蓄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建立了三维水动力学-热力学耦合输运模型,探究不同的掺混比、渠道交汇角时非等温库渠交汇的掺混规律及水库温水对干渠水温的提升效果。仿真结果表明:(1)交汇口下游水力-水温掺混存在明显的三维分布特征,下游出现明显的低速回流分离区及横断面二次环流区,断面平均水温在交汇口下游500 m后基本不变;(2)掺混比越大,水流紊动越剧烈,水温在横断面上扩散范围越大,水流掺混均匀后干渠温度提升值越大,最大为1.25℃;(3)交汇角越大,横断面环流越强,掺混均匀速率越快;不同交汇角工况水流掺混均匀后温度提升值不同,为保证水流掺混速率及水温提升效果建议选用渠道60°交汇角。研究成果可为调水工程冬季渠道水温主动调控及提高输水能力提供思路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干流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干流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及污染情况,更好地为库区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6月在三峡库区干流采集表层沉积物,总数为37个,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情况。【结果】三峡库区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Ni、Cu、Zn、As、Cd、Pb、Hg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6.14、42.44、60.54、151.21、12.15、0.92、54.39、0.12 mg/kg,相对于长江沉积物背景值,各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均偏高。Ni、Cu、Pb、As元素质量分数整体呈沿程增加趋势;Zn、Cd、Hg元素质量分数源头较高,沿程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Cr元素质量分数整体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在某些特殊位置有极值出现。Cd元素在库区干流上、下游段已达到中等污染水平;Pb元素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Cu和Zn元素容易通过积累在下游产生轻度污染;Cr、As、Ni元素只有极个别断面产生污染。【结论】总体而言,Cd元素污染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空气罐及空气阀联合水锤防护在长距离高扬程供水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结合某供水工程,建立了空气罐节点控制条件,空气阀边界条件,基于特征线法通过长距离输水工程水锤仿真计算软件HysimCity建立泵站以及泵后管道段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多种工况下水力过渡过程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无防护措施、有空气罐及空气阀联合防护对停泵水锤的影响,并进行了空气罐参数等的优选。【结果】采用空气罐和空气阀联合防护,对控制工况,水泵断电后,泵后压力始终大于0 m,空气罐最低水位超出空气罐底高程满足不低于1 m的要求;泵站1—泵站2管道沿程压力满足不低于-5 m,不超过200 m的要求。【结论】空气罐及空气阀联合防护对抑制正负水锤的影响是有利的,且联合防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高州水电站是水口电站库区复建项目,装机容量2×2000kW,平均水头55.05m,引用流量9.26m^3/s,年利用小时数4557h,保证出力678kW,大坝最高水位高程125.5m,水库库容3500000m^3,该电站于1994年10月正式投产发电,近两年来,两台机组出力下降,大坝水位、调速器开度、机组出力等相关的数据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1.
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恒定水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18%和4.4%;恒定土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灌水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2%和1%,但在同一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平均推进速度在降低;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在临近水室的中下部位,随着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运动规律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模拟计算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差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明显,水土温度相差15℃时,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19.87%;文中给出了考虑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分布修正因子,运用该修正模型,可将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减小至4.76%。