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修正系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地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有助于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编制。文中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从引导和限制两个互斥面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逐级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估值修正,同时对各层级的修正系数进行关联分析,以期获得更加贴近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1)和林格尔县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0558~0.1179之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2)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面积经综合修正后,可净增加耕地面积508.19hm~2,修正后增加的耕地系数为9.37%;2)绝大多数分项修正系数与综合修正系数有较高的贴近值,其中引导性、限制性分别与综合修正系数的关联值为0.8911和0.7443。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估是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科学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结合人均用地标准测算法和综合指标法,以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评价,按照整治后适宜性方向,将全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划分为粮农优先区、牧草优先区、城镇优先区和综合保育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盐池县北部地区土沙漠化综合整治规划为例,详细探讨沙化土地整治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首先在综合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平衡分析法,以生态平衡理论为依据,提出编制规划的原则与治理目标,应当指出林草建设,发展牧业商品经济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单产三项内容是土地整治的核心。并将工程治理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步骤上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综合治理。以达到协调人与资源开发,改善环境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其主要是对挖损地、自 然灾害损毁土地以及其它可复垦废弃地进行评价、预测,得出潜力等级,为编制土地复垦规划 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工业与旅游城市加速发展情势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可能途径。研究方法:依据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类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用地标准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嘉峪关土地节约集约程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嘉峪关耕地的内涵挖潜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市人均用地218.18 m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但从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生产总值(GDP)、自然条件等发展需求来看,其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基本在合理幅度以内。研究结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通过开发整理开辟新的耕地,加强占补平衡规划和管理,是该市国土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优势,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各产业的用地效率,是土地政策制定和利用调控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中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为研究区域,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测算,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可实现潜力。并且在可实现潜力数量级别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最终潜力级别的划分。结果表明:1)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可实现潜力的能力较小,可实现潜力不足理论潜力的一半;2)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潜力级别与可实现潜力数量级别有一定差异,前者更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土地退化严重、经济十分落后的区域。强化土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认真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横跨河套平原、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杭锦旗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从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角度分析了该旗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确定规划方针和任务,调整了用地指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全旗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将产生较大的综合效益。结论是:加强干旱区土地管理,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持续利用,为干旱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最有力的土地保障,促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耕地选入基本农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为例,按照基本农田划定规程,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从耕地的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 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分值。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到拜城县综合评价分值在[45.01,94.09]之间,依据综合评价分值将耕地划分为三类,其中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38 360.39 hm~2,占全县耕地的42.52%;适宜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9 979.64 hm~2,占全县耕地的11.06%;不宜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1 878.63 hm~2,占全县耕地的46.42%。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状况较好,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耕地自然、区位条件优越,斑块规整且连片分布。评价结果与现状基本农田图斑进行对比分析,为新一轮基本农田划定实现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土地整理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内蒙古水土资源条件和利用特点、土地整理潜力、粮食生产能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但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内蒙古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酒泉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平性、经济可行性、土地生产力指数、耕地资源保护、生产稳定性指数、协调性6个方面,建立了酒泉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数体系,运用熵值法确立了权重系数及其综合评价模型,对酒泉绿洲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可持续评价,并由GIS系统生成了可持续等级图.结果表明:酒泉绿洲各县(市)土地利用持续性较小,土地利用或处于弱不可持续或处于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酒泉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阐述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之后以黑龙江省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为例,在全面分析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理论,建立评价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至2004年所产生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加强对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为全国新一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的编制及实施评价方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兵团和地方两种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下两种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对认识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有重大意义。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兵团、地方为研究对象,利用1972—2015年Landsat MSS/TM/OLI以及CBERS-02B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分析两种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1)兵团、地方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耕地、建设用地上,兵团耕地变化更为显著,地方建设用地变化更为显著。(2)不同于地方小规模自主经营模式,地块规模有限,破碎度较高;兵团实行大规模统一管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整合频率较高,地块不断集中,景观格局趋于简单。(3)兵团与地方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及景观格局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开垦年龄的新疆盐渍化耕地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2013年绿洲灌区盐渍化土壤数据为基础,结合2000、2005、2010年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基于开垦年龄(地龄)和流域分区的2013年新疆盐渍化耕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3年新疆盐渍化耕地面积为323.45×10~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7.46%;(2)地龄大于13 a、8~13 a、3~8 a和1~3 a盐渍化耕地分别占同龄耕地的30.26%、45.98%、63.48%和69.05%,表明地龄越小,盐渍化耕地比重越大;(3)随着地龄的减小,耕地盐渍化程度逐渐加重,即轻度盐渍化耕地比重不断下降,中度和重度盐渍化比重不断上升;(4)2000年以来新增耕地来源中,开垦草地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比重不断上升,开垦条件渐差;(5)新疆盐渍化耕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全疆有9个流域分区耕地中盐渍化比重大于50%,其中7个流域分区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新疆盐渍化耕地总面积的66.41%;依据地龄将不同流域分区盐渍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归纳为上升型、降低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近40a来精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动态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2-2010年精河绿洲的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通过对LUCC的对比分析发现:(1)近40a年来,研究区的未利用土地、水域、低覆盖度植被区面积始终保持前三位。(2)LUCC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呈增势,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要转入类型;水域和植被覆盖区呈减势,其中水域和低、高覆盖度植被区为主要转出类型。(3)植被退化和水域面积减少主要受到年均温上升、年蒸发量增大等自然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大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城市快速发展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陕土籍发[2000]158号文件《陕西省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为依据,对咸阳市后备耕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开(复)垦适宜性等进行了全面评价。目前全市有后备耕地资源12876.8hm2,其中废弃村庄8666.7hm2,主要分布在淳化、永寿等北部塬区;荒地、沼泽、苇地等面积约2000hm2,主要分布在渭、洛河沿岸。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善盟2000年TM卫星影像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获得了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6623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8%。阿拉善盟主要的沙漠化类型为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1846880hm2)、灌丛(草地)沙漠化(735369.5hm2)、砾质沙漠化(1064944hm2)和耕地沙漠化(19039hm2)。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和荒漠干草原上;灌丛(草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东部;砾质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的西部,尤其以额济纳旗最多;耕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额济纳绿洲。  相似文献   

17.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判定耕地分布变化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1950、1960和1976年MSS影像、1986和1996年Landsat TM影像、2005年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二号星遥感数据和2013年Land 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计算等研究方法,对1950-2013年三江平原东北部耕地分布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0-1986年耕地增加由19.62×10~4hm~2增加至145.85×10~4hm~2,新增耕地主要源于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耕地转化为其他地类的数量为3.07×10~4hm~2;1986年-2013年耕地增加了93.04×10~4hm~2,有71.70×10~4hm~2旱地转换为水田,同时8.25×10~4hm~2水田转换为旱地;63年间,耕地分布密度值显著增加,水田分布密度最大值高于旱地。据此,加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三江平原东北部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土地流转效率的改进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而且具有福利改进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文中以晋西北地区29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当前土地流转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对土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对其影响则不显著.耕地规模、物质投入是土地产出的影响因素.2)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对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对其影响则不显著.耕地规模、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是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评价文化旅游资源,是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潜力、促进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通过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等级集中在Ⅰ、Ⅱ、Ⅲ级、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提出了南阳玉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15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5年间阿克苏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回升的过程;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15年来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主要与政策因素有关,并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年末牲畜存栏总量、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经综合分析,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是导致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