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为毒源,通过蚜虫传染接种大十字期、猫耳朵期、摆盘期、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的烟株,观察症状反应并检测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研究表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病程可分为4个阶段:潜育期、过敏反应期、缩顶期和丛枝期,烟株从感染到表现丛枝要经过约1个月;蚜虫接种后约1周,在蚜虫口针刺吸部位开始出现褪绿斑,继而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即从褪绿斑中心开始坏死出现蚀点斑,叶片上布满坏死斑纹,有典型的环纹和蚀纹,严重的烟株叶片破裂,细脉坏死;随后进入缩顶期,烟株生长缓慢,叶间距明显缩短,顶部几乎成为一个平面,叶色稍黄,大十字期和猫耳朵期接种烟株缩顶后生长极其缓慢,萎缩成为僵苗,不表现丛枝症状,也不会开花结实;感染约4周后,摆盘期、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接种的烟株开始腋芽丛生,生长速度加快,几天后便表现为典型的黄化丛枝症状,叶黄化且变圆,能够开花结实.其症状和文献记载的所有烟草丛枝、丛顶和丛蔟类病害有明显区别,初步认为是1种未见记载的新病害,建议称之为“烟草簇矮病(Tobacobushydwarf)”.文中附病程症状图2版.  相似文献   

2.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Ⅹ病原研究:植原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四环素治疗无效,可经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染,病程表现为潜伏期、过敏反应期、缩顶期和丛枝期等4个阶段,细胞内产生质膜体和细胞质泡囊等膜系统畸形病变,病株总核酸中存在特殊的超稳定低分子量RNA,Nested-PCR在病株总核酸中(引物:R16mR1/R16mF2,R16R2/R16F2)未检测到植原体16sRNA基因。说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和烟草丛枝病是不同的病害,病原不是植原体,该病表现出病毒侵染的特征,可能由病毒或类似于病毒的病原引起。依据病害的症状和侵染特征,建议将"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称呼为"烟草簇矮病(Tobacco bushy dwarf)"。  相似文献   

3.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Ⅻ病原研究:病毒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病程表现为潜伏、过敏反应、缩顶、丛枝等4个阶段,以过敏反应导致叶片严重坏死和枯死为前期特征,以腋芽丛生而表现为黄化丛枝症为后期特征,苗期感染形成僵苗症,大田期感染表现丛枝症;汁液摩擦接种11科32种植物发现其只侵染烟属植物,通过机械传染(嫁接、汁液) 和介体传染(菟丝子、蚜虫、烟盲蝽、叶蝉) 等方式传播,该病害与文献记载的烟草丛枝、丛顶和丛蔟类病害有明显区别,可能是未见记载的病害。在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的老叶和带毒蚜虫中抽提到直径约22~24nm的球状病毒,回接烟草发病,病株检测到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说明该病毒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有密切的关系,且与SBMV,VTMV,TRSV,ArMV,CarMV,CMV,BCMV,TNV等8种病毒无血清学关系,综合各项研究和文献检索结果,作者推测该病毒可能是未见记载的病毒,建议称为"烟草簇矮病毒(Tobaco bushy dwarf virus)"。  相似文献   

4.
以蚜虫传染发生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烟株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连续培育3代,以第3代组培烟苗为毒源经蚜虫传染健康烟株,提取毒源和各实验烟株的总核酸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第3代组培烟苗为毒源经蚜虫传染的烟株发病表现丛枝症,并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说明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病原能在寄主离体培养组织中长期保存,成功建立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标准毒株.  相似文献   

5.
 以蚜虫传染发生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烟株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连续培育3代,以第3代组培烟苗为毒源经蚜虫传染健康烟株,提取毒源和各实验烟株的总核酸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第3代组培烟苗为毒源经蚜虫传染的烟株发病表现丛枝症,并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说明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病原能在寄主离体培养组织中长期保存,成功建立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标准毒株.  相似文献   

6.
在隔离环境中,按植物病毒学的标准程序,测试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传染途径,结果表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具有广泛的传染途径,可以通过机械传染(嫁接、摩擦)和介体传染(菟丝子、蚜虫、烟盲蝽、叶蝉)等方式传播.  相似文献   

