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品种茶树上的紫色芽叶的紫色深浅不同,建立茶树紫色芽叶的分级标准,将为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首次运用目测、色差计测色和花青素含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茶树紫色芽叶等级划分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色差计测色值a,b,L及花青素的含量密切相关,可以根据紫色芽叶的色差计测色值a,b,L的读数范围和芽叶花青素的含量水平将茶树芽叶分成绿色、浅紫色、中紫色、深紫色和特紫色5个等级,据此建立了一个茶树紫色芽叶的分级标准。该标准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茶树紫色芽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红紫芽茶富合花青素,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通过对芽叶呈红紫色的60份茶树资源春稍的理化分析和芽叶色差进行调查,可为叶色红紫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60份茶树种质中春季的花青素含量为1.60~15.56 mg/g,夏季的花青素含量为3.21~35.57 mg/g,红紫色芽叶的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多酚类物质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紫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约为浅紫品种的5倍,常规品种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正常黄绿色芽叶的2.46倍.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黄酮类、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均无直接关系.同一常规品种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均比正常黄绿色的芽叶高,而黄酮类、简单儿茶素总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类、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没有直接相关性.普通品种紫色芽的花青素、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黄绿色芽叶高,氨基酸、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芽叶低.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花青素含量及色差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大白菜花青素含量快速测定的方法,本文利用pH差计法和色差仪分别测定了‘城阳青’(普通大白菜)、‘秋宝黄’(黄心白菜)和‘彩凤’3个不同叶色大白菜品种花青素含量以及色差指标,并对6个色泽参数与花青素含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个色泽参数均能反映白菜叶片间叶色的细微变化,‘城阳青’和‘秋宝黄’不含花青素,紫色白菜‘彩凤’的花青素主要分布于由外向内的第1~4层叶片。色泽参数L,b,h和C分别与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58**,-0.49*,-0.58**)。以色泽参数值L、a、h与花青素含量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y=90.24-1.07x1+5.65x2-142.71x3(x1为L值,x2为a值,x3为h值,y为花青素含量),该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629。通过色差计依据建立的回归方程可快速测定紫色大白菜花青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茶树上红紫色芽叶部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给茶树红紫色芽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对其部分生化特性,如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等的含量和儿茶素的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农业大学种植的安化有性群体品种茶树中,有76.09%的植株上出现深浅不一的红紫色芽叶,82.61%的植株嫩梢中不同程度地含有花青素,安化群体品种茶树上的红紫色芽叶较纯绿色芽叶衾中较多的茶多酚、儿茶素和黄酮类化事物,保健性强的L-EGCG含量亦偏高。  相似文献   

7.
该文研究了茶树品种对红茶茶汤色素含量、色差值L*、a*、b*的影响。结果表明TF、TR、TB含量与L*、a*、b*之间呈显著相关;不同采摘标准下色素含量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色差值a*、b*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L*为一芽三叶一芽二叶,且其差值随品种而异,采摘标准不当可掩盖品种的品质潜力;基于鲜叶中茶多酚量(GTP)、茶多酚消耗量/鲜叶中茶多酚量(CTP/GTP)、色素生成量/茶多酚消耗量(GP/CTP)三个指标,六个茶树品种可被分为四组,分别为高GTP低CTP/GTP低GP/CTP品种,如凤庆3号;低GTP高CTP/GTP低GP/CTP品种,如梅占;GTP、CTP/GTP、GP/CTP同时高(或低)品种,如云抗10号、凤庆9号、清水3号;高GTP低CTP/GTP低GP/CTP品种,如群体种。其中群体种GP/CTP最高而CTP/GTP极低,且成品茶茶汤具有高a*、b*值、低L*值,表现出极佳的红茶适制性。