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苏中地区为稻麦两熟制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扩大的影响,水稻迟播迟栽现象较为普遍,使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等与光、温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毯苗机插方式,设置4个纯氮施氮量(N0:0 kg hm–2; N240:240 kg hm–2; N300:300 kg hm–2; N360:360 kg hm–2)、3个穴栽苗株数(D3:3株苗、D4:4株苗、D5:5株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较CK相比,迟播迟栽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下降,主要原因是迟播迟栽处理群体颖花量显著降低, 2年最高群体颖花量分别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迟播迟栽条...  相似文献   

2.
冬油菜在北京怀柔地区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油9号为指示品种,对8个不同播期冬油菜的越冬成活率、生育特征表现、经济性状、籽粒产量等指标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月29日、9月5日、9月12日播种的冬油菜,冬前叶片数超过12片,根颈较粗,越冬成活率在88.7%~96.8%,籽粒产量平均为2398.5 kg/hm2,其中8月29日和9月5日播种的越冬率和产量最高,越冬率分别为96.8%和96.0%,产量分别为2469.0kg/hm2和2545.5kg/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差异;9月19日和9月26日播种的油菜,越冬成活率平均较前4个播期降低19.5%,籽粒产量降低42.3%;10月2日以后播种的油菜不能在怀柔区安全越冬。播期试验初步表明,冬油菜在北京怀柔区的适宜播期为8月22日至9月12日,最佳播期为8月29日至9月5日。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油菜在陇中旱农区的适应性及抗风蚀效应,以6种冬油菜(白菜型冬油菜‘HN12PZ16-2’‘、HN12PZ16-65’和‘平试8’,甘蓝型冬油菜‘QL-GAU-201’‘、QL-GAU-196’和‘低(1)-19’)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在陇中地区的越冬率、防风蚀效应、产量及含油量。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由于冬前根冠比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越冬存活率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越冬率最高,达88.33%。白菜型油菜由于较高的株高和千粒重,产量和含油量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产量(2937.00 kg/hm2)和含油量(43.67%)均最高。冬油菜冬前干物质积累量高,提高了农田起动风速,显著降低农田风蚀量,6个冬油菜品种农田土壤风蚀量较露地下降了88.77%~92.79%。因此‘,HN12PZ16-65’在陇中地区有较强的抗旱性,越冬率高,产量和含油量好,适应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防风蚀效应,适于陇中旱农区防风蚀越冬栽培。  相似文献   