7.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Ⅴ传染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隔离环境中,按植物病毒学的标准程序,测试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传染途径,结果表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具有广泛的传染途径,可以通过机械传染(嫁接、摩擦)和介体传染(菟丝子、蚜虫、烟盲蝽、叶蝉)等方式传播.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为毒源,通过蚜虫传染接种不同生育期的烤烟,测定烟株的发病率,以及烤烟生物学性状和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烤烟整个生育期都会感染烟草丛枝症病害,感染时期与发病率相关性不显着,但与潜育期相关性极显着,烟叶产量田间损失率取决于感病时期,相关方程为:Y=129.419-1.717X(X为假植至接种的天数)。由此可确定适宜的防治时间,测定防治效果,对提高防效和增加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背飞虱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烟草丛枝症病害(Tobacco witches’ broom symptom diseases )的媒介昆虫研究中首次发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成虫(长翅型)能传播该病,并对其传毒特性进行研究发现:3头带毒白背飞虱成虫便可传毒,每烟株上超过15头带毒白背飞虱传毒率达最大,最短获毒时间为5 min,当获毒时间为24 h传毒率达最大,当接种时间达48 h传毒率达最大。由于云南省多数烟区烟田与稻田混杂,在烟田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背飞虱。因此,白背飞虱是烟草丛枝症病害的重要传毒介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Ⅱ田间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调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和介体发生情况,并实验测定烟草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烟草丛枝症病害在病区常年均有发生,最早发病时间在4月下旬,保山市1994,1995和1997年属一般年份,1993,1996和1998年属流行年份,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苗期和移栽初期的两次蚜虫迁飞期高峰,以网罩隔离培育无毒烟苗、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移栽并同时施药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生产上审定推广的品种全为高感品种,测定31个烤烟和145个晒晾烟品种未发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调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和介体发生情况,并实验测定烟草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烟草丛枝症病害在病区常年均有发生,最早发病时间在4月下旬,保山市1994,1995和1997年属一般年份,1993,1996和1998年属流行年份,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苗期和移栽初期的两次蚜虫迁飞期高峰,以网罩隔离培育无毒烟苗、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移栽并同时施药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生产上审定推广的品种全为高感品种,测定31个烤烟和145个晒晾烟品种未发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是经烟蚜和烟盲蝽传染的病毒病,在 "治虫防病"为主的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本文研究网罩隔离技术培养无毒烟苗应用于大田控制病害的方法,并进行一定面积的技术示范工作,结果表明:网罩隔离育苗在田间成功地培育出无毒烟苗,病苗率为0.23%~3.6%,较对照下降约75%~95%,移栽后结合优质烟栽培技术,封顶时烤烟的田间发病率为2~5%,说明以无毒苗应用技术为核心、辅之介体控制和病苗拔除等技术的综合防治体系能够有效和稳定地控制烟草丛枝症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06年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烟草主要生产区的田间调查,系统的描述了番茄斑萎病毒侵染烤烟后,在烤烟叶片上产生的叶片畸形、镶脉、叶脉坏死、坏死斑、同心环纹、叶面皱缩,且整株出现矮化异常生长;将番茄斑萎病毒采用人工摩擦接种到本生烟上,植株被系统侵染,并产生褪绿斑坏死斑、同心环纹、皱缩等症状,植株一般4~5周内死亡.通过比较两种寄主,发现番茄斑萎病毒侵染两种寄主均出现系统症状,症状相似,但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烟盲蝽田间种群动态及不同龄期与病毒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田间烟盲蝽的种群数量动态。表明:田间烟盲蝽数量存在年度间差异,单株虫口密度与烟草丛枝症病发生率呈正相关。不同龄期烟盲蝽传毒测定结果表明,在1~12h内,烟盲蝽取食时间增加其传毒率增强。在相同时间内若虫的传毒率高于成虫,4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强,获毒6h就可使80%的烟株发病;3龄若虫传毒能力强于2龄和5龄,1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弱。烟盲蝽为非持久性传毒,其带毒时间为5~8d,3龄若虫带毒持续时间最长。以上结果说明,虽然烟盲蝽在田间发生的数量比较低,但它的传毒能力强,因此对于烟盲蝽的防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云南烟草丛顶病是由烟草丛顶病毒(TBTV)、烟草扭脉病毒(TVDV)、烟草丛顶病毒类似卫星RNA(Sat-TBTV)以及烟草扭脉病毒相关RNA(TVDVaRNA)复合侵染引起的一种危险性烟草病害。利用带毒烟蚜(Myzus persicae)对12种植物进行蚜虫传毒接种试验,传毒时间为15 d。结果发现:接种的辣椒、酸浆等茄科植物表现褪绿、黄化和皱缩等症状,而黄瓜、菜豆等非茄科植物未表现明显症状。利用RT-PCR技术检测接种植物中云南烟草丛顶病病原物的种类,发现酸浆、假酸浆、曼陀罗、番茄、矮牵牛和辣椒6种茄科作物均能感染云南烟草丛顶病中的4种病原物,而黄瓜、西葫芦、昆诺藜、豇豆、菜豆和油菜等6种植物只能感染云南烟草丛顶病中的部分病原物。其中,烟草扭脉病毒(TVDV)的检出率最高,为83.3%,表明TVDV在病害的发生及流行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蚜虫传毒方式可以将云南烟草丛顶病中的部分病原物分开,有利于研究不同病原物在症状的形成及流行中的作用,同时为其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烟草扭脉病毒复制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丛顶病是近年来在云南省的保山、大理等西部各大烟区频繁爆发流行的一类新的烟草病害。Mo等认为云南发生的这类病害与津巴布韦发生的由幽影病毒属(Umbravirus)的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bushytopvirus,TBTV)引起的烟草丛顶病是同一种病害。Smith等认为烟草丛顶病由两种病毒———TBTV及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的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vein distortingvirus,TVDV)复合侵染引起。李凡等从云南保山田间发病烟株和带毒蚜虫里检测到了TBTV和…  相似文献   

