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赛  王碧和 《畜禽业》2001,(11):65-65
十多年来,科学养鸡普及农户,农户养鸡水平不断提高,蛋鸡育雏成活率从80%提高到95%左右,但雏鸡8周龄前体重却达不到品种标准要求.在长期的农村养鸡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使蛋雏鸡体重达到标准体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产蛋母鸡饲养到72~78周龄淘汰作为肉用。淘汰时的体重大小不仅影响到淘汰鸡的价值,也可间接反映产蛋期的生产性能。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淘汰母鸡体重过小(比标准体重小10%-15%)、脱毛严重,直接影响鸡场效益。现就淘汰母鸡体重过小的原因进行浅析并提出解决措施。1原因1.1育成新母鸡的质量差购买的雏鸡体小质弱,造成育雏育成期生长发育缓慢;育雏育成期管理不善,如开食不好,温湿度不适宜,断喙过度,饲喂饮水位置不够,鸡群拥  相似文献   

3.
1 初生雏体重差异大 如果雏鸡由不同周龄且种鸡周龄相差很大的几批种蛋孵化而 来,那么均匀度开始时必定很差.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将体轻的鸡只 分群,加强饲养管理.雏鸡最好是用同一批种鸡所产的蛋或周龄相近 种鸡的种蛋孵化而来. 2 环境温度及通风不当 要求室温、水温要适宜均匀;通风情况良好,不要有死角. 3 限饲不当 为了提高鸡群的均匀度,控制蛋鸡的体重和体型.通常前6周自 由采食,从第7周开始限饲,一般根据体重变化情况决定饲料投喂 量.若限饲时间过早,采食蛋白质过少,也会造成雏鸡生长发育迟缓, 降低均匀度. 4断喙不当 断喙不当会影响鸡只的采食、饮水,从而影响到鸡只的生长发 育,降低鸡群的均匀度.因此,断喙要由技术熟练的人员来操作.  相似文献   

4.
<正>断喙是雏鸡饲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断喙可以有效的防止啄羽、啄肛、啄蛋等啄癖的发生;能避免雏鸡勾抛饲料,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饲养成本。但断喙也会使雏鸡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例如断喙不当,可引起雏鸡出血、抵抗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所以要特别重  相似文献   

5.
<正>秋冬季,随着气温降低,日照减少,鸡就要进行自然换羽。产蛋鸡经产1年后,也要休产换羽。这种自然换羽约需6个月左右的时间。为了避免休产换羽期的效益损失,养鸡户都是在产蛋1个周期结束后将产蛋鸡全部淘汰,继而再购进雏鸡进行第二周期的蛋鸡饲养,这其实并不是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最好是使育雏1次利用1个产蛋周期变为育雏1次利用2个产蛋周期,这样可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鸡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汲长任 《畜禽业》2004,(4):48-49
育雏是从出壳到第六周龄为止的饲养管理过程。育雏工作不仅直接影响鸡的育雏率、生长发育,而且对以后达到成鸡时的种用价值、生产性能、商品鸡质量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衡量育雏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以下两项标准:(1)肉用种鸡是否能在23周龄的最后一天(或在24周龄的头一天)见到第一枚蛋;(2)见到第一枚蛋以后的第12d,其产蛋率能否达到5%。  相似文献   

7.
<正>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1~5周龄)1.1种鸡苗选择选择初生重35g以上,脐部绒毛覆盖良好,看不到脐部带或隐约见脐部,被毛蓬松光泽、颜色均匀一致,能站立跑动,手感健壮有力的健康雏鸡。1.2接鸡时的准备笼养鸡接鸡前的鸡舍温度控制在28~30℃,雏鸡到进舍后1h内母鸡逐渐提高到32~33℃,公鸡提高到33~34℃,由于种公鸡1日龄经过断趾和剪冠,体质较弱,比母鸡适当提高1~1.5℃有利于恢复体质。湿度控制在65%~75%,靠热源近的鸡控制在70%~75%,离热源较远的鸡控制在65%~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4,(4)
<正>春季舍外气温慢慢升高,自然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是鸡产蛋相对适宜的时期,也是育雏的关键时期。这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且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春季不同阶段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雏鸡饲养管理1.1高温育雏雏鸡刚出壳后卵黄吸收不好,体质弱,抵抗力差,采用高温育雏可以促进卵黄吸收,降低死亡率。第一周3536℃,以后每周降低2℃。1.2湿度与通风育雏期温度较高,舍内湿度较低,易干燥,极易造成气管炎,因此,应定期增加湿度,可带鸡喷雾消毒、也可在  相似文献   

9.
雏鸡从脱壳到脱温是育雏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创造良好的环境,配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疫病预防工作,才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的育雏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调查证明:在同等饲养条件下,由于育雏时机的不同,鸡的生长质量和生产性能有明显的差异.由于产蛋时间及产蛋高峰期的不同,其养殖经济效益差率可达20%-40%,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上.因此,专家建议: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商品经济学上考虑,科学地选择育雏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一年四季何时育雏为好呢?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21,(8)
雏鸡经过一段时间的育雏后进入育成期,这一阶段饲养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鸡的生产性能,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应当在保证育成率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从而提高养殖效益。介绍了育成鸡饲养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免疫即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摸索制订出了自己的免疫程序,它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此程序进行免疫,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病情。现公布于众(本程序仅供参考,应根据当地疫情适当调整):1免疫程序表表1免疫程序表2育雏注意事项2.1雏鸡远距离运输,一定要注意通风、保暖千万别闷死、热死或冻死。2.2育雏室温度第一周应保持在37℃,以后每周降低2℃。雏鸡进舍,如温度不够,应先调温后放鸡,放鸡时最好用庆大涮嘴一次。2.3育雏室必须上下有通风孔,昼夜不关,室温…  相似文献   