4.
水稻有机栽培旱育秧田除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理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45-151
研究旨在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杂草和水稻生物学差异,探索水稻有机栽培条件下旱育秧田经济有效的除草方法。以日本优质水稻品种‘越光’(Koshihikari)为试验材料,2012年进行田间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013年进行生产对比试验。2012年试验结果:比CK相对除草率依次为T4 (93.6%)>T2(89.6%)>T1(87.0%)>T3(21.1%),比CK增产幅度依次为T4(11.0%)>T2(10.0%)>T1(7.6%)>T3(1.0%),比CK增加收益依次为T2(4485.0元/hm2)>T4(4218.0元/hm2)>T1(3534.0元/hm2)>T3(330.0元/hm2)。2013年生产对比试验结果为,T2比CK相对除草率为88.7%、比CK增产幅度为7.9%、比CK增加收益为2562.0元/hm2。2年试验结果证明,T2的除草和增产效果显著,相对收益最高。因此,播前不需引草锄灭,直接采用干种子播种和播后适时退土,即“干种+退土”是水稻有机栽培旱育秧田节本、增产、增效的除草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在盐碱地选种有饲料价值的作物,实现种养循环,对推动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及盐碱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天津滨海盐碱地(NaCl型)和新疆西北内陆盐碱地(Na2SO4-NaHCO3型)选取盐碱度差异大的地块,种植具有饲料价值的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油菜等大田作物,测定生物学产量、植株粗蛋白含量、钠离子、钾离子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NaCl型和Na2SO4-NaHCO3型盐碱地,当其含盐量分别低于1.82 g kg–1和2.00 g kg–1时,各作物生物学及蛋白质产量均与常规耕地接近,可作为饲料生产基地加以利用;当Na2SO4-NaHCO3型盐碱地含盐量达2.49 g kg–1时,油菜生物学及蛋白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因此可种植油菜作饲料开发利用;当NaCl型和Na2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共生期和密度对棉田套播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设置3个共生期: 棉油共生10 d (T10)、20 d (T20)和30 d (T30)及4个种植密度 30 (D1)、45 (D2)、60 (D3)和75万株 hm–2 (D4)裂区试验。结果表明: (1)同一密度下, 延长共生期, 越冬期、蕾薹期和花期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均增加, 促进了根系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 根冠比、株高、根茎粗增加, 茎秆酸不溶木质素和总木质素含量下降, 可溶性糖、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升高。油菜根倒角度虽增加, 但茎倒角度、总倒伏角度减小, 油菜单株和群体产量均增加, 以T30D2群体产量最高。(2)密度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共生期不同存在差异。相同共生期处理下, 随密度增加, 单株绿叶数减少, 根系干物质、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降低, 单株产量降低。T30条件下, 叶面积指数(LAI)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D3密度时, LAI最大; 在T20、T10条件下, LAI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群体产量与LAI变化趋势一致。在T30、T20处理下, 茎倒角度随密度增加呈先降后增趋势, 在T10处理下, 则逐渐增加, 与茎秆纤维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 两试点均为T30D3田间总倒伏角度最小。(3)武穴及天门试点棉田套播油菜产量所要求的共生期及密度最优配置分别为29.8 d、48.8万株 hm–2, 29.7 d、57.6万株 hm–2; 在此配置下, 两试点油菜产量理论值分别为3243.0、3082.8 kg hm–2, 与当地棉田套播油菜常用栽培模式(共生期15 d, 密度15.0~22.5万株 hm–2, 产量约2625 kg hm–2)相比, 可实现增产23.5%、17.4%。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晚稻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产量、生理特征及温光配置情况,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晚粳稻的品种类型及其适宜播期。以大面积推广的2个籼稻为对照、以7个常规粳稻和3个籼粳杂交稻为材料,在当地晚稻可用播种期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均匀设置播期[即0 d (I)、+T d (II)、+2T d (Ⅲ)、+3T d (IV)、+4T d (V)],研究晚稻随播期的推迟在产量、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等生理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全生育期略有延长,主要源于灌浆期的延长;粳稻随播期推迟,其灌浆期亦有所延长,但由于营养生长期缩短幅度较大,导致全生育期略有缩短;不同晚稻品种类型间,随着播期的推迟,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产量略有波动。其中常规粳稻在5个播期下产量[(8.0±0.5) t 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先产量增加后降低, 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播期IV和播期Ⅲ达到峰值,最高为11.0 t hm–2和9.1 t hm–2;籼稻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明显降低。同时,不同品种类型间产量差异随播期推迟逐...  相似文献   

