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场强模型,通过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SPSS19.0和ArcGIS9.3对陕西省10个城市2001-2011年的旅游经济辐射场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10个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经济辐射场强均有大幅度增强;空间分布整体趋势为中间高四周低;旅游经济辐射场强重心向北偏西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说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有一定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已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城市,其余9个城市为外围城市而构成分工不同的单核地旅游网络空间协作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点-轴理论,并在充分考虑辽宁省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文中通过旅游竞争力评价、旅游节点城市流强度测算以及城市规模分析、交通等级和地理区位分析等方法,在剖析辽宁省旅游发展面临的空间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为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提供了依据。综合分析之后,文中提出辽宁省应以丹东、锦州、大连、沈阳和铁岭为五大旅游增长中心,构建"五心、五团、25极;两主轴、三次轴,八外联轴"的旅游发展空间战略。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辽宁旅游竞争力,并实现省内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文中的研究既丰富了"点-轴"理论的内容,又对其他地区旅游布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5年和2010年影响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测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各城市的旅游场强,运用空间变差函数、ESDA和小波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场强的变化,揭示了区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场强呈现明显的区段性特征,形成了“斗笠”型空间分布格局,在5年时间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极化效应更加突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缩小地区之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6.
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中心地理论,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衡量旅游目的等级的指标,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和演变态势。研究发现,交通条件对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三棱锥体"形态。北京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北京为棱锥顶,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棱锥底的"三棱锥体"形态;上海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上海为棱锥顶,以南京、杭州、苏州为棱锥底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格局;广州入境旅游目的地体系目前还处于发育当中,二、三级入境旅游目的地仍在不断变化。文中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形态和机制,旨在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分别开展了基于点(优秀旅游城市、5A级旅游景区)、线(铁路、国道)以及点-线综合的GIS缓冲区分析,以总结其空间结构及资源属性特征,旨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宏观上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六簇一带"的空间格局,但微观尺度却相对分散,具有以公路为主线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和开发进程中的城市指向性特征。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双重特征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条件的简单分析,结合GIS技术,运用旅游经济联系模型,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大小,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旅游经济的空间联系多沿交通干线呈"点-轴"式扩散;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以及中心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进行计算,作为对关中—天水经济圈继续划分小旅游经济圈的基本依据,说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对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旅游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权重,从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水平、环境保护和旅游支撑力这5个方面评价了北京市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研究表明了此间北京市旅游发展绩效指数有所下降、且16个区县间的差异较大,呈现了中心显著高于外围的空间格局.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表明北京旅游发展绩效存在空间集聚性.文中讨论了研究结果赋予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14个地市为区域研究单元,首先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系数、集中率等统计指标分析1990-2011年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点;其次建立入境旅游发展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入境旅游集聚定量评价,进一步揭示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集聚性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入境旅游集聚性显著,呈现"先扬后抑"明显阶段性特征;旅游集聚性呈现双中心,具有"沿海-内陆"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沈阳、大连两市形成旅游"双核"空间集聚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针对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有所创新。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按照"12356910"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来实现空间开发格局,牵引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22年4个时间截面的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POI数据,利用中心要素统计、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及协同区位商模型对西宁市旅游基础设施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关联性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中心整体呈现自东向西的演变趋势,餐饮中心演变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住宿中心演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2)餐饮设施热点呈现“一轴多核”到“双轴多核”的演变格局,住宿设施热点呈现“一轴单核”到“一轴多核”的演变格局。3)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的全局空间关联性较弱,二者在布局上呈现相对独立的特征。4)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的局域空间关联性强弱差异显著,住宿设施被餐饮设施吸引的强度由城东区向城西区扩展,而餐饮设施被住宿设施吸引的强度则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公路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交通可达性演变是其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文中基于对作为西部大开发门户的陕西省公路交通发展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可达性以及可达性系数对陕西省公路交通的不同阶段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可达性空间格局形成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延伸,大致呈现不规则的环状分布格局;可达性格局呈现明显的道路指向性,呈现轴线特征;陕西省区域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可达性总体水平呈现出较大的提高,结构在不断优化,地区间存在的不均衡性态势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以POI为主的多源数据,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及要素关联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尺度下各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总体以陕西三原县为椭圆中心,呈东偏北-西偏南方向分布,较陕甘交界地带,标准差椭圆在山西西南部延伸面积相对较大,基本格局与城市群区域扩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2)要素间空间关联性较差,尤其“食”要素在某些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基本需求,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有待优化。3)要素空间格局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解释力,即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等综合影响,其中以夜间灯光指数、常住人口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高程、坡度等因子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空间格局控制着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以西安市南郊为样区,应用GIS和RS技术方法,通过对城市化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实证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得出:①西安市南郊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圈层空间格局,即离城市建成区越远,城市化水平越低;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离城市核心区越远,生态服...  相似文献   

17.
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不仅可以整体上揭示区域旅游吸引物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能定量识别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北京市5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共1057处)为研究对象,运用聚集分形维数测算方法,从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分布格局和各类型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分形结构特征,距城市中心2.43km范围内,旅游吸引物呈松散离散分布,而2.51km至市域范围,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向心性强呈集聚紧凑分布.观光旅游、主题活动、康体健身旅游吸引物均以城市中心为核心逐步分散布局于主城区内,呈现出紧凑的集聚式分布特征;度假疗养吸引物集聚分布于小汤山地区,沿半径方向吸引物密度递减;民俗体验型旅游吸引物系统以雁栖镇为重心沿半径方向密度小幅度递减,空间分布基本呈均衡状.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形特征的测算研究,刻画出了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分异趋势,为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优秀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经济活力的主要释放点,对其进行空间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最邻近指数计算,判断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呈凝聚型。进一步探究这种不均衡性的区际分异,则发现不仅存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分布态势差异,在同一个区内,还存在不同等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分布态势差异。文章分别从区域经济水平、城市体系结构以及旅游资源分布三个方面给出解释。最后针对不同区域给出相应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山市国际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相对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其国际化水平与所拥有的世界级资源禀赋明显不相称。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了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市场规模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特征,规模分布呈现较稳定的单分形结构;空间形态呈现不规则的帕累托分布模式。根据旅游市场规模和位序变化关系,可将黄山市国际旅游市场分成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四种类型。最后,分析了黄山市国际旅游市场规模演化特征的四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密度估计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以POI设施点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零售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内密外疏、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特征,形成了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电子城、长延堡、丈八沟以及西关街道,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区以及中心城区的特殊区域;街道路网密度和学校数量是影响零售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财政收入和住宅数量为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