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蕴人魂倾倒名士 古今中外,世界上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国家领导人物中,对茶的高度评价,不胜列举:茶圣陆羽(733-804)《茶经》载:“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意为茶既显保健功效,而且味道甘美。  相似文献   

2.
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有这样一段经常为人所引用的文字: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今注本大多将句子断为:  相似文献   

3.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3,(11):38-38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第二版,下同)“七之事”在述评《神异记》中关于“虞洪获大茗”的故事中,作有如此评说:《神异记》(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神异经》一卷,是一本假托西汉东方朔所作的神怪故事集。此书最先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瓢”的说明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并说发生于“永嘉中”(晋怀帝永嘉年问,即307~313年),说明此书的撰述年代,  相似文献   

4.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5.
宋·赵估《大观茶论·序》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大意是说,从本朝代开始每年都由建溪(闽江北源,福建北部,即今建瓯)进奉“龙团凤饼”茶,它是天下最好的茶。  相似文献   

6.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11,(9):31-31
9月2日,“2011中国·石家庄(北方)茶博览会”在正定北方茶城隆重开幕,国内众多品牌茶企集体亮相展会,品牌茶企和茶产地客商所占比重高达60%,成为本届茶博会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10.
唐·陆羽《茶经·八之出》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大意是说,黔中(茶区):茶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和夷州…一但是常常获得这些州所产的茶,滋味都极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虫茶若干问题的考察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湖南城步和广西龙胜等我国主要虫茶传统产地听考察结构,综核实 了所收集的各种虫茶文献资料,并对虫茶的起源,定义提出了新的看法,定义了“三叶虫茶”和“化香虫茶”,并对它的外观特征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 )南朝时饮茶典故中子鸾子尚兄弟颠倒陆羽《茶经·七之事》中的前目上有南北朝时南朝“新安王子鸾 ,鸾弟豫章王子尚”字样 ,后面的全文是 :“《宋录》 :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 ,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 ,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何言茶茗 ?”有人想把此典故人物说得通俗些 ,写成“新安人王子鸾、豫章人王子尚”兄弟如何赞美茶。文章加了个“人”字 ,便成姓王的了”。恰与笔者同姓 ,我知古之饮茶王氏 ,汉有王褒 ,南北朝时有王肃 ,未见还有这两位王姓饮茶名士 ,待查看他们的生平。检南朝·梁·沈约《宋书》 ,唐初李延寿《南史》 ,…  相似文献   

14.
浙江新昌长诏水库茶场研制开发的“绿岛春云”茶,是新昌县名茶中的后起之秀,该茶汤色绿、滋味鲜爽、口感好,但与同属卷曲形茶的“望海云雾”相比,由于茶周海拔要比“望海云雾”的产地雪溪茶场低三四百米,因此在色泽、香气与滋味品质上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成了贡茶。如“松制”,在清朝乾隆时曾一度与“小种”等名茶入贡。到光绪时期又有一种叫“松际”的名茶。在已知的资料中,关于松制与松际这两种名茶的报导很少,乃至鲜为人知,今试析二者之由来及其关系。因资料贫乏,仅此分析,但求同好,赐予真切。 一、“松制”由来 在明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造成武夷山茶业衰微而无茶可贡后,官府才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宁太守郭章”请于两台,蠲其税。“①这样,武夷山的茶户、茶僧便免除了贡徭赋…  相似文献   

17.
翁珺 《中国茶叶》2006,28(4):24-25
河南信阳种荼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唐·陆羽《茶经》中把信阳归为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以光州(今光山县)上,义阳郡(今信阳县)、舒州次”。北宋苏东坡渭:“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久负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相似文献   

18.
蒙山茶话     
爱品茗饮茶的人,都知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一说.蜀中大大小小茶馆多张贴此联,以招徕茶客.蒙山,又名蒙顶山,在四川省名山、雅安境内,海拔一千四百五十米,山势巍峨,绝壑飞瀑,重云积雾,雨水丰沛,号称“西蜀漏天”,终年“雨雾蒙沫”,是天造地设的产茶宝地,被誉为“茶界圣山”.蒙山茶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有位叫吴理真的禅师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蒙山五峰之间”,从而开启了蒙山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黄飞 《中国茶叶》2010,32(7):38-40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给友人的诗,陶诗中“茗糜”提到茶,算是王维的一首茶诗。王维在诗中以戏谑的语气,调侃这位南方来的朋友,在京城长安讨取功名,不习惯北方生活的种种遭遇。大暑天,旅馆闷热如煮,无茶解暑,急摇团扇无济于事,真想拿起书包(缥囊)回乡,家乡的鱼鲜(鲭鲊)没有带来,北方的汤饼不合胃口,他劝告道还不如待在老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