8.
在干旱条件下保水剂保水效果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湘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98-201
研究在干旱条件下保水剂保水效果,及其对棉花产量和产量带来经济效益的影响。本次研究设5个处理,即土壤保水剂施用量为0 (CK)、15 (T1)、30 (T2)、45 (T3)和60 kg/hm2 (T4),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和田策勒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与对照的土壤含水量在0~30 cm的土层中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0~10 cm土层中各处理保持在14.62%~15.53%之间,10~30 cm保持在16.35%~17.95%之间;而在30~40 cm土层中,对照与各处理间的土壤中含水量差异明显(P<0.05),T1、T2、T3和T4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6.6%,7.45%,7.9%和7.8%。(2)相比CK,T1、T2、T3和T4产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籽棉产量最高为2868.90 kg/hm2 (T2)。从经济效益分析可知,处理T1、T2、T3和T4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600.30、9649.80、6937.50、6543.45元/hm2,其中30 kg/hm2 (T2)处理的投入产出比为16.08。试验区施用保水剂后土层土壤水分有增加的趋势,施用量在30 kg/hm2时棉花产量最高,此时经济效益也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明确农户水平稻油系统的产量差及进一步增产的限制因素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典型稻油系统生产区湖北省武穴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模型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该地区稻油系统周年产量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条件推断树综合比较了农户在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上的差异,以探究该地区限制稻油系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栽培因素及可行的增产途径,为因地制宜地缩小产量差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武穴市水稻季和油菜季的潜在产量分别为11.79 t hm–2和4.43 t hm–2,按照水稻和油菜籽粒的能量当量换算系统周年能量后,稻油系统的最高周年潜在能量为284GJhm–2。水稻季和油菜季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为8.11thm–2和1.82thm–2,系统平均实际周年能量为165GJhm–2。该地区稻油系统的平均周年相对产量差(产量差与潜在产量的比值)为42%,其中油菜季(59%)比水稻季(31%)具有更大的产量提升空间。相较于湖北省和长江流域的平均水平,武穴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渭麦9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播期、播量、氮肥三因素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田间采取裂区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A1)、105 kg/hm2(A2)、不施肥(A3),播期分别为10月2日(B1)、10月18日(B2)、10月27日(B3),播量分别为180×104苗/hm2(C1)、270×104苗/hm2(C2)、360×104苗/hm2(C3)。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渭麦9号’在10月18日,270×104苗/hm2和360×104苗/...  相似文献   

11.
徐茜  黎华  宗洪霞  但方  王祖民 《作物杂志》2016,32(6):142-591
为优化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的栽培技术,提高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栽培留种供应的种源量,突破留种障碍,采用L9(3 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苗、底肥及栽插时期对鄂菜薯1号薯苗越冬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9组合为本试验最优薯苗越冬组合,即密度28.5万株/hm 2、茎尖苗栽插、底肥(45%复合肥750kg/hm 2+过磷酸钙450kg/hm 2),栽插期9月下旬,第二年3月至6月中旬薯苗产量可达88 500kg/hm 2以上。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播期推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问题,以春季灌水及叶面喷施氮肥为主要栽培措施,研究其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2个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副区为春季灌水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为W0(不灌水)、W1(拔节期灌水900 m3/hm2)、W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450 m3/hm2)、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灌水300 m3/hm2);副副区为花后10 d叶面喷施氮肥,设3个水平,分别为N0(不喷氮肥)、N1(喷施1%纯氮)、N2(喷施2%纯氮)。结果表明,藁优2018产量高于师栾02-1,后者加工品质整体优于前者。晚播条件下,春季灌水总量相同时,W3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0 430.9 kg/hm2...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水资源匮乏、玉米生产化肥投入量大等问题,在水氮减量条件下,探讨增大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水氮减量玉米稳产高效技术体系提供依据。2020—2021年,在地方习惯灌水减量20%(3240 m3 hm–2,W1)、习惯灌水(4050 m3 hm–2,W2)和减量施氮25%(270 kg hm–2,N1)、习惯施氮(360 kg hm–2,N2)条件下,研究密度从7.50万株hm–2(低,D1)提高30%(中,D2)、60%(高,D3)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水、氮减量均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增密30%可补偿水氮同时减量导致的产量降低效应;施氮量不变降低灌水量时,增密可显著提高产量。2个试验年度内,W1较W2、N1较N2产量分别降低3.0%、12.9%,D2、D3较D1产量分别高12.9%、9.2%;W1N1D1较W2N2D1处理减产12.3%,W1N1D2与W2N2D...  相似文献   

