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山西省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6年,2000—2003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建成区用地规模的资料,把运用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不平衡指数法移植到城市用地上,分析了山西省地级市建成区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位序—规模曲线。得出结论:(1)山西省地级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不断增强;(2)山西省地级市用地规模的总量不断增加;(3)对城市用地规模进行分类,发现小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中等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4)首位城市太原市的用地规模已基本稳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用地规模将会扩大,其速度是前者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黄山市国际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相对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其国际化水平与所拥有的世界级资源禀赋明显不相称。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了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市场规模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特征,规模分布呈现较稳定的单分形结构;空间形态呈现不规则的帕累托分布模式。根据旅游市场规模和位序变化关系,可将黄山市国际旅游市场分成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四种类型。最后,分析了黄山市国际旅游市场规模演化特征的四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北地区2001-2011年入境和国内旅游数据的统计、分析,借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结合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度,对其旅游规模差异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迅速扩大,相对差异缓慢增长,具有局部省份高度垄断现象;与入境旅游规模相比,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较小,集聚程度较低,但都呈扩大趋势;入境和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显著,位序几乎没有变化,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且不均衡格局相对稳定。研究认为:旅游规模差异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受交通区位与旅游资源丰度的影响最大,而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受交通区位、旅游资源丰度和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尺度,选取2007-2011年数据构建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软件和ArcGIS9.3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关中地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位总体表现为地域空间差异较大;综合生态位从东到西呈现倒"U"字型分布,南北向为南高北低的趋势;有明显的极化现象,呈现层次分明的3层等级结构;通过分析构建了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城市,次级旅游集散地和服务中心为节点城市,旅游中转中心为网络城市而构成分工不同的单核地旅游网络空间协作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点-轴"理论作为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文中以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省为例,在分析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交通网络结构、旅游市场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具体测算了全省11市的城市外向辐射能力和综合能力,并利用SPSS17.0软件中聚类分析,确定了旅游节点等级、发展轴线及旅游区,建构了山西省"一核心,三主轴,四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实现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SDA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08、2013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以中度协调为主,高协调区集聚在三大城市群及部分省会城市。从2003到2013年,协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北方边境区与东部沿海区有汇合趋势。(2)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高-高类型主要聚集在三大城市群,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及东北边缘地带。(3)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乡收入比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交通和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华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以山西省421处国保级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兹曲线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晋南分布最多,晋中次之,晋北最少。11地级市中,运城、长治、晋城、晋中4市分布较多,朔州、阳泉、大同3市分布较少;2)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为集中,且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态,形成3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核心区;3)地形地貌与海拔、坡度、河流水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延续性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对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型旅游城市桂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6-2020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之间的错位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在时序发展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二者一直处于错位状态,并且疫情又加重了其错位程度。2)在空间分布上,正向错位区主要稳定分布在部分中心城区、阳朔、龙胜等区域,中部及边缘地区为反向错位聚集区,部分区域还出现了正反错位类型的根本性转变,整体呈现出“严重错位程度为主,正反错位类型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3)桂林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主要是由部分区县二者间的不协调发展所致,其中,叠彩区、临桂区和阳朔县属于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关键错位区。4)桂林旅游空间错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要素是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主要障碍因子,不同区域、不同错位类型区的关键障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各因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障碍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模体系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内容,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在总结不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基础上,通过金字塔结构和齐普夫位序规模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城市人口规模指代数据的适用性,分析了1982年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规模体系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城市实体地域与行政地域的区别是城市人口统计问题的根源,户籍市区非农业人口显著低估了中国大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将逐渐退出城市人口规模研究;(2)建议在今后的历史城市规模讨论中,使用第三、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城市人口数量作为城市规模的指代数值,1990年户籍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的城市人口规模;(3)受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政策的影响,1982-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规模体系结构变化明显,集聚度先降后升。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城市位续-规模法则、人口-面积异速生长等分形相关理论,分析河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演化和异速生长规律,考察(1998 ~2011)期间河北省快速城市化战略对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宏观层面,快速城市化战略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合理演化和异速生长关系的进化,发挥了积极、肯定的作用;但在微观层面,未能有效解决区域平衡和人-地关系等问题.城镇化速度的确定应与区域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相适应,高速城镇化在过去十几年促进了处于城镇化低端的河北省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其速度应逐渐放缓以满足体系内部结构均衡调整和人-地关系细节处理的新阶段要求.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运用核密度估算法、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与传统戏剧次之;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双核心集聚带状分布格局,中部、西南地区集聚明显,东南、北部地区分布较少;3)通过从地形、水系、交通等层面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中南部带状低海拔区域,与主要水系分布空间耦合良好,且与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度较高;4)地形地貎、水系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研究对转型期西安市反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率进行测度,借助ArcGIS9.3软件从市、区和街道3级空间尺度分析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从市级层面来看,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呈现出“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分布规律,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级层面来看,其他5个区包围位于城中心的新城区呈“漏斗”形分布状态;从街道层面来看,各街道新城市贫困区等级类型由重到轻呈现为“金字塔”形分布状态;三级层面上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状态.2)影响新城贫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的因素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改革、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规划导向和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分布、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地图法研究了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入境外国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范围大且不均衡,形成了两个"金三角",四个"银三角"和两个集中分布区。2)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3)网络中的节点可分为口岸、枢纽、中转、复合型等四种类型,分别发挥着旅游流出入境口岸、集聚和扩散、中转、多种功能复合等作用。4)入境外国旅游流在少数核心城市间转移和扩散,能大规模吸引和组织入境外国旅游流的目的地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17.
不同区域特殊的自然、区位、历史条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形成了城镇体系成长的区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并决定城镇体系的成长过程与发展规律。引入分形(fractal)理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对城镇体系分形维数的研究,反映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分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总体偏小,人口在城镇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差。城镇空间发育度较低,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分散性较强,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密度衰减较快。局部区域的城镇空间发育成熟度差,空间分形特征不明显甚至没有形成分形结构。相比而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化、网络化特征,首位城市发展已经融入到体系的发展中,城镇以群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规模分布、空间分布"齐性"都相对较差,首位城市的"孤岛式"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地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点-轴理论,并在充分考虑辽宁省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文中通过旅游竞争力评价、旅游节点城市流强度测算以及城市规模分析、交通等级和地理区位分析等方法,在剖析辽宁省旅游发展面临的空间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为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提供了依据。综合分析之后,文中提出辽宁省应以丹东、锦州、大连、沈阳和铁岭为五大旅游增长中心,构建"五心、五团、25极;两主轴、三次轴,八外联轴"的旅游发展空间战略。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辽宁旅游竞争力,并实现省内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文中的研究既丰富了"点-轴"理论的内容,又对其他地区旅游布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三个方面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表明:在沙漠旅游资源条件中,沙丘形态在影响沙漠旅游开发中起关键作用,而沙漠区规模对旅游开发影响不明显;夏季和秋初(即5至8月)的四个月是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气候适宜期;而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与沙漠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沙漠旅游地的吸引力;虽现已开发的沙漠旅游地大多分布在沙漠区的边缘区,但有向沙漠腹地扩展的趋势,另外,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中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由此而导致的空间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省旅游业从起步到现在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相对全国来说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利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对近年来山西省11个地市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明确了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趋势:1)从地市层次上看,游客趋向在空间上有分散化的趋势。2)从全省总体空间格局看,晋北旅游区地位在下降,晋东南旅游区地位在上升;新型的、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比传统旅游景区增长速度较快。从而对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即旅游部门应顺应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市场,并相应地在开发建设时注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