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出《苏三起解》让几代人都知道了洪洞,几百年后,一场现代版的《苏三起解》又在这里开幕。最近有一句京剧唱词让中国人翻来覆去复习,这句词是:“洪洞县里无好人”。欣慰的是,有许多人在引用这句话时特意声明,此“洪洞县里”准确的含义是“洪洞县衙”。这句声明并非多此一举,说明有人意识到“官人”和“民人”尽管都要吃喝拉撒睡,撇开生物性,在社会性上确是不一样的动物。苏三所在的明代以及编写这个剧目的清代,公众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对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洪洞县以一出“苏三起解”而闻名退迩。这里不仅有苏三监狱、大槐树迁民遗址、广胜寺、琉璃塔这些古老的人文景观,也有千百年来养育了洪洞人民的霍山脚下的霍泉渠。座落在霍山脚下的霍泉,泉水突起,清澈见底,并不亚于济南名城的趵突泉。看了这些名胜古迹自然会使人留连忘返,但更值得一看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农村——官庄。  相似文献   

3.
有两句早听说过的话:“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都看成坏人,防范着,接触中再找出谁是好人。外国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接触中,再辨认谁是坏人。”这看似简单的出发点,却决定了不同国民的生活状况,严重地影响到民众对人生的看法。下面仅举我们出访埃及和土耳其的几个事  相似文献   

4.
千里送鹅毛     
许淦 《新农村》2006,(12):32-32
宋代文人墨客们的诗文里常出现“千里送鹅毛”这句成语。如欧阳修有“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苏门六学士之首的黄庭坚有“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等。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不真实的年代里和一个充满谎言的生活中,好好地做一个“人”。比做一个好人,是一件更为困难但却更为重要的事情。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初始设定到底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自古就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家孟子和苟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辩。他们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结论却大相径庭。孟子倡导性善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孟子相信道德冲动与生俱来,见到孺子将要坠井,所有人都会感到惊恐与痛苦,这种冲动,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怜悯潜质。  相似文献   

6.
谜语故事     
谜语故事妙联鞭赃官大年三十晚,一个贪赃枉法的县官,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幅对子。上联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是:“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苑十分廉明”。横额:“福荫百姓”。初一早晨,赃官还没起来,衙门口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相似文献   

7.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对外要忍、对内要人”的基准;对内提倡人人争做“五好员工”活动。我们说,企业发展的兴衰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用好人,尊重职工,关心职工,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形成一支团结、技术过硬的团队,让真正能干的人在企业里长期稳定的工作,并且让其将自身的命运与企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长远目标和道德规范能得到职工的广泛认可与认同,这才是企业稳定的主要因素,做到这一点,员工可以在此企业工作而骄傲,为企业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企业的竞争力才会大大的提高。“依科技再造种猪精品、靠实力…  相似文献   

8.
银杏小史     
一、银杏的由来与传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接到远隔千里的诗友梅尧臣寄赠的“鸭脚”以后写的诗中两句。诗中所云“鸭脚”,就是人们今天称颂的银杏。因其别致奇特的叶片形如鸭掌,而被古人称为“鸭脚”。梅尧臣曾有诗所云:“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  相似文献   

9.
追求忘我     
《饲料博览》2010,(6):80-80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  相似文献   

10.
<正>非鼠非狼“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我国这句妇孺皆知的歇后语,让黄鼠狼背上了“偷鸡贼”的恶名。它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里也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古时候庙宇的天后宫中一般供有其塑像,称之为“黄大仙”。传说得罪“黄大仙”后会被其“附身”,进而操纵人的心智,使人精神错乱、举止异常。  相似文献   

11.
一、做一个好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的好事做得多了,便可成为一个好人。这个世界也许不一定需要很多英雄、很多天才,但却需要很多很多好人。只要以平常心,做好这五件平常事,你的人生便会焕发出不寻常的光彩。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圆满吗?  相似文献   

12.
和本性作战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显然学好要困难得多.正好说明了,好人难当,人类文明中所谓“好”的价值标准.恰恰是与人的本性相悖的。社会上经常在“扫黄”,但可以断定,永远扫不清,所谓“坏”的东西,往往正是人之快乐所在,本性的力量,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3.
洪洞大槐树     
荣耀 《油气储运》2006,(6):39-40
洪洞县位于晋南临汾盆地北端,以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这里汾河中流,霍山泉涌,稻田肥美,水鸟翻飞,素有“北国江南”之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古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现在的婚姻观念已经演变.21世纪的今天似乎是一个单身的时代.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把单身的潮流吹得如此汹涌澎湃。当专家宣告中国正在经历第三个单身高潮时.广东却已进入第四次单身潮,“未婚人口老龄化”与“离婚人口年轻化”并存,未婚率和离婚率逐渐上升。如果说上个世纪人们对单身的定义还仅限于那些适婚、大龄未婚者.称谓里充满了对独身境况的焦虑,和对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的向往。那么在峰回路转的今天.单身表达的是现代人对无拘无束的写意人生的洋洋自得,“单身贵族”似乎成了现代人这一身份的褒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假小康的笔谈靠算盘奔小康□晓阳“不用流汗不用慌,不用粮油不用钢。产值都在指头上,全凭算盘奔小康。”这是我在某“小康”村听到的几句顺口溜。虽然是极而言之,对于我们进行小康验收考评,确乎有醍醐灌顶之效。农村小康建设,究竟是靠干,还是靠算?正确的答案人...  相似文献   

16.
早年,农村生产队有一句顺口溜:“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舆论笔尖戳,得罪了保管压秤砣,得罪了刮大粪的三勺合两勺……”权力无所不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处处都得点头哈腰过日子。这就是角落里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2004,(10):1
中国有句古话,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美国也有一句这样的话,但说的却不是某个人,而是作物和果树。他们说:“小麦看穗,果树看苗。”小麦的穗不仅是今年的收成,还是明年的种子,因此是农民的命根子;而果树的苗,更孕育着果农的未来与希望。  相似文献   

18.
舒曼 《农业考古》2003,(4):99-105
2001年10月下旬,一个凉爽的秋日里,在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举办了“中韩两国‘茶禅一味’学术论坛”会。韩国人选择这里进行学术交流,无非想借助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在世界上的影响。毕竟赵州一句“吃茶去”为世人参禅悟道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在历史上,日韩两国  相似文献   

19.
三月的小根蒜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王延东“三月三,小根蒜钻天”,这是一句民间的谚语。严冬已过,春风又起,在这乍暖还寒的春天里,休眠一冬的小根蒜“闹”着争春。农历三月初三一到,小根蒜就开始冒尖儿。尽管初春各种植物都在复苏,但北国大地还是一片光秃秃,黑乎乎的...  相似文献   

20.
务农是根本     
农村有句俗话:“锄头柄竖稳,作田是根本。”当然,这句话的广泛含义是,从事“大农业”、综合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