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柏不同抚育强度对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宁省朝阳县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不同抚育强度研究对林下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抚育强度都能对两个土层抚育后的pH值产生影响,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抚育强度对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而对10~20cm土层无显著影响。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在0~10cm土层以强度抚育含量最高,弱度抚育没有作用,1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以中度抚育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朝阳县地区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不同强度的抚育来研究林下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强度都能对两个土层抚育后的pH值产生影响。抚育对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而对10~20cm土层无显著影响。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在0~10cm土层以强度抚育含量最高,弱度抚育作用不明显,1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以中度抚育最高。  相似文献   

3.
对丽水地区的油茶林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油茶林土壤pH值较为稳定,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达到中等变异性程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含量不同,表层养分含量最高,向下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垦复林地>劈山林地>未抚育林地,但垦复和劈山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3个土壤层的全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而有效磷含量却小于柴胡地(10~20 cm除外),且仅在20~30 cm土层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同样,3个土壤层的碱解氮含量在油松地和柴胡地两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林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土壤养分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同一林分内土壤容重基本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自然含水率相反;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自然含水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43,P<0.01);自然含水率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5,P<0.01);各林分内不同土层土壤各化学性质指标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基本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pH值与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与速效氮含量显著负相关(r=-0.661,P<0.0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与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760,P<0.01);土壤全量养分与有效养分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靖安8a生杉木人工幼龄林和湖南华容12a生杉木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测定和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比较林分间伐(20%间伐强度)和未间伐(2015年抚育,连年调查)土壤层(0~15 cm,15~30cm)的理化性质及固土保水效益。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降低杉木林的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且其增加值表土层大于心土层、幼龄林大于中龄林。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地土壤p H值的影响不明显,其酸碱度均在4.0~5.0之间;抚育间伐促进了杉木林地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含量最高值为幼龄组达16.83 g/kg,促进作用表土层大于心土层、幼龄组大于中龄组,有机质含量均为抚育样地大于对照样地,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抚育间伐对土壤钾、磷等营养元素的影响总体上较小。抚育间伐后第一年杉木林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加,但以后杉木林地表径流量呈现抚育样地低于对照样地的趋势,中龄组的效果好于幼龄组;抚育间伐对净水率、净泥率、径流系数等的影响与地表径流量相似。试验结果有利于为科学合理经营杉木人工林提供依据,对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间作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新造泡桐林生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阴县新造泡桐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间作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间作类型对泡桐林生长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其中间作白术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养分的含量最为显著(p0.05),分别降低了32.76%、7%、6.91%、12.97%、23.93%、31.72%、16.74%、34.65%、19.37%、19.03%、31.68%和56.82%。间作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新造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p0.05)均为显著降低,其中间作白术的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9.25%和24.32%。泡桐林的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锰、铜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泡桐生长受有效磷和锰含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等浅根作物间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且显著影响了新造泡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间作白术降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最为显著。间作类型对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新造泡桐林不进行间作,当泡桐林吸收根系生长到土层20 cm以下时才开始开展间作工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辽东蒙古栎林及杂木林实施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这2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密度较大的蒙古栎林和杂木林进行适度间伐抚育,能显著地提高林地生物量,相应提高了凋落物归还于土壤的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密度变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化学性质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性氮、磷和钾的养分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3,(6):137-143
对冀北山地黑桦(Betula da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lan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等6种天然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异以及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介于5.04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0cm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中,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为强变异性,其他养分含量各层均为中等变异。