【结论】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对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文中修正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精确模拟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二维数学模型模拟水电站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模拟河段起于大坝上游约600 m,止于大坝下游约400 m.计算断面在1∶2 000地形图上剖分20个库区大断面,断面平均间距500 m,并通过模型试验论证数学模型模拟水库泥沙淤积变化可行性.结果表明:水库泥沙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淤积形态,水库运行历时1 a,三角洲洲头不断地向下游前进,最终到达坝前,坝前泥沙淤积高程达1 347 m,而水库泥沙淤积则向库尾高边滩发展,“翘尾巴”现象明显.水库运行1 a后,排沙比均稳定在90%以上,水库冲淤达到平衡后,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调度方式冲沙,在泄洪冲沙底孔前形成冲刷漏斗,漏斗为三维形态,漏斗顺水流方向坡降约为1∶5.0~1∶7.0,侧向边坡约为1∶3.5~1∶4.5.取水口基本在冲刷漏斗范围内,能保持取水“门前清”.泥沙淤积的数学模型与模型试验成果基本吻合,数学模型模拟水库泥沙淤积变化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坡耕地水分运移及胶体颗粒的输出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水势是直接反映土壤水能量和流向的指标,土壤水的流动对坡耕地产流有重要影响。胶体是农化物质(氮磷、农药)迁移的载体。【目的】研究紫色土坡耕地水分运移和胶体颗粒的输出特征。【方法】利用土壤含水率和土水势原位监测及径流收集系统,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产流及胶体颗粒迁移的动态。【结果】单次大暴雨或连续日降雨作用下,紫色土坡耕地易达到饱和,饱和土壤含水率0.45 m3/m3。大雨强降雨事件有助于坡耕地中活塞流的产生,而连续降雨事件下坡耕地上部来水的沿程入渗能有效补给坡耕地中下部的深层土壤水,导致深层土壤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响应有所滞后。坡耕地裂隙潜流流量的日变化介于0.11~36.56 L/min之间,具有强烈的时间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72)。潜流中胶体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介于0.20~15.41 mg/L之间。胶体质量浓度与潜流流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结论】土水势对紫色土水分运动的响应更灵敏,其与土壤含水率的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土壤水分运移机制。降雨入渗的水力剪切与裹携是胶体释放与迁移的主要机理,干湿交替会促进胶体颗粒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未来气候变化对黑河绿洲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研究区广泛种植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第5次国际耦合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公布的CCSM4气候预估资料,结合DSSAT-Maize模型模拟RCP4.5和RCP8.5情景下21世纪早期、中期、末期玉米产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性措施。【结果】(1)气温是玉米生育期内未来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幅度最大的,预估到21世纪末,RCP4.5情景下平均增温2.5℃左右,RCP8.5情景下增温更加明显,平均增温7.3℃左右;(2)在无任何适应性措施下,2种情景下玉米潜在产量及生育期长度均呈下降趋势,预估到21世纪末期,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减产15%左右和29%左右;(3)模拟验证得知,气温是影响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得出该区域玉米最佳年均气温为7℃,对应的生育期平均温度为10.5℃,当超过此温度时,玉米产量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面对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调整玉米种植日期,可降低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模拟得到年均温度从7~12℃每增加1℃对应调整后的最佳播种日期分别为每年的4月10日、4月8日、4月3日、3月30日、3月24日及3月17日左右。