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26周龄尼克粉公母鸡,结合套算法分别测定甘薯干、米糠、粟、糙米、葵花饼、啤酒糟、玉米蛋白粉和DDGS(玉米干酒糟)8种饲料原料的表观代谢能和蛋白代谢率。结果表明,用尼克粉鸡测得能量原料米糠、糙米表观代谢能公母间差异显著(P<0.05),母鸡测得的平均结果比公鸡分别高出0.61、1.03 MJ/kg,能量原料甘薯干、粟和葵花饼、酒糟、玉米蛋白粉、DDGS 4种蛋白原料的表观代谢能公母间差异不显著(P>0.05);米糠和葵花饼、酒糟、DDGS的粗蛋白代谢率公母间差异显著(P<0.05);玉米蛋白粉和甘薯干、粟、糙米的粗蛋白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母鸡测得的平均结果均高于公鸡。说明性别对蛋鸡饲料蛋白和能量代谢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每周测定河田鸡肉鸡(母鸡1~16周、公鸡1~14周)的体脂指标(腹脂率、皮下脂肪厚度、肌间脂肪宽度)及血脂指标[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研究河田鸡脂肪沉积规律。结果表明:①河田鸡腹脂率呈波浪变化,母鸡腹脂率10周后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②公母鸡1周龄的皮下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周龄(P0.05),母鸡2~9周(公鸡2~8周)皮下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母鸡10周后(公鸡9周后)皮下脂肪呈逐渐显著上升趋势(P0.05)。③公母鸡1周龄的肌间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周龄(P0.05),母鸡2~9周肌间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10周后呈逐渐显著上升趋势(P0.05);公鸡肌间脂肪随周龄阶段呈显著阶梯上升趋势(P0.05)。④母鸡皮下脂肪与腹脂率、肌间脂肪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公鸡肌间脂肪与腹脂率、皮下脂肪均呈显著相关(P0.05)。⑤不论性别,河田鸡各周龄的血脂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脂指标间相关极显著(P0.01),但与周龄、体重及体脂指标均无显著相关(P0.05)。⑥河田鸡体脂与周龄或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可利用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估测河田鸡体脂含量。  相似文献   

3.
60~90日龄腾冲雪鸡肌纤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使用组织学方法,对16只60和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6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1.40±7.36 μm和32.36±8.11 μm,9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8.68±9.42 μm和37.67±9.14 μm;因而90日龄以前上市的肉用仔鸡公母性别间肉的细嫩度差异较小.不同日龄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且年龄越大,肌纤维直径变大,表明肌肉细嫩度越差.随着日龄的增长,肌纤维同步增长,但肌纤维生长变异不大(P>0.05).肌纤维直径与鸡的日龄和胸宽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1),与龙骨长和活重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而这为肌纤维细度的表型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表现出随年龄增加密度加大和公鸡的密度大于母鸡的密度的规律, 60和90日龄时公母鸡纤维密度分别为1 165.12±58.86根/mm2和1 111.11±192.45根/mm2,1 231.48±242.63根/mm2和1 194.45±134.72根/mm2;肌纤维密度与体型体重和肌纤维直径也没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对卢氏绿壳蛋鸡肠道组织形态和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对18周龄放养和笼养卢氏绿壳蛋鸡各10只(公母各半)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放养公鸡各肠段绒毛长度均大于笼养公鸡,十二指肠段差异极显著(P0.01);放养公鸡各肠段及放养母鸡十二指肠段的绒毛宽度极显著大于笼养公鸡(P0.01);放养鸡各肠段隐窝深度均大于笼养鸡,公鸡各肠段和母鸡回肠段差异显著(P0.05);放养鸡除母鸡盲肠段外,各肠段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值)均略小于笼养鸡,公鸡空肠及母鸡回肠段的差异显著(P0.05);放养公鸡肝脏、胰腺、胸腺、法氏囊质量以及胸腺、法氏囊器官指数极显著大于笼养公鸡(P0.01);放养母鸡肝脏、胰腺器官指数极显著大于笼养母鸡(P0.01)。