17.
 来自云南省22个县市的烟草丛枝症标本均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稳定RNA,大小相当于800bp左右的DNA;病株的根、茎、叶、花和枯叶中含有此RNA,种子中未检测到此RNA;此RNA的最大吸收峰为269nm;能被蛇毒磷酸二酯酶I消化,不具有类病毒结构特征,推测可能是病毒的基因组分;支持莫笑晗等对此RNA的结构推测,即可能是有广泛内部配对、具有类似发叉结构的线性长度为1.61kb的单链RNA。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目前发现的超稳定RNA。  相似文献   

18.
<正>1、辣椒病毒病1.1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花叶坏死型。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病叶出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症,有的叶上出现褐色坏死斑,自叶片主脉沿茎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条斑,造成落叶、落花、落果,以致整株死亡。叶片畸形丛生。由黄瓜花叶病毒侵染引起植株变形,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脉褪绿,皱缩,凹凸不平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枝叶呈丛簇状。病果呈现花斑或坏死斑,畸形、易脱落。  相似文献   

19.
一、病害症状玉米条纹矮缩病又称玉米条矮病,病原物为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有玉米、小麦、大麦等作物和狗尾草、燕麦草等杂草。土壤、种子、摩擦接种都不传病,病毒只靠灰飞虱传播。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发病后明显的症状是: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期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病叶提前枯死。叶片、茎部、穗轴、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坏死斑。病株矮缩程度与受害时期有关。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死。中期染病植株矮化,顶叶丛生,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例倾斜。后期染病,矮缩不明显,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来自云南省22个县市的烟草丛枝症标本均检测到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稳定RNA,大小相当于800bp左右的DNA;病株的根、茎、叶、花和枯叶中含有此RNA,种子中未检测到此RNA;此RNA的最大吸收峰为269nm;能被蛇毒磷酸二酯酶I消化,不具有类病毒结构特征,推测可能是病毒的基因组分;支持莫笑晗等对此RNA的结构推测,即可能是有广泛内部配对、具有类似发叉结构的线性长度为161kb的单链RNA.与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目前发现的超稳定R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