【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该区域玉米减产,针对未来不同升温程度通过调整播种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减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一膜两年覆盖技术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套灌区中度盐渍化农田研究了传统的秋季翻耕春季覆新膜(CT)、秋季留膜免耕(NT)2种耕作覆膜方法对土壤水盐分布、土壤温度和食葵生长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春播前,NT处理农田0~80 cm土层含水率显著提高,1 m土体贮水量较CT处理显著提高9.91%,NT处理0~100 cm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低于CT处理,总储盐量降低35.86%;收获后CT、NT处理贮水量无显著差异,NT处理储盐量较CT处理显著降低42.07%。NT处理在苗期和蕾期降低了地膜增温效果,06:00时5 cm土层平均温度较CT处理低0.9℃,14:00时较CT处理低1.5℃。NT处理食葵蕾期长势较弱,株高、地下干物质量分别较CT显著降低23.81%、23.61%,在进入盛花期后,NT处理食葵生长加速,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较CT处理提高23.50%、26.59%,一膜两年覆盖对食葵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CT、NT处理产投比分别为3.07、4.53。【结论】一膜两年覆盖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适于河套灌区盐碱地的节本增效型农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拟建涛源金沙江大桥位于鲁地拉水电站水库库区内,库水的存在必然影响桥基岸坡安全的稳定。以大桥宾川岸桥基岸坡为对象,在基于现场试验、工程类比和反分析确定边坡岩土体参数的基础上,开展了岸坡再造的塌陷宽度预测及库岸再造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库岸再造宽度为40 m,小于桥梁主塔距库岸边缘距离(150m)。因此,主塔远在库岸再造影响范围之外;(2)库岸再造后的边坡,在自然和地震水位分别骤降5和10 m,其稳定性都达到工程稳定性要求。因此,库岸再造后的坡形就是稳定坡形。研究成果对大桥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黑龙江省寒地稻田的适宜灌溉方式。【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田间观测的方法,设置控制灌溉、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3种灌溉方式,展开了对寒地水稻生长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方面的研究。【结果】(1)稻田CH_4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间歇灌溉能显著减少CH_4排放量(P<0.01),其中控制灌溉减少56.29%,间歇灌溉减少26.59%。(2)土壤干湿交替的晒田期和施加穗肥7 d后是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时期,返青期有明显的负排放现象发生。施加穗肥后,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首先达到排放高峰,比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提前了6 d。控制灌溉和间歇灌溉N_2O排放量与淹水灌溉相比分别增加了55.6%和56.0%。(3)淹水灌溉稻田CH_4排放量与5 cm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量与15 cm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气温对间歇灌溉稻田CH_4和N_2O排放均有显著影响。淹水灌溉CH_4和N_2O排放受土壤温度影响显著,其影响大小与不同灌溉方式有关。【结论】不同灌溉模式影响了寒地稻田CH_4和N_2O排放特征,控制灌溉既降低了增温潜势又增加了籽粒产量,是一种较优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全世界正关注讨论什么问题 1 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于2000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在南非开普敦市召开了第51届执行理事会,在会上,我国成功地申办到国际灌排委员会第19届大会暨第56届执行理事会的主办权,并正式决定于2005年9月在我国北京举行。这是继1991年在我国北京成功举办的ICID第42届执行理事会以后的又一次更大的盛会。 为了开好大会,最近国际灌排委员会总部向世界80多个会员国发出通知,要求会员国灌排委员会对在19届大会上讨论的问题和特别会议上讨论的专题提出建议。建议讨论的问题和专题内容应包括灌溉、排水、河流治理和洪水管理领域中的新的发展和展望。ICID将于2001年9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第52届执行理事会,并成立一个专门小组研究各会员国提出的建议,最后确定第19届ICID大会讨论的主题。ICID总部希望各会员国最好在2001年5月底以前提出建议,将历年各届大会讨论的问题和专题印发各会员国。从这51个问题和25个专题看出,ICID大会汇集数以千百计的各国专家,对灌溉、排水、治河、防洪领域中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讨论的问题都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第19届大会能在我国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的光荣,也是我国水利工作者为农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奋斗的结果。