表明不同饲养方式下卢氏绿壳蛋鸡的肠道及免疫器官发育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选用公母各204羽56日龄麒麟鸡,均分为高温组[(33±2.0)℃]、常温组[(27±2.0)℃],试验56 d,测定麒麟鸡84、98、112日龄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高温热应激对麒麟鸡部分血液生化指标产生影响,且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存在差异;84日龄公鸡总脂肪(TG)含量显著降低,公鸡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降低,母鸡碱性磷酸激酶(AKP)活性极显著升高;98日龄麒麟母鸡总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公鸡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升高;112日龄麒麟公鸡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母鸡碱性磷酸激酶活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淮南麻黄鸡肌肉品质及脂肪酸合酶(FASN)、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表达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120,150和180日龄淮南麻黄鸡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日龄公、母胸肌和腿肌肌肉品质(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及pH、蒸煮损失、剪切力)、IMF含量和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荧光定量表达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FASN和LPL的表达量,Pearson法分析血脂指标和FASN、LPL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公鸡和母鸡胸肌L~*、pH、腿肌蒸煮损失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其余肉质指标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公鸡和母鸡胸肌IMF含量在180日龄显著高于90日龄(P0.05),公鸡腿肌IMF含量在180日龄显著高于90和120日龄(P0.05),母鸡腿肌IMF含量在150和180日龄显著高于90日龄(P0.05)。除公鸡HDL浓度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外,公母鸡各血脂指标在不同日龄间均有显著差异。公鸡胸肌IMF含量与血清HDL浓度显著正相关,与VLDL浓度显著负相关;腿肌IMF含量与HDL浓度极显著正相关,与TG和LDL浓度极显著负相关。母鸡腿肌IMF含量与血清TG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血脂生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公鸡肝脏、胸肌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腿肌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母鸡肝脏FASN和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胸肌和腿肌FASN和LPL基因表达量在不同日龄间有显著差异。公鸡和母鸡胸肌IMF含量均与胸肌FASN基因表达量显著正相关;公鸡胸肌IMF含量与肝脏FASN和LPL表达量均显著正相关;母鸡腿肌IMF含量与腿肌LPL表达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日龄对淮南麻黄鸡肉品质、血脂水平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血脂TG浓度间接选择IMF含量。FASN参与调控公、母鸡胸肌IMF含量,LPL参与调控母鸡腿肌IMF含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随机检测40头东莞地区商品肉猪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从而了解该地区商品肉猪的肾功能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商品肉猪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分别为181.73±32.61μmol/L、5.24±1.94mmol/L、92.97±19.33μmol/L;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7.70~236.20μmol/L、1.35~10.4mmol/L、58.71~166.31μmol/L。  相似文献   

