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光温室蔬菜的氮素平衡及施肥调控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寿光日光温室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4个生长季的试验,分析整个生产体系中氮素的平衡及0―180 cm土层硝态氮动态,并对氮素优化管理条件下日光温室番茄的生产力、氮素盈余与损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施氮管理相比,综合利用灌溉水带入氮素和根层土壤无机氮的优化氮素管理技术能够保证番茄产量,同时减少73%的氮肥施用,但节肥主要集中在春茬作物生长后期及秋茬作物生长前期。自休闲至番茄第一次追肥前土壤硝态氮的大量积累与频繁灌溉导致了整个生产体系氮素大量损失,建议通过种植填闲作物或者施用高C/N比作物秸秆等可能的方法来控制土壤氮素转化,减少该时期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为减少作物产后损失,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该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农产品流动特征,建立了一套量化作物产后损失的计算方法,在已有数据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0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包括收获、运输、干燥和储藏)损失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结果显示,中国作物产后损失率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和9.0%,三者平均损失率7.9%,高于发达国家作物产后损失水平。粮食产后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比重最高,损失比例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和17.2%。农户储藏和收获是作物产后减损的重点环节。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改进产后不同环节技术条件,可以有效减少作物产后损失,情景5(粮食产后环节技术条件达到最优)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率均可以降低到4.0%以下。由此可见,中国粮食作物产后减损存在较大潜力,减损重点应落在农户储粮环节以及作物收获环节。作物产后减损需要国家农业科技政策作保障,通过提升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以及提高作物机械收获水平和改进作物收获质量等综合措施,最终实现中国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的降低。研究结果为中国粮食产后减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旱地土壤中残留肥料氮的动向及作物有效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氮素是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必需元素之一。合理施用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提高产量,但是,过多施用氮肥则抑制作物生长并导致大量的肥料氮残留在土壤中,这部分氮素不但会引起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为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因此,研究残留氮的动向及作物有效性可为合理施用化肥氮、高效利用土壤残留氮素和减少残留氮素的损失提供依据。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过程中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变化及作物吸收利用。在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的第一个周期,为了制造高肥料氮残留背景,于冬小麦播种前向微区施入240 