开好这次大会,选定好讨论的主题,无疑将对促进世界灌溉、排水、治河和防洪技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 1951年以来,历届ICID大会讨论的主题 (1)第1届大会,1951年,印度,新德里。问题1:对灌溉发展和实践的回顾;问题2:当今灌溉排水中存在的问题。 (2)第2届大会,1954年,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问题3:从理论和经济方面看灌溉渠道(干渠,支渠,配水渠,水道或斗渠)排水沟、堤防和水库中的超高问题;问题4:灌溉和排水系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问题5:灌溉和排水渠道养护中的杂草控制;问题6:地下水用于灌溉,单位流域面积的安全开采量,人工回灌,以及有计划地利用地下水库。 (3)第3届大会,1957年,美国,旧金山。问题7:渠道衬砌;问题8:灌溉中的土壤水关系;问题9:灌溉和排水系统上的水工建筑物;问题10:灌溉与排水之间的内在关系。 (4)第4届大会,1960年,西班牙,马德里。问题11:渍涝地和沼泽地的改良;问题12:喷灌与其他灌溉方法的比较;问题13:作物对灌溉水和土壤溶液中矿物质的耐受能力;问题14:利用堤坝作为防洪措施。 (5)第5届大会,1963年,日本,东京。问题15:灌溉、排水与防洪工程的经济和财务;问题16:灌溉土地上的配水效率;问题17:控制排水地区的地下水位,防止过量排水;问题18:利用地面和地下滞蓄洪水。 (6)第6届大会,1966年,印度新德里。问题19:灌区盐碱地改良;问题20:灌溉和排水渠道中的泥沙淤积;问题21:三角洲的开发;问题22:水库作为灌溉、防洪和其他目的时的综合运用。 (7)第7届大会,1969年,墨西哥,墨西哥城。问题23:作物需水量;问题24:小型渠道上的水工建筑物;问题25:农业地区排水系统的管理养护方法和经济;问题26:开发新灌溉和排水土地的程序和政策。 (8)第8届大会,1972年,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问题27:三角洲、滨海和低地的田间灌溉与排水;问题28:灌溉排水机械化操作的现状和展望;问题29:影响河道整治和控制洪泛平原的因素。 (9)第9届大会,1975年,苏联,莫斯科。问题30:控制泥沙的灌溉取水建筑物;问题31:发展地下水灌溉的规划;问题32:先进灌溉方法的比较(包括提水灌溉)。 (10)第10届大会,1978年,希腊,雅典。问题33:灌溉工程的经济评估对已发展地区的研究以及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实例研究;问题34:最新的排水技术和排水施工方法;问题35:灌溉排水系统的养护和运行(组织,维修设施、运行等)。 (11)第11届大会,1981年,法国,格勒诺贝尔。问题36:现有灌排系统的改善和现代化;问题37:与防洪有关的土地规划和水管理。 (12)第12届大会,1984年,美国,考林堡。问题38:水管理因素;问题39:灌溉排水中有问题的土壤。 (13)第13届大会,1987,摩洛哥,卡萨布兰卡。问题40:为改善水管理的灌排工程改建和现代化;问题41:通过培训改进水管理。 (14)第14届大会,199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问题42:灌溉排水对环境的影响,特别强调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的影响;问题43:灌溉对减缓干旱影响的作用。 (15)第15届大会,1993年,荷兰,海牙。问题44:灌溉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问题45:灌溉排水系统的管理机构与财务的内在关系。 (16)第16届大会,1996年,埃及,开罗。问题46:农民参与有利于可持续灌溉农业;问题47:灌溉规划和管理与环境协调的措施。 (17)第17届大会,1999,西班牙,格拉纳达。问题48:缺水条件下的灌溉;问题49:灌排系统的改建和现代化。 (18)第18届大会,2002,加拿大,蒙特利尔。问题50:有限水资源和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脱贫以及环境的挑战;问题51:灌溉、排水和防洪的综合管理。 3 1966年以来,历届ICID大会讨论的专题 1966年,灌溉排水和防洪的新发展与展望。1969年,成功的灌溉农业所必需的主要因素;应用计算机分析灌排系统中的各类问题。1972年,发展中国家引进和发展灌溉排水系统的主要措施;与灌溉、排水和防洪特别有关的水资源系统规划。1975年,灌溉、排水和防洪工程的环境控制;为灌溉排水信息收集、规划和管理需要引进自动化设备。1978年,为地区发展进行长距离大量调水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回灌技术的发展。1981年,工程后评估的方法:成就和改善措施;应用现代技术设计控制水资源和灌溉的原理。1984年,能源危机对灌溉和排水的影响;灌溉、排水和防洪控制建筑的防护技术新发展。1987年,灌溉、排水和防洪工程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发展计划中的作用;灌溉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特别是田间系统具有调节高峰需水量的能力。1990年,机械灌溉系统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影响;实时配水制度。1993年,灌溉和排水对水的竞争;实时信息对系统管理的影响。1996年,在各部门用水竞争加剧和粮食需求增长条件下的灌溉前景;灌溉排水中的信息管理系统。1999年,劣质水的可持续利用;灌溉农业制约条件,未来的作用和作物多样化种植。2002年,灌溉、排水和防洪的研究和发展;私人部门参与灌溉和排水。 □ (许志方武汉大学 430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