8.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高磷对番茄幼苗磷素吸收、运转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磷处理(0.66 mmol/L H2PO4)比较,高磷处理(3.30~6.6 mmol/L H2PO4)植株生物量极显著降低,叶片无机磷含量极显著提高,而有机磷含量差异不显著;高磷妨碍植物体内磷素向上运输,表现为上位叶与根磷含量比值的下降;与正常磷处理比较,高磷处理磷利用率下降31.25%~37.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探究杂合型伴性矮小基因对鸡脂肪沉积的影响,了解其脂肪沉积动态变化的规律,为优质肉鸡和地方鸡种生产性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正常体型的固始公鸡和广西瑶鸡公鸡(ZDWZDW)分别与正常型母鸡(ZDWW)和矮小型母鸡(ZdwW)交配,将杂交后代在同一条件饲养。分别于60日龄、90日龄、120日龄从每个杂交后代中各选取鸡只100只(公母各半),进行体尺指标的测定;分别于60日龄和90日龄从固始鸡的杂交群体中各选取鸡只10只(公母各半),进行体脂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另于120日龄从固始和广西瑶鸡的杂交后代群体中各选鸡只10只(公母各半),进行体脂含量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血清生化指标;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胸肌、腿肌中肌内脂肪(IMF)的含量;通过制作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测定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结果】杂交后代个体体型均为正常型,固始鸡母本正常型群体的公、母鸡随日龄呈现了不同的脂肪沉积特性。母鸡的体脂指标包括腹脂重、腹脂率、皮下脂肪厚和肌间脂肪宽前期均保持在低水平,在120日龄得到显著提高,而公鸡的体脂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固始鸡母本矮小型群体公、母鸡随日龄表现了相似的脂肪沉积动态变化特性,120日龄公、母鸡的体脂沉积水平均显著高于60日龄/90日龄;母本矮小型群体公鸡(dw杂合子)表现了完全不同于母本正常型群体公鸡(DW纯合子)体脂变化的特性,其90日龄和120日龄的腹脂重、腹脂率、皮下脂肪厚和肌间脂肪宽均显著高于母本正常型群体公鸡。进一步整合120日龄固始鸡杂交群体和广西瑶鸡杂交群体的体脂数据发现,群体因素对腹脂重、肌间脂肪宽、皮下脂肪厚和胸肌肌内脂肪含量的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母本矮小型公鸡(dw杂合子)的腹脂重、腹脂率、肌间脂肪宽、皮下脂肪厚和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母本正常型公鸡(DW纯合子,P<0.01)。母本矮小型与母本正常型群体间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上均无显著差异。母本正常型和母本矮小型后代的肌纤维特性包括肌纤维密度、肌纤维面积、肌纤维直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杂合伴性矮小型基因改变了公鸡的脂肪沉积特性,显著提高了公鸡的腹部脂肪、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的沉积;改善了胸肌的肌内脂肪含量;而对血脂指标无显著影响;对肌纤维特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氮(磷)浓度下,分析不同小麦基因型苗期的幼苗干重和根系干重,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氮磷反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无氮(无磷)条件下,小麦基因型间幼苗干重和根系干重差异不显著;当氮浓度为0.05 mmol/L时,小麦基因型间幼苗干重差异不显著,根系干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当磷浓度为0.005 mmol/L时,小麦基因型间幼苗干重和根系干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当氮和磷浓度分别达2.00和0.250 mmol/L时,小麦基因型间幼苗干重和根系干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120日龄略阳乌鸡为研究对象,对其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等6项性状指标,公鸡优于母鸡、差异极显著;公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腿肌率分别为89.15% 、82.40%、24.05%,显著高于母鸡,其他性状指标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公、母鸡腿肌肉色OD值、pH值和剪切力均高于胸肌,系水力、熟肉率低于胸肌,差异均显著,各项指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水分、粗脂肪含量腿肌高于胸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腿肌低于胸肌,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公鸡、母鸡均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优良的肌肉品质,但屠宰性能方面公鸡优于母鸡.  相似文献   

12.
