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退耕还林后2种不同草本层(自然草、黑麦草)模式下的4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柱法对林地细根和草根按照0~10 cm(上层)、10~20 cm(中层)、20~30 cm(下层)3个土壤层次,2个径级(0~1 mm,1~2 mm)进行每月1次、为期1 a的草根和细根生长及死亡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2种模式林地内,2个径级活细根的生物量,基本为上层中层下层,黑麦草林地在上、中、下层变化趋势均比自然草林地明显,0~1 mm细根上层有明显的年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谷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7月;2个径级死细根的生物量,0~1 mm径级为上层中层下层,1~2 mm径级则全年均为中层下层上层,黑麦草林地变化同样比自然草林地明显。2种模式内3层0~1 mm、1~2 mm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的比值为5∶1。2种模式草根的生物量上层峰值也都出现在5月和9月,与0~1 mm细根上层相同,谷值则出现在8月。草根的年平均生物量,黑麦草仅在上层和中层分布,每层的自然草根系生物量都比黑麦草根系生物量大得多,上层是黑麦草的3.6倍,中层是黑麦草根系的4.6倍。人工种植的黑麦草林地细根生物量(0.614 t/hm~2)较自然草林地生物量(0.465 t/hm~2)高,但细根和草根合在一起后,自然草林地比黑麦草林地高。在自然草林地内,草根占据了0~2 mm根系生物量的53.4%,可见,就0~1 mm的根系来说,在造林初期,生物量在自然条件下要比人为干扰环境下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单播和混播扁穗牛鞭草与紫花苜蓿草地生物量、分蘖变化及种间竞争的动态.结果表明,单播扁穗牛鞭草的生物量在后3次测定时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P<0.05);B混播组合的扁穗牛鞭草与紫花苜蓿之间既存在共生关系又存在拮抗关系,而在C和D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与紫花苜蓿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拮抗关系;B混播组合的扁穗牛鞭草竞争率均大于紫花苜蓿竞争率,说明扁穗牛鞭草的竞争力强于紫花苜蓿,而D混播组合中两种牧草的竞争情况正好与之相反;总之,以扁穗牛鞭草75%+紫花苜蓿25%的混播组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在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日本柳杉林扩张的典型过渡地带上设置日本柳杉纯林、毛竹×日本柳杉混交林、伐除毛竹×日本柳杉混交林3种样地,用根钻法采集样地毛竹、日本柳杉根系,比较其直径≤2.0 mm的细根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30 cm活细根总生物量以日本柳杉×毛竹混交林相对最高,为600.67 g/m~2,日本柳杉纯林相对最低,为252.78 g/m~2,伐除毛竹×日本柳杉混交林居中,为572.04 g/m~2;毛竹向日本柳杉林扩张过程中,林分内活细根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并在竞争过程中毛竹细根趋向于0~10 cm上层土壤;与日本柳杉纯林相比,毛竹×日本柳杉混交林中日本柳杉活细根生物量在0~10 cm土层所占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4.
花椒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及椒草种间地下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林复合系统中,果树和作物的细根分布是果树和作物竞争的主要指标,是模式物种选择及系统设计的依据。在花椒模式更新改造中,为了达到间作作物选择和行间配置的合理性,采用壕沟法研究了花椒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状况,并用Levins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测了花椒和杂草间的地下竞争指数。结果表明:1)花椒和杂草细根(≤1mm)的平均生物量分别是0.40、0.97mg/cm3,杂草细根生物量是花椒的242.0%;2)在距树行30、60、90、120、150cm处,花椒和杂草细根分布均匀,但各距离处杂草细根生物量显著多于花椒;除距树行30cm外,各水平距离杂草对花椒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花椒对杂草的竞争指数;3)在土层0~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25~30cm处,花椒细根生物量分布均匀;杂草细根生物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依杂草细根生物量的多寡,可将杂草细根生物量分为2个区,1区是0~15cm土层的主分布区,其细根生物量占杂草细根总生物量的81.1%;2区是15~30cm土层的次分布区,其细根生物量占杂草细根总生物量的18.90%。各土层中,除25~30cm土层外,杂草对花椒的竞争指数高于花椒对杂草的竞争指数。根据花椒和杂草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地下花椒和杂草的种间竞争强度状况,讨论了四川盆地丘陵区退耕还林地花椒模式更新的间作物选择、行间配置和水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柴松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比根长都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体上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柴松林地最大细根生物量分布在10~20 cm土层,最大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0~10 cm土层;最小比根长分布在20~30 cm土层,最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60~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细根生物量与>5 