3)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钾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速效磷与全磷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H值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显著相关关系,全磷与有机质、速效钾有显著相关关系;速效磷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施肥与抚育间伐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对地位指数为12~14的低山丘陵红壤区马尾松天然林进行施肥与抚育、间伐试验,4a后进行土壤肥力测定,结果表明:①氮、磷、钾肥无论是单施,还是任意二种或全营养配合施用,土壤全效及速效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肥力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全氮和速效磷的增幅为最大,全磷和速效氮的增幅次之,而以全钾和速效钾的增幅为最小;②施肥对土壤pH值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因而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抚育与间伐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机质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其效果为抚育大于间伐,而间伐则以密度为110~120株/667m^2时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和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差异,为马尾松人工林营林措施及地力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鼎湖山两种典型林型(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黧蒴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差异,探索凋落物质量如何影响土壤养分。【结果】1)林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硫酸根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土壤全磷、交换性K+、Ca2+和Mg2+有极显著影响(P<0.01),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除硝态氮含量和交换性H+含量以外)均高于纯林。2)相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且主要聚集在0~10 cm土层,表聚效应十分明显。3)纯林凋落物有机碳、全氮、C/N和全磷等含量高于混交林;相同林型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有机碳、全钙和全镁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腐殖质层。4)土壤养分与地被层凋落物质量的RDA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腐殖质层C/N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1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纯林的土壤养分低于混交林的主要原因是纯林凋落物具有较高的C/N和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抚育方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割灌除草(Ⅰ)、间伐+割灌除草(Ⅱ)、间伐+半割灌除草(Ⅲ)、抚育间伐(Ⅳ)4种抚育措施为研究对象与不抚育(CK)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抚育能加快林内枯落物分解,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方差分析显示,土壤容重在不同抚育方式间达显著差异水平,土壤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抚育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大于不抚育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土壤速磷含量、pH值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则没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对科学合理经营杉木人工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章古台沙地针叶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科尔沁沙地东南部章古台地区草荒地、40年左右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的0~10cm、10~20cm土层的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草荒地比较,赤松、油松和樟子松人工林0~20cm土层中有机质与全氮的含量增加显著;赤松林0~20cm土层中全磷的积累比较明显;3种针叶人工林对速效钾和速效磷的消耗都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不同大小林窗(面积50 m2、100 m2、150 m2)改造,以未处理作为对照,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林窗改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林窗改造,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提升,其中,林窗面积越大,提升效果越显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150 m2(L3)100 m2(L2)50 m2(L1)对照(CK);3种大小面积林窗和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均表现为上层(0~5 cm)中层(5 cm~10 cm)下层(10 cm~15 cm);且林窗改造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表层富集特性,林窗面积越大,上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占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17.
以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桉树林(Eucalyptus urophylla)和木荷林(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土壤层次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和吸湿水含量表现为湿地松林>木荷林>桉树林,土壤自然含水量、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湿地松林>桉树林>木荷林,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桉树林>湿地松林>木荷林;(2)在不同林分类型0~60 cm土层下,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有机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吸湿水含量、pH、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3)不同土层深度、林分类型与土层深度交互作用下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特征,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和灌丛林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有机质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而全磷在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40~60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全钾在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在0~60cm剖面上的均值大小总体上均表现为: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灌丛林,全钾均值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速效钾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灌丛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质量评价表明,研究区4种林分生长主要缺乏磷素,特别是可供林木生长直接吸收的速效磷。  相似文献   

19.
于2006、2008年2次对杉木林采伐迹地2003-2004年人工营造的毛竹厚朴混交林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升高,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随林分生长年份的增加而表现出递增趋势;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均表现出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速效钾表现不规律,表层(10~20cm)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20.
土壤养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高低对林地的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色季拉山海拔3 900~4 100m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Origin 9.0、SPSS 20.0等软件,分析了冷杉、云杉、高山柏等11种植被林下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及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1种植被下土壤全量氮、磷、钾大多数,无机氮大多数,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全部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表明土壤养分具有表聚作用;土壤养分含量具有空间异质性,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异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而全钾和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异性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无机氮在供试两个土层变异性差异不显著,表明0~10cm土层的无机养分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中,土壤无机氮占全氮量分别为15.41%~20.45%和16.01%~23.79%,有效磷占全磷量分别为0.152 1%~0.234 3%和0.098 9%~0.158 3%,速效钾占全钾量分别为2.620 8%~4.054 1%和1.564 3%~2.268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