13.
防止鸡群免疫失败应采取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泽华 《畜禽业》2003,(2):30-31
鸡群接种疫苗产生主动免疫是鸡病防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近年来由于新的疫病(尤其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出现,疫苗的种类、使用的密度、注射剂量、免疫的频率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反而鸡群免疫失败的事例却屡见不鲜。为防止鸡群免疫失败,应采取有效防制措施,以保障养鸡业的健康发展。1把好引种关,选择优良、健康的种苗引进鸡苗应选择种源未感染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种苗,要求雏鸡具有很高、整齐的母源抗体、品种纯正、健康优良。育雏期(0~6周龄)严格封闭育雏舍,保证雏鸡健康,创造一个疫苗基础免疫应答反应良好的机体。2提高饲养…  相似文献   

14.
刚出壳的小雏鸡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抵抗力很低,适应性也差,加之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极容易得病、难以治疗、死亡率高.有些养鸡户无专门的育雏室,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无选择地不分品种好坏、有无带病,从四面八方滥购进零散鸡苗.从一个病鸡场人为地将病传递到另一个鸡场,或者养鸡户间时常来往参观,结果造成一病未平,又起另一病的局面.自进雏到成鸡,都在一个鸡舍内饲养,育雏期间的保温达不到要求,尤其在冬春季节,气温低时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4,(6)
<正>1选购良种蛋鸡品系,提高鸡群质量在选购良种时,应当选择当地饲养量大,生产表现好的鸡种饲养;其次,应选购有一定饲养规模、饲养管理条件好的场家的鸡苗,切不可图便宜,购买无种鸡来源、小炕房孵化的鸡苗。对购进的雏鸡,要根据不同周龄,进行科学育雏,精心培育,按时进行公母分群,及时淘汰剔除发育不良的劣质鸡、低产鸡和病弱鸡。  相似文献   

16.
鸡胚孵化中粘胶物质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亮 《畜禽业》2000,(8):38-38
孵化后期,种蛋出现的胶状物质,是我们孵化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态现象,尤其是夏季多见。这种胶状物质包围胚胎的整个身躯,使鸡胚发育18~19d后无法转身、啄壳、呼吸困难,大多闷死或啄洞后无力挣脱出壳;也有的雏鸡勉强出壳,由于胚胎发育不正常,没能完全利用蛋内的营养物质,出壳雏鸡多见个体弱小,毛沾,雏躯干瘦。这种现象严重影响雏鸡质量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17.
荆州市某种鸡场于1998年8月28日从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祖代种鸡场购 进一批艾维茵父母代种雏,分成A、B二个组分开进行育雏、育成及产蛋的饲养管 理.其中A组在25周龄时开产且产蛋率达到4.5%,产蛋率上升较快,高峰期产蛋 率较高;B组于29周龄时开产,比A组及该品种饲养手册上规定的开产日期迟4 周,且产蛋率上升十分缓慢,最高产蛋率也较A组低.我们对这批种鸡在育雏、育成 阶段的饲养、光照、体重和均匀度控制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而 全面的调查,分析了开产推迟的主要原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饲养管理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管理技术是温度的调控问题,即使有自动控温设备,饲管人员也要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鸡群,注意温度是否适宜,特别是后半夜自然气温最低的时刻,也是值班人员容易疲劳的时候,稍有疏忽,温度下降,雏鸡马上会形成自然扎堆,这时容易造成受凉感冒,甚至踩伤或窒息死亡。雏鸡受凉会出现拉稀糊腔,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拉稀,许多人认为是鸡白痢,其实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是温度不适造成的。雏鸡育雏阶段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第1周末比出壳时体重增长近1倍,2周龄时增至3倍,3周龄时增至5倍。此阶段雏鸡增重如此快,主要依靠采食饲…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5,(2):12
<正>春季温度低、气温多变,雏鸡易患病,特别是育雏时雏鸡易缺氧。缺氧的鸡开始时表现出精神沉郁,尖叫,张口呼吸,喘气,伸颈甩头,不愿采食,停止饮水,咀喙发绀变蓝,严重时全身皮肤发绀,脚变蓝,最后倒地死亡。为此要合理解决保温与通风换气的矛盾。若人进入育雏室后,不感到郁闷和压抑则空气较为清新,氧气量较多,反之为空气污浊,氧气不足。必须注意的是决不能让雏鸡受凉发病,宁可一天多次以此方式换气,而不能一次彻底换气。  相似文献   

20.
肉用种鸡性成熟时的体重均匀度可以说是母鸡品质优劣的最好衡量指标之一,均匀度越高,鸡群产蛋高峰越高,产蛋力也越好。均匀度通常以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上下10%范围内的鸡数占全鸡群的百分比的大小来衡量。体重均匀度因品系而异,但也取决于饲养管理情况,还与拥挤、应激、年龄、营养、死亡率等因素有关。   如何从饲养管理上提高肉用种鸡群的均匀度呢﹖现介绍一种通过分栏饲养提高肉用种鸡鸡群均匀度的方法。 1 从1日龄雏鸡做起,保证每一只雏鸡都吃足料,喝足水。在雏鸡首次开食前3~4h首先提供饮水,其中可加入5%~10%的葡萄糖及复合多维,以缓解运输途中的应激及防止脱水。开食后2h内用手逐只检查雏鸡嗉囊。将嗉囊内无饲料及水的雏鸡挑出单独照料饲养并用人工方法逐只调教其学会饮水及吃料,以保证每只雏鸡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