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智如源泉,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这是先哲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所下的定义,他们有的是按教师的功能和作用界定的,有的是从教师具备的品质来加以说明的,都从某一方面表述了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以“传道、授业”为中介的。我们今天所讲的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和设备条件,通过教育手段和措施,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健康发展;对专业技能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49-352
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中国茶艺事业要得到长足发展,茶文化事业要后继有人,大力加强和发展茶文化教育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我们以“中国茶艺教育发展”为题来座谈研……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合作运动肇始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之实现,为实现民生发展,合作运动广为开展,并有不同层次的实践。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实现民生之目的,发展民生之经济。因此,民国时期的合作运动对今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通识教育实施中的误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考察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把通识教育界定为一种广义的教育理念,一种“全人”教育理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该用通识教育理念统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通识教育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之化作一种精神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渠道走向这一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有诸葛亮用草船前往曹营“借箭”的非凡之举,这也使得他才智过人、精通谋略的声名远播。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许多精明的农民也学会了“巧借之术”,请看——  相似文献   

6.
张丽 《现代农业研究》2023,(11):102-105
后脱贫时代乡村教育工作面对新背景、新任务、新方法,要求乡村教育价值理念要从“扶教育之贫”转向“以教育扶贫”,从“读书无用”转向“读书有用”,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从“离农思想”转向“为农思想”,要求乡村教育从因人施教,回归教育本质;因地施教,厚植乡村文化;因时施教,观照时代发展方面开展实践。探赜后脱贫时代乡村教育价值转向与实践进路,是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抑制返贫路径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于相对贫困治理的适时观照。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读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读研热”折射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试图通过今天的“读研热”对“学而优则仕”的意义做进一步的挖掘和丰富,为分析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价值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心与心的交融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对待教育事业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心”,让教师在学生与家长面前变得崇高.也让教师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遭遇尴尬,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徒的今天,教师职业良心也正在教师的内心深处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生物学教育亦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的“爱”之火焰,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沉重的政治话题,也一直是一个沉重的教育话题。历史上无数有识之士为之孜孜探索,以求有重大收获。早在20世纪初期,晏阳初在农村就开始推行“乡村教育实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农村学校推行了“半耕半读”实验,农村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上个世纪末期国家又实施了“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这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这些实验和措施都对当时的农村教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三农”问题一直未得到根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乾嘉学派”似乎已经暗示了经学现代化的某种可能,然而其以“小学考据”替换“经学诠释”甚至发展为“语典之学”,却无形中对经学本身造成了冲击。而“古史辨派”则以其所标榜的“疑古”精神,意图明确地想要推翻传统经学的根基。但是,在“后批判”时代的今天,利科有关“第二朴真”的命题却为我们重拾经学信仰提供了某种新的契机。此外,西方的现代诠释学,也为“经学”向“后经学”的转变准备了必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今天,我们以上党课的形式启动我厅“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下面,结合全省农业工作实际和近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我谈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同时,也代表厅党组对全厅“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行动员和部署。  相似文献   

13.
《二曲集》昭示着为官必须要有官道、官德;学校教育应“济世安民之务”,胡瑗“明体适用”思想应该继承;文学的“本”是道德;不同学术派别之间交流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和关学的传播与发扬;附录也与正文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这对研究李颙哲学和教育思想、学术交流、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甘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宗鉴 《农业考古》1991,(1):205-218
在资源有限、人口激增、粮食紧张的当今世界,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必须努力寻找各种食物。甘薯——作为食粮虽然在历史上曾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它总是被人民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级杂粮”和“粗俗之物”。近年来,对甘薯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减肥”与“长寿”声中提高了“身价”。目前,甘薯已成为富贵之家“配伍”、“佐食”与“品尝”之珍品,各乡间的甘薯也因此而珍贵起来。今天,甘薯既作粮食又作能源,将继续为人民再立新功。因此,深入研究甘薯的传播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的社会空间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竣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在科技、经济、综合国力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经济与教育的紧密结合,逐步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麦、谷之类的禾本科农作物在收割、晒干之后,便离藁取粒。最原始的脱粒方法——今天仍可看到的:不是将禾穗置于石板之上用手搓揉,就是用木棒来敲打禾穗。但这都谈不上是使用机械脱粒。我国古代北方的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脱粒机械,叫作“连耞”。相传作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即有“耒耜耞殳”之句。这个“耞”字,系指“连耞”而言。汉刘熙《释名》对“连耞”的解释是:“‘架’,加也。加杖于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元王祯在其《农书》“连耞”条里对“连耞”的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今天,适逢赵树理百年诞辰,抚今追昔,启示良多。赵树理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而他的顺荣枯逆,也与“三农”在全社会的地位息息相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当土地改革方兴未艾、农村天翻地覆、农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既有专门知识、又有全面素质的人,地学教育则承担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地学通识课为例,分析地学教育之“面”———地学教育历史发展与外部环境,探求地学教育之“里”———地学通识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结构。通过研究认为:通识化是地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也从外部推动了这一进程;地学通识教育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串联、融合地质“学科群” 下的隶属学科,通过训练受教育者的地学思维,而实现整体化地球观的主观构建。作为地学教育的支撑体———地学通识课,应当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在广度、深度与“知识重度” 上的分布,从而实现知识组织方式的最优化以及知识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饺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一些考据家认为,其渊源大约有二千六百多年。据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广雅》一书记载有“馄饨”这一食品,也就是后来取名的饺子。北齐颜之推记述:“今天的馄饨,形同偃月,天下之通食。”可见当时食饺子之风...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批评各种传统教育、洋化教育的结果,是与他的中国教育改造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以程朱理学为例,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只讲教学,不讲做,更不讲教学做合一;只讲学校,不讲社会;只讲教育,不讲生活。在中国“理欲之辩”各家中,戴震以“节欲”和“理在物中”反对程朱的“存理灭欲”,陶行知很赞赏戴震的观点,他说“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陶行知反对程朱的“灭欲”,丰富和补充了戴震的“节欲”,提出了“遂民之欲”。这个思想是对“理欲之辩”的发展,具有“民本”的思想特征,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