以苏禽乌骨鸡为试验素材,采用2因素3水平设计,分析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对苏禽乌骨鸡日增重的影响,试验分3期(0~4周龄、5~8周龄、9~12周龄)。结果表明:0~4周龄、5~8周龄、9~12周龄公鸡、母鸡各处理组间日增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日增重为衡量指标确定的各期日粮最适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分别为:0~4周龄公鸡代谢能11.72MJ/kg,粗蛋白20%;母鸡代谢能11.30MJ/kg,粗蛋白20%;5~8周龄公鸡代谢能12.55MJ/kg,粗蛋白19%;母鸡代谢能11.72MJ/kg,粗蛋白18%;9~12周龄公鸡代谢能12.69MJ/kg,粗蛋白17%;母鸡代谢能12.55MJ/kg,粗蛋白17%。蛋白因素对0~4周龄公鸡、母鸡日增重的效应显著(P<0.05),能量因素对5~8周龄、9~12周龄公鸡、母鸡日增重的效应显著(P<0.05),各期中蛋白因素和能量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但交互效应对公鸡、母鸡日增重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转AtGAPC2基因马铃薯试管苗对低磷胁迫的响应,评价并筛选耐低磷优良株系。【方法】以26个转AtGAPC2基因马铃薯株系及其非转基因对照品种"川芋10号"的试管苗为材料,在组培体系下设置正常磷(1.25×10-3 mol/L)与低磷(1.25×10-5 mol/L)两个水平,测定相关指标。【结果】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相比于"川芋10号",转AtGAPC2基因株系株型正常,部分表现出地上部生长势旺、根系发达、试管薯产量高等特征,转基因株系间在形态学方面亦存在差异;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将所有株系划分为4个级别,96.15%转AtGAPC2基因株系的隶属函数平均值高于"川芋10号",其中以第一级别中L13、L1、L3、L18、L19这5个株系表现最好;合单株块茎产量的综合值,最终筛选出L13、L1、L3这3个株系,其单株块茎产量综合值分别是56.2%、93.0%、83.1%,显著高于"川芋10号"的26.1%。【结论】转AtGAPC2基因能提高马铃薯试管苗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犊牛衰弱症血清中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澳系黑白花奶牛产后衰弱犊牛10头,通过颈静脉采血获得血清,测定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与正常值相比,血清钙的含量差异不显著(2.440±0.277 mmol/L和2.440±0.200 mmol/L)、血清磷的含量差异不显著(2.300±0.326 mmol/L和2.430±0.130 mmol/L)、血清中钙磷比值显著偏低(1.080±0.204和1.500~2.000)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差异极显著(317.683±76.730 U/L和69.000±13.200 U/L).结果表明产后衰弱犊牛与钙、磷的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边鸡体质量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边鸡体质量与体尺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在330日龄选取同一饲养条件下的100只第7世代的边鸡(公母各1/2)进行体质量与体尺的性状指标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母鸡体质量与体斜长、胫长、胫围、头围、胸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体斜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达0.638,与胸宽、龙骨长相关性不显著;公鸡体质量与体斜长、胸宽、龙骨长、胫长、胫围、头围、胸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公鸡胫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达0.755;其他各体尺指标间也有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性。表明在边鸡选育过程中,母鸡优先考虑体斜长、胫围,公鸡优先考虑胫长、体斜长。  相似文献   

16.
60~90日龄腾冲雪鸡肌纤维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组织学方法,对16只60和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6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1.40±7.36 μm和32.36±8.11 μm,9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8.68±9.42 μm和37.67±9.14 μm;因而90日龄以前上市的肉用仔鸡公母性别间肉的细嫩度差异较小。不同日龄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且年龄越大,肌纤维直径变大,表明肌肉细嫩度越差。随着日龄的增长,肌纤维同步增长,但肌纤维生长变异不大(P>0.05)。肌纤维直径与鸡的日龄和胸宽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1),与龙骨长和活重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而这为肌纤维细度的表型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表现出随年龄增加密度加大和公鸡的密度大于母鸡的密度的规律, 60和90日龄时公母鸡纤维密度分别为1 165.12±58.86根/mm2和1 111.11±192.45根/mm2,1 231.48±242.63根/mm2和1 194.45±134.72根/mm2;肌纤维密度与体型体重和肌纤维直径也没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肖山鸡、白耳鸡、狼山鸡、乌骨鸡、油鸡、白耳鸡(♂)×肖山鸡(♀)、肖山鸡(♂)×白耳鸡(♀)7个地方鸡种进行了血浆、肌肉磷脂含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血浆中磷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乌骨鸡、狼山鸡、白耳鸡、白耳鸡(♂)×肖山鸡(♀)、肖山鸡、肖山鸡(♂)×白耳鸡(♀)、油鸡,其中乌骨鸡显着高于其它鸡种(P<0.05),狼山鸡、白耳鸡显着高于肖山鸡、肖山鸡(♂)×白耳鸡(♀)、油鸡,白耳鸡(♂)×肖山鸡(♀)显着高于油鸡(P<0.05);②肌肉中磷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肖山鸡、乌骨鸡、狼山鸡、肖山鸡(♂)×白耳鸡(♀)、白耳鸡、白耳鸡(♂)×肖山鸡(♀)、油鸡,但鸡种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③血浆、肌肉磷脂含量有公鸡高于母鸡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血浆、肌肉磷脂含量及12周龄体重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磷脂含量与肌肉磷脂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血浆磷脂含量与12周龄体重呈显着负相关(P<0.01),而肌肉磷脂含量与12周龄体重相关不显着(P>0.05).  相似文献   

18.
