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对从桑叶、桑嫩芽、桑枝、桑皮、蚕沙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在浓度为5μg·mL-1时,从桑嫩叶、桑枝、桑皮中提取的这类化合物其清除率分别为68.5%、83.1%、56.8%,其清除作用比芸香甙(芦丁)、抗坏血酸强.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清除率为47.2%,比抗坏血酸强.蚕沙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浓度为6μg·mL-1时也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作者在文末讨论了桑树黄酮类化合物清除O·2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黄酮类化合物如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元等,是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症、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等.重点评述虫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在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该类资源在深度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展望,以期进一步扩大虫草黄酮类化合物在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3.
桑树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对从桑叶、桑嫩芽、桑枝、桑皮、蚕沙中提取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在浓度为5μg.ml^-1时,从桑嫩叶、桑枝、桑皮中提取的这类化合物其清除率分别为68.5%、83.1%、56.8%,其清除作用比芸香式(芦丁)、抗坏血酸强、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清除率为47.2%,比抗坏血酸强,蚕沙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浓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鱼腥草资源丰富,可作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阐述了鱼腥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并对各提取分离方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鱼腥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青钱柳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11个种源1年生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青钱柳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初步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高的优良药用种源。黄酮类化合物各成分用液相色谱测定.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紧密相关.其中山奈酚质量分数高于槲皮素和异槲皮苷。研究的各种源中,安徽歙县和广西资源种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6.770和6.494mg·g^-1,安徽舒城种源的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低,仅为1.230mg·g^-1;以经纬度为自变量。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因变量进行趋势面分析,青钱柳叶中山奈酚质量分数呈经纬度双向变异.但其变化幅度随经度变化幅度不如纬度变化大,其表现出以108°E和27°N交叉区域为中心向东西递增、向南北递减的趋势.而槲皮素和异槲皮苷质量分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青钱柳黄酮类化合物较高的优良药用种源为安徽歙县和广西资源种源。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6.
黑枸杞富含花青素、枸杞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甜菜苷等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具有很高的研究应用价值。对黑枸杞的营养成分、开发利用途径和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为黑枸杞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梁云贞  彭金云  李怡  梁海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64-13066
[目的]确定从木棉花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优化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波辅助提取木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木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微波处理时间为100s、微波功率为240W、乙醇的体积分数为60%、料液比为1∶40,在此条件下测得木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4.79%,常规提取法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4.07%。[结论]微波提取效果优于常规提取法,这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木棉花资源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全球丝绸出口大国,桑蚕发展种植水平直接关系到产量,关系到蚕茧丝贸易的经济体制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快速加强蛋白桑种植的发展,分析砂砾地蛋白桑种植管理经营体制,加强桑蚕产业的资源开发,增强桑蚕生产效益的推广建设,培养专业的蚕桑技术人才,探索专业的养桑模式,促进桑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种植中的缺陷,提高桑蚕产业生产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目前其已成为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为给食用菌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对食用菌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提取工艺和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园艺作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有关文献,介绍了近20年来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以及功能和应用,园艺作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酮类化合物含量所受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春秋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及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分析了20个不同桑品种春秋叶的黄酮类化合物总量,不同品种桑叶中,春叶黄酮含量为11.71~26.61mg/g,秋叶为9.84~29.60mg/g.鲜叶直接测定,风干和烘干3种预处理比较,鲜叶黄酮含量最高.热水、30%乙醇水溶液经半小时回流,提取率大于95%.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桑叶中至少含有4种黄酮化合物,其中2种分别为芦丁和槲皮素  相似文献   

12.
黄酮类化合物降糖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是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摄入富含黄酮食物与疾病预防有密切关系。对黄酮类化合物降糖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黄烷-3-醇、花青素、黄酮醇、黄酮类和异黄酮类,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有降脂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相关葡萄糖代谢酶活性和抗糖尿病氧化损伤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生理功能及在医药、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预测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前景,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薯各部分器官中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旨在充分利用甘薯茎叶、避免资源浪费,从而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甘薯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各不相同.甘薯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达4.45%、9.46%;甘薯幼茎中绿原酸含量最少,为0.72%;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低的部位是老茎,为2.20%.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芦丁、桑色素、木犀草素和染料木素等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色谱条件是:ZORBAX ECLIPSE XPB-C8 5μm(4.6 mm×150 mm)色谱柱,V甲醇:V水(含0.2%磷酸)=50:50的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260 nm.结果表明槲皮素、芦丁、桑色素、木犀草素和染料木素能较好的分离,分别在0.04~20,0.03~15,0.02~20,0.03~15,0.02~16 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成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12.6,10.0,15.2,13.3,6.1 ng/mL,方法可用于槐米中黄酮类物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和生理活性。文章阐述了疲劳产生的机制,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疲劳作用机理,并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研发抗疲劳功能性食品及其保健品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7.
竹叶中富含活性强的黄酮类物质,可进一步加工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保健食品和药品等产品。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综述了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含量测定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进展,为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不同大麦品种籽粒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含量差异,有利于大麦功能食品开发。本文采用甲醇溶液浸提法提取25个颜色不同的地方大麦品种籽粒黄酮类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含量。结果表明,25个籽粒颜色不同的地方大麦籽粒含有儿茶素、杨梅素、山柰酚和槲皮素4种已知黄酮醇和18种未知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儿茶素和滞留时间为4.65,5.48和6.17 min的黄酮类化合物为共同成分,‘义乌红壳四棱’(ZJ259)籽粒的黄酮类化合物较多(17种)。紫色或紫黑色大麦品种籽粒含有儿茶素、杨梅素和山柰酚等6种黄酮类化合物共同成分,与其他颜色的籽粒相比有较多共同成分。籽粒颜色可作为大麦黄酮类化合物的辅助选择标记。25个大麦品种籽粒总黄酮质量分数在143.50~952.74μg/g之间,其中‘临海六棱自落芒’(ZJ119)的最高。‘临海六棱自落芒’(ZJ119)等10个材料籽粒有高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或者总黄酮,可用于提取大麦籽粒黄酮类化合物,也可作为专用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不同理化因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甙、异甘草甙和甘草查尔酮等5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糖有利于甘草愈伤组织生物量积累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以2%果糖作为碳源时,培养物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是蔗糖作为碳源时的2倍,在2%~6%范围内,随着果糖浓度的增加,培养物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甘草查尔酮的含量增加5倍以上。光照对愈伤组织生长影响不大,但能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光培养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是黑暗条件下的2倍。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适宜温度约为25℃,当培养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形成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0.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酚性组分,目前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已达8 000多种.众多研究表明黄酮类有包括抗突变、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生物学活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减少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本文综述了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和其结构的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