mm和<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天然柴松细根分布特征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细根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SSR标记与扁穗牛鞭草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引物对44份外部形态差异较大的扁穗牛鞭草基因组进行扫描,结合农艺性状,进行性状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扁穗牛鞭草群体的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其中分蘖数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34.8%,其次是单株生物量、叶长和茎叶比,变异系数也迭20%以上.②扁穗牛鞭草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单株生物量与叶宽、茎直...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广益’扁穗牛鞭草和‘巫溪’红三叶单播及混播群落生物量、种间竞争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混播组合为75%扁穗牛鞭草+25%红三叶。从整个混播群落看,扁穗牛鞭草生长快,植株高,其竞争力强于红三叶,在竞争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调查测试方法,分析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后基于人为经营和自然更新下林地枯落物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近5年苦竹+扁穗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林地枯落物储量达8.663 6 t/hm2,桦木+扁穗牛鞭草和杂交竹+扁穗牛鞭草林地枯落物量分别为1.953 2和1.997 8 t/hm2,此量已接近森林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储量,与原农耕地经营模式存在质的区别;退耕地枯落物最大持水深分别达到3.681 9、0.747 6和0.659 5 mm,已经相当于部分常绿阔叶林的枯落物储水量,初步显示退耕还林后植被系统的结构优势和系统水土保持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蔡海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99-16301
在位于黑河源流区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选择旱柳利用根钻1/4样圆法取样,采用根系密度分析项目区旱柳根系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200 cm垂直剖面上,旱柳细根系(d≤2 mm)根系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衰减趋势。0~60 cm土层细根根密度较大,在60~80 cm土层细根根系密度分布较为稳定。旱柳粗根根系密度在剖面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减-增-减"的趋势变化,40~80和120~180 cm土层为旱柳粗根根系密度分布的高密度区。距树干50、100、150、200 cm处,旱柳细根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32.97%、27.01%、21.98%、18.05%,粗根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51.35%、33.16%、6.96%、8.53%。垂直方向上,旱柳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显著的负指数衰减。粗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基本相似,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高密度区所占比重依次减小。水平方向上,旱柳根系生物量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扁穗牛鞭草水浸液化感作用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白三叶、红三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并用GC-MS鉴定了根、茎、叶水浸液中所含有的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2种种子的萌芽都有延迟和抑制作用。茎、叶水浸液抑制了2种豆科植物幼根的生长,而促进了幼苗的生长。从2种豆科植物的整体生长形态上,扁穗牛鞭草水浸液对白三叶的影响作用更强。在根、茎、叶水浸液中分别鉴定到20、18、26个化合物,主要是苯甲醛、苯甲酸、棕榈酸、2,4-二叔丁基苯酚、亚油酸、肉豆蔻酸等。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7a生越橘在辽南地区棕壤条件下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5个越橘品种根幅为50~70cm,水平分布主要在0~50cm范围内;(2)根系生物量以高丛越橘、半高丛越橘较大,矮丛越橘较小;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以1~3mm的根系最大,其次为≤1mm的根系,≥3mm的根系所占比例较小;(3)康维尔、北村和斯卫克的根长密度较大,北陆和美登较小;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密度占总根长密度的比例≤1mm根系最大,其次为1~3mm的根系,≥3mm的根系所占比例较小;(4)5个越橘品种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垂直分布深度在30~40cm以内,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中,其中康维尔和北村集中分布在0~10cm土层中,美登集中分布在10~20cm土层中,北陆和斯卫克在0~20cm土层内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2.
