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博斯腾湖水域是新疆南疆地区重要的水源供给以及众多生物的栖息地。近几十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博斯腾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基于此,以博斯腾湖水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气候变暖对博斯腾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关环境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其水域及湖滨湿地区总面积1513 3km2,由大湖、小湖群、湖滨湿地三部分组成。20世纪60~90年代,区内降水处于平水年,加上人们围湖造地、乱割滥牧、污染物排放,致使湖面、湿地面积萎缩,植被稀疏,湿地严重退化,水质变微咸,环境质量降低。针对该湖水域、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积极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强七星河湿地保护 利用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北部,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北与友谊县、富锦市相邻,东、南与宝清五九七国营农场接壤,沿七星河南岸由西向东走向分布,土地总面积200km2,其中芦苇面积140km2,泡沼40km2,常年积水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5%。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由于微地形发育,区内形成了以芦苇为主、草甸、湿草甸、浅水沼泽、深水沼泽、水域等三江平原较为典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是目前三江平原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湿地景观,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齐全,蕴育着丰…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其湿地环境对于河西走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黑河流域中游典型退化湿地的恢复进程,在黑河流域典型湿地退化区,开展了人工栽植芦苇、柽柳和封育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芦苇后第1年和第2年的盖度分别较栽植前平均提高了36.8%和49.6%;柽柳采用截顶(地上部分保留10~12cm)造林方式恢复湿地,截顶苗年平均高和地茎生长量较未截顶苗分别提高了67.8%和30.8%,柽柳采用平茬促萌技术可提高覆盖率16%~22%;围栏封育恢复湿地区较未封育区植被总盖度由45.7%提高到77.2%,平均高度提高了40.9%,地上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73.1%。  相似文献   

5.
新疆博斯腾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斯腾湖是新疆现存的最大湖泊,具有蓄洪灌溉、提供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焉耆盆地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四大功能。通过对博斯腾湖及其滨湖绿洲的形成过程、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尤其是50年代末以来博斯腾湖、焉耆盆地和塔里木河下游环境劣变的现象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治理和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博斯腾湖湿地植物物种组成、柽柳群落结构特征,柽柳群落多样性,为博斯腾湖湿地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硒在大庆市龙凤湿地环境-植物系统中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艳萍  武瑞  杨焕民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3):222-224,276
为了解硒元素在大庆市龙凤湿地环境—植物系统中的分配特征,于2011年春季采集了龙凤湿地土壤、水、芦苇3种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硒含量,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龙凤湿地土壤硒含量均值介于129.63~142.18μg/kg,水硒含量在3.87~7.02μg/kg,芦苇根、茎、叶硒含量分别为50.17,18.29,和15.68μg/kg。经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芦苇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芦苇对环境硒的富集能力较弱,属非富硒植物。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闽江口湿地土地利用和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集闽江口芦苇湿地、滩涂地、草地、农田和撂荒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土壤β—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L—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农田土壤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壤碳(C)、氮(N)、磷(P)全量含量在撂荒地和芦苇湿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地、农田和芦苇湿地可溶性碳氮含量显著高于滩涂和草地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撂荒地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1 272,124 mg/kg。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基本一致,即撂荒地最高,其次是芦苇湿地和农田,草地和滩涂最低。土壤酶活性矢量长度介于1.12~1.34,矢量角度均大于45°,且土壤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C∶N∶P总体上为1.00∶1.03∶1.33,表现出主要受磷限制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可溶性碳氮、总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化为滩涂等利用方式后土壤碳氮等养分显著降低,而撂荒等方式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2005年4月 ̄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季节变化规律及生态特性:盘锦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C在三个土壤层次都表现出随着芦苇生长季的变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M型"变化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子中降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大于气温;土壤因子中土壤热通量和土壤平均温度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中,起直接作用的因子主要是气温和土壤平均温度,其它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净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动态土柱法和静态降解法研究了芦苇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未生长芦苇的湿地土壤对苯酚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苯酚在土壤中滞留时间、土壤的粒径范围均影响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芦苇能改变土壤入渗率和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系统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价值,主要由河流、湖泊、水田、沼泽、滩地、库塘等几种类型组成。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及GIS技术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最多。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湿地的改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是湖泊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景观的改变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12.