通过选择适当的茶树品种与采摘标准可保证成品红茶的优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的紫色叶用莴苣花青素含量检测方法。【方法】以4个紫色叶用莴苣品种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色差仪分别测定其花青素含量和色差指标,并对6个色差指标与花青素含量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品种Z14中花青素含量最高,Z38最低;叶片色差指标中除h以外,L、a、b、C、H均能反映花青素含量变化;以5个色差指标值分别与花青素含量建立回归方程,其中H与花青素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最大,为0.806。【结论】成功建立依赖色差仪测定色差指标快速测定紫色叶用莴苣中花青素含量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28份不同紫芽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摘春梢一芽二叶制备蒸青茶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花青素含量和各儿茶素组分、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具有高水浸出物(45.00%)特性;茶多酚含量变幅为17.30%~27.50%,平均为23.43%,高茶多酚(25.00%)材料有7份,以‘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含量最高;氨基酸变幅为1.50%~5.80%,平均为2.99%,高氨基酸(4.00%)材料有4份,以‘隔界大叶4号’含量最高;花青素含量变幅为0.90~26.40 mg/g,平均为4.50 mg/g,高花青素(10.00 mg/g)材料有3份,以‘隔界大叶1号’含量最高。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紫色深浅与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供试28份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物质丰富,均达到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指标要求,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也为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培育茶树品种提供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以茶树紫色芽叶制备红茶浓缩液,利用其富含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稳定红色的特性,旨在解决冰红茶饮料呈红色不足的技术难题.研究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的固形物含量为28.72 g/L,花青素含量高达0.84 g/L,是绿芽红茶浓缩液的84倍.UV-Vis扫描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分别于274 nm和380 nm处有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的2个强吸收峰,还在530 nm处有花青素的特征吸收峰,这与其呈色特征相关.在一般冰红茶饮料的酸性和浓度条件下,试样溶液的色价值为26.68±1.26.稳定性实验表明:紫芽红茶浓缩液对pH值、光照、加热及柠檬酸、蔗糖和少量食盐等饮料添加成分均有相当耐受性,其红色明亮稳定,显色与着色性好,可以满足冰红茶饮料的生产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同遮阴条件下红花檵木叶色变化与色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花檵木为研究对象,设置全光照、25%遮阴、50%遮阴和75%遮阴四个处理,测定叶片内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及花青素质量摩尔浓度和叶色参数(L、a、b值),研究其叶色与色素质量分数(或质量摩尔浓度)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红花檵木叶色和色素质量分数(或质量摩尔浓度)在全光照条件下变化不明显;25%、50%和75%遮阴使叶色以不同程度由紫红色向绿色变化,叶色参数a值明显减小,但L值和b值没有明显变化规律。花青素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下降,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以不同速率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a值与各色素质量分数(或质量摩尔浓度)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但L值、b值与各色素质量分数(或质量摩尔浓度)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叶色参数a与色素相对质量分数(或质量摩尔浓度)的回归模型为Y(a值)=10.071+8.006X1(花青素相对质量摩尔浓度)-15.398X2(叶绿素相对质量分数)+13.066X3(类胡萝卜素相对质量分数),F检验达0.0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田立娟  刘方明  程海涛 《特产研究》2010,32(4):47-48,74
对佳木斯市引种栽培的王族海棠叶片色素测定结果表明:在5月初新芽刚抽发、新叶刚展开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低,花青素含量高,新芽及叶片呈鲜亮的紫红色;5月20左右叶片叶绿素含量达最高值,而花青素含量在嫩叶时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在嫩叶中含量低;随各种色素含量的变化叶色发生变化,6月初开始叶片颜色基本稳定,叶片下表面呈现紫红色,上表面亮紫红中微透绿,此色彩一直延续到近9月。  相似文献   

13.