14.
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茬迟播油菜上使用地膜覆盖能明显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形成较为理想的壮苗越冬,进一步增强稻茬迟播油菜抗寒、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大多数的经济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增产25.3%,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解决迟播油菜的产量低难题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2O5 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 (K0)、150 kg hm–2 (K1)、225 kg hm–2 (K2)、300 kg hm–2 (K3)和375 kg hm–2 (K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 2年均在225 kg K2O hm–2时增幅最高, 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有效筛选并推荐丰产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好的免耕山地油菜化学除草技术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3-2015三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的9种化除处理进行杂草防效、丰产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免耕山地油菜杂草涉及3纲12目11科25属26种,其中以胜红蓟、辣子草、尼泊尔蓼和马唐4种居多,分别占杂草总数的43.80%、34.04%、10.40%和4.41%;(2)不同化学除草处理油菜主要农艺因子与产量的关联度有明显差异,其中,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与产量关联度最大;(3)不同化学除草处理之间的防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药后30天防效在80%以上的有3个处理,其杂草防效分别为89.8%、89.6%和85.6%;(4)不同化学除草处理之间的油菜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产量居前2位的2个处理与对照清水、丙酯草醚、精奎禾灵、禾耐斯4个处理之间产量达极显著差异,两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52.25%和50.04%;(5)草甘膦+禾耐斯、草甘膦+禾耐斯+丙酯草醚+精奎禾灵2个处理在4个试点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均为很好,但前者比后者节省成本1065.0元/hm2。【结论】推荐低纬高原山区免耕油菜采用分段化学除草方法,即油菜播种前10-15天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4.5kg/hm2+油菜播后芽前用90%禾耐斯EC600ml/hm2对水600kg均匀喷施墒面和沟。  相似文献   

17.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 O 0、75、150和300 kg hm–2 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于盆栽条件下研究施钙量对花生产量和不同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花生植株-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钙量对花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影响。适宜施钙量可显著降低花生千克果数和千克仁数,提升花生出仁率、饱果率和荚果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T2处理荚果产量较T0可分别提升17.5%和25.1%。基于施钙量与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的拟合分析发现,当钙肥施用量为165 kg hm–2和173 kg hm–2时,可分别获得最高的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适宜施钙量可明显提升鸡咀幼果期和荚果膨大期花生植株光合13C的积累量,提升各荚果发育时期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其中,在荚果定型期和籽仁充实期,T2和T3处理下13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MPK6是一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级联途径可以被各种胁迫激活,进而调节植物对胁迫的响应,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甘蓝型油菜盐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功能还尚不清楚。基因结构和蛋白序列分析表明,MAPK6在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种间分化相对保守,基因结构相似,蛋白之间均有相同的STKc_TEY_MAPK结构域,与胁迫和生长发育相关。为探究其功能,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BnaMPK6基因进行编辑,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BnaMPK6基因转入到甘蓝型油菜中,获得了BnaMPK6基因4个同源拷贝同时突变的材料:cr-bnampk6-13-1和cr-bnampk6-49-1。cr-bnampk6突变体表现出明显的盐敏感性:在100 mmol L–1和150 mmol L–1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下,功能缺失突变体长势明显缓慢,并且株高和鲜重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但根长无明显差异。此外,在盐胁迫下,功能缺失突变体体内的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脯氨酸含量也明显高于野...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夏玉米生产中水氮投入不合理,缺少综合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对水氮优化管理模式评价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TOPSIS法建立模型对水氮减量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关中平原夏玉米节水节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20年在陕西杨凌开展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以传统灌水量(800 m3 hm–2,W2)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50%(400m3 hm–2,W1)和减100%(0 m3 hm–2,W0)。每个灌溉量下设5个施氮梯度,以传统施氮量(300 kg hm–2,N300)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25%(225 kg hm–2,N225)、减50%(150 kg hm–2,N150)、减75%(75 kg hm–2,N75)和减100%(0)。分析不同水氮减量处理夏玉米产量、氮素利...  相似文献   

20.
北方旱地油菜抗旱防冻保苗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旱塬区,冬春干旱、冷冻是制约油菜丰产的主要因素,加上种管粗放,使产量低而不稳,影响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年抗旱防冻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抗旱防冻保苗效果,平均产量1500~2250kg/hm2,高的可达3750kg/hm2以上。其具体措施如下 :1 搞好播前备耕夏闲地于小麦收后及早深耕,耕深20~25cm,以利接纳雨水。雨后及时耙耱保墒,播前结合施底肥浅耕,精耙细耱,使土壤达到松、碎、平整的待播状态。前茬早秋田在收获后立即施肥深翻,反复耙耱整平,做到土碎无坷垃,地净无秸秆,以确保播种质量。结合整地,处理土壤。一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