匙吻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莲  何川  马立鸣  宣廷孝  潘镜  顾泽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69-5970,5973
[目的]探索匙吻鲟(Polyodom spathula)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法]以50尾二龄匙吻鲟为材料,运用常规血液指标和血细胞涂片方法,测定生理指标3项;利用现代试剂盒测定生化指标11项,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匙吻鲟的红细胞平均数为1.02×1012/L,白细胞数为0.42×1012/L,红细胞比积值为0.41;血液中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肌酐、血糖浓度分别为(28.83±3.39)g/L、(11.65±1.49)g/L、(17.99±2.62)μmol/L、(3.09±0.29)mmol/L;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分别为(18.81±2.34)U/L、(2.68±0.54)U/ml、(100.44±27.23)U/mgpro、(18.82±6.32)U/mgprot;总胆固醇为(1.16±0.51)mmol/L;甘油三脂为(9.99±4.19)mmol/L;结合胆红素为(0.015±0.007)mg/dl。[结论]结果为匙吻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血液学基础资料,并为其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运用传统的形态测量方法结合分类特征研究了采自浙江省新昌县的光唇鱼样本。结果显示:背鳍为3,8;胸鳍为1,14-16;腹鳍为1,8;臀鳍为3,5;体长/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吻长、体长/眼径、头长/吻长、眼径/头长数值分别为3.18±0.47、4.22±0.42、13.02±4.55、20.56±3.00、3.08±1.03、0.21±0.03。其体侧有纵条;唇后沟的间隔距离较宽,大于口宽的1/3;并对其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唇鱼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平均数目分别为1.20×107个/mm3、1.74×104个/mm3、4.50×102个/mm3;检测的13项血清生化指标中除尿素氮、磷、肌酐和谷草转氨酶等几项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总蛋白为44.00 g/L,葡萄糖为15.87 mmol/L,总胆固醇为7.32 mmol/L,甘油三酯为6.61mmol/L,钙为2.37mmol/L,镁为1.12mmol/L,铁为6.00mmol/L,尿酸为15.00μmol/L,谷丙转氨酶为180.00 U/L;其中血清铁的含量要明显高于钙、磷、镁,谷草转氨酶的活性要高于谷丙转氨酶;与一些不同食性淡水鱼类相比,光唇鱼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蛋白、血糖和钙、镁离子含量较高;结果可作为光唇鱼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20.
日粮添加茶多酚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日粮中添加茶多酚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将2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公母各半),日粮分别添加0(对照组(Ⅰ)),200(试验组(Ⅱ)),400(试验组(Ⅲ))mg/kg茶多酚,试验期为21 d。42日龄时每组重复抽取4只鸡(公母各半)采血并取胸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浆和胸肌4℃冷藏1,3,5,7,9 d时的丙二醛(MDA)含量,并测定总增重、料肉比和全净膛重。【结果】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均能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屠体性能,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公、母鸡血浆中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公、母鸡的GSH-PX活性和公鸡的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母鸡的T-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公、母鸡胸肌中的GSH-PX和母鸡的T-SOD活性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公鸡的T-SOD活性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公鸡胸肌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母鸡的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胸肌冷藏7 d后,试验Ⅱ、Ⅲ组公、母鸡胸肌中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冷藏9 d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鸡的MDA含量均较冷藏7 d时有所下降。【结论】茶多酚能降低料肉比,提高胸肌和血浆中的抗氧化物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且添加茶多酚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