 嫩梢的芽、叶和茎均为紫色的茶树品种“紫娟”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花青素和其他类黄酮含量比其他大叶种茶树鲜叶含量高。本文建立了“紫娟”茶的黄酮醇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成熟度新梢的杨梅素类、槲皮素类、山柰酚类和总黄酮醇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杨梅素类以一芽三叶新梢含量最高(2.29mg/g),一芽二叶新梢、一芽一叶新梢和成熟叶的含量依次分别是2.08mg/g,1.69mg/g和1.05mg/g;槲皮素类含量变化趋势与杨梅素类基本一致,一芽三叶新梢含量最高,为4.39mg/g。山柰酚类含量则呈现出成熟度越高含量越低的趋势,含量依次是一芽一叶新梢(1.29mg/g),一芽二叶新梢(1.28mg/g)、一芽三叶新梢(1.12mg/g)和成熟叶(1.03mg/g);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与新梢的成熟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研究“紫娟”茶中黄酮类化合物代谢机理和高黄酮醇含量的“紫娟”茶新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特种紫茶降压活性物质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991年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特种紫茶和云抗10号(对照)夏秋两季的蒸青、烘青茶中降压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特种紫茶在黄酮类、咖啡碱、锌和花青素含量上较对照要高,而茶氨酸和儿茶素总量则较对照低;初步提出黄酮类、锌或花青素是特种紫茶的降压特异物质,而未测的茶叶皂素也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杂交过程中亲本的配子重组及基因交换,创造变异丰富的子代群体,为后续林木良种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3株紫雨桦为母本,7株白桦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共得到19个杂种家系,调查了各家系紫叶苗木的高和地径等生长性状,5-9月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绿素、花青素、叶色参数(L*、a*、b*)等叶色性状以及2个年度的保存率,对各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生长、叶色等性状在家系间大多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不同性状的变异幅度差异很大,苗高、地径变异在25.00%左右,花青素相对含量以及黄蓝饱和度(b*)在33.67%~53.20%之间,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多为15.00%上下。(2)叶色性状随季节变化明显。花青素相对含量和红绿饱和度(a*)在5、6月最高,7、8、9份明显降低,这与紫雨桦叶色春季呈现紫色、夏季逐渐变绿色的季节变化吻合;b*随季节变化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也与叶片颜色逐渐变蓝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探析红色、黄色、绿色3种不同色系榉树叶色形成的化学机制,为选育、培育榉树优良株系提供理论依据。以秋季转色期叶色表现为红色、黄色、绿色的榉树叶片为材料,分析其叶片的颜色参数及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叶色与色素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秋季叶片转色期,红色系榉树的色相a~*值最高,在10月25日达到最大值,呈现出最佳观赏效果;绿色系榉树a~*值较低,且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在转色后期,黄色系榉树的b~~*值显著大于红色和绿色系榉树,但其在秋季变色期存在返绿现象。明度L~*值、彩度C~*值与色相b~*值的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不同色系榉树都含有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但不同色系榉树3种色素的含量不同。红色系榉树花青素含量百分比最高,为22.1%~44.6%;绿色系榉树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73.0%~80.5%;黄色系榉树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24.7%~35.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榉树叶片中,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与榉树的叶片呈色密切相关。其中花青素含量与a~*值呈正相关,与L~*、b~*、C~*呈负相关,说明花青素含量的增加,使叶片红色度增加,同时明度、黄色度和彩度降低;叶绿素含量与L~*、a~*、b~*、C~*均呈负相关,说明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叶片的明度、红色度、黄色度以及彩度均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未被引入方程,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片颜色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分析显示,花青素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可以使叶片变红;而花青素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将维持绿色;若花青素与叶绿素同时降低,则将使叶片变黄。叶片内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的含量及百分比是榉树呈现红色、黄色、绿色3种不同色系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红紫芽茶树中花青素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比较分析‘紫鹃’茶树同一时期不同发育程度的紫叶与绿叶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表明,‘紫鹃’茶树绿叶和紫叶差异表达蛋白共鉴定出798个,其中在紫叶中上调蛋白有533个,下调蛋白有265个。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以下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占14.7%)、糖代谢(5.1%)、转录调控(18.5%)、蛋白质合成(11.4%)、细胞结构蛋白(6.9%)、信号转导(6.9%)、氨基酸代谢(3.8%)、花青素代谢(3.6%)、抗氧化胁迫(3.5%)、脂代谢(3.5%)和呼吸作用(0.4%)等。‘紫鹃’茶树紫叶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低可能与花青苷大量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