铁尾矿坝沙棘、桑树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铁尾矿区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内各层次、器官生物量以及生长期内沙棘、桑树根系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生物量比较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草本层,其中地被层凋落物生物量占到整个人工林总生物量的17.15%,尚无灌木层。桑树、沙棘各器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较均为:根>枝>干>叶。桑树单株生物量大于沙棘,但林分内沙棘密度高于桑树,因而单位面积沙棘生物量高于桑树。沙棘根冠比为0.72,桑树的根冠比为0.62。从单株根系生物量看,在0~40 cm土层内桑树大于沙棘;40~80 cm土层内沙棘大于桑树;80~100 cm土层内桑树又高于沙棘。从根系分布密度来看,沙棘<1 mm细根主要分布在根桩附近0~60 cm土层,60 cm以下明显减少;桑树<1 mm细根在0~20 cm土层内分布密度最大,20~80 cm土层内较为均匀,在80 cm以下才开始明显减少。桑树和沙棘存在协作与竞争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断根处理对银杏树体生长、养分吸收及根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杏按50cm、60cm、70cm预留根坨直径断根,研究对树体生长、养分吸收及根系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树高年生长量呈现一次生长高峰,经过断根处理的银杏与对照相比高峰值出现拖后现象。正常生长的银杏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而断根处理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左右,较对照大约推迟15d。树高全年生长量有60cm>70cm>ck>50cm的关系。胸径年生长量呈现两次高峰,且一次峰值要低于二次峰值。胸径生长量有60cm>50cm>70cm>ck的关系。②断根处理及对照叶片中N、P、K含量关系是N>K>P。三种断根处理的银杏元素全年平均含量高于对照,说明断根并不影响银杏全年的养分吸收,反而有所增加。③经过一年断根恢复,分布在10~50cm土层中须根极为丰富。50cm处理的侧根恢复密度略有增加,但须根密度增加了90%;70cm处理侧根恢复密度变化不大,须根密度增加了130%;60cm处理恢复最为明显,侧根密度增加了31%,须根密度增加了270%。  相似文献   

1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柱取样法对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栎类群落细根生物量差异明显,锐齿栎林细根生物量最高(4.657 t·hm-2)、其次为短柄袍林(4.450t·hm-2)、栓皮栎林(4.421 t·hm-2)和茅栗林(4.351 t·hm-2).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栎类群落细根总生物量的60%左右分布在0~10 cm土层,85%以上分布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分析0~x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回归分析表明负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植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从多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该文利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控制CO2浓度和温度,以红桦幼苗为材料,研究了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二者同时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相比,CO2浓度升高处理显著增加了红桦细根的生物量(最大增幅达152%)、根 幅(增幅为10%~22%)、0~10 cm土壤层根系总长度、5~10 cm层根夹角。②温度升高处理使红桦细根生物量2004年6、10月增加,8月减少,但只有0~5 cm土壤层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根幅6、8、10月分别减少16%、7%、30%;5~15 cm土壤层根系总长度、0~10 cm土壤层根夹角显著(P0.05)减少。③二者同时升高处理使红桦各层细根生物量8月增加最多,0~5 cm、5~10 cm、10~15 cm土壤层分别比对照增加237%、51%、107%;根系总长度减少,但0~10 cm土壤层根夹角增加。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改变了红桦根系结构, 且对浅层根系结构影响较大,这是红桦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利适应。   相似文献   

16.
台湾桤木幼林地细根生长及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台湾桤木+黑麦草(模式Ⅰ)和台湾桤木+自然草(模式Ⅱ)2种林草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四川桤木+自然草(模式Ⅲ)作对照,研究3种模式林地内≤1mm的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和对土壤抗蚀性影响因子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各模式林地内上、中、下3层细根生物量比值分别为44∶30∶26(模式Ⅰ),51∶34∶15(模式Ⅱ),49∶33∶18(模式Ⅲ),模式Ⅰ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后2种模式林地细根生物量的1.5倍;用抗蚀性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3种模式林地的土壤抗蚀性为:模式Ⅰ(0.798)>模式Ⅱ(-0.383)>模式Ⅲ(-0.399),3种模式林地土壤抗蚀性从表层到底层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2个转BtCry1Ac基因107杨株系及其未转基因对照为材料,研究转Bt基因107杨的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垂直方向上,2个转基因株系与CK的总根系及各径级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以及生物量密度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0~30 cm土层中,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生物量密度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土层;2)水平方向0~150 cm, 2个转基因株系与CK的总根表面积密度、总生物量密度随着距树干水平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径级根系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30 cm处达到最大值;3)2个转基因株系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生物量密度均小于对照,对照与转基因株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而2个转基因株系间无显著性差异;4)3个株系在根系分布中均以细根为主,且转基因株系细根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对照大于转基因株系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和转基因株系中根与粗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