在了解东居延海湿地功能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基础理论,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结合湿地功能表现效果,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建立并量化湿地功能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各功能价值的能值。研究结果表明:东居延海湿地总价值为1.56×1020sej,其中社会价值2.41×1019sej、经济价值2.68×1019sej、生态价值1.04×1020sej,湿地能值货币价值为2.12亿元,单位面积湿地价值为453.86万元/km2,是青海湖湿地价值的1.16倍。东居延海的存在对额济纳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及改善西北地区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 TM和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探究快速城镇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机制,对流域景观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景观格局指数、应用SCS与InVEST、偏相关分析等模型与方法,在刻画景观格局以及雨洪调节、水土保持、水质净化3种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子流域尺度上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不同景观格局特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组成和配置对3类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中,大部分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或认识一致,但也发现太湖流域耕地、林地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均能改善河流水质,子流域中的湿地稀少斑块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控制耕地规模、优化耕地与水体距离、减少坡耕地可以有效提升3种水生态系统服务;增加滨水地带林地面积并提高其斑块边缘密度、增加子流域湿地、草地比重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水体污染;湿地、草地这类关键少量的景观类型的增加是提高水质净化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为更全面准确地刻画格局与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关系,还需在生态系统服务流、非线性关系和阈值、不同格局特征对服务的相对贡献等方面开展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太湖百渎港湿地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区,研究了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沉积物中全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阐明了不同植物群落建植对氮、磷的拦截、沉积作用效果,以期为太湖水污染控制和湿地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全氮变化范围为0.37~5.42g/kg,全磷为1.01~9.06g/kg,有效磷为150~760mg/kg,全氮、全磷和有效磷都存在空间上中等程度的变异性。(2)芦苇群落对氮和磷的拦截、沉积效果最好,香蒲群落、茭草群落、荷花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由于受植物密度、分布位置以及自身生物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都强于分布植物较少的对照区。  相似文献   

16.
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博斯腾湖为实例研究湖泊的水环境承载力,从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媒介(水资源量和水体质量)入手,以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人口、污染物质、人类活动等等)为基础,建立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通过建立湖泊生态需水量模型、湖泊环境需水量模型,结合系统动力学法计算了博斯腾湖的水资源量承载力,结合二维水流——水质模型模拟了湖泊中的污染物质(BOD、TN、矿化度)浓度分布,通过各点浓度分布经过聚合得到整个湖泊不同水位、不同来水频率下的水环境容量、富营养化水平、矿化度水平,而博湖的有机污染加剧、富营养化、矿化度升高正是湖泊水质受损的重要因子,通过这些因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到湖泊的水质承载力。最后,将水资源量承载力和水质承载力结合得到湖泊的水环境承载力,对于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七里海湿地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境内,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和人为共同的影响,七里海湿地环境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水资源趋于枯竭,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修复退化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系统,必须采用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融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主要解决湿地面积恢复、水资源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等问题的修复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区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日趋严重、洪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猖獗、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注重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秀霞  马维遥  徐龙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229-232,23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RS和GIS的支持下,运用Markov链对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吉林西部的林地、建设用地、水田、旱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153.44,227.05,1 479.79,80.29 km2;草地、水域、沙地、盐碱地、湿地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1 569.44,493.35,60.07,1 029.82,389.71 km2。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不断退化是造成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要适当增加草地和林地比例,合理保护湿地和水域,限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吞吐性河成湖,被称为长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鄱阳湖湿地效益类型丰富多样。主要的生态功能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固定C释放O2,控制侵蚀、保护土壤,参与营养循环,作为生物栖息地。主要直接的产品用途有储水、供水,生产湿地植物产品,生产湿地动物产品,能源生产,水运,休闲/旅游,作为研究与教育用地。鄱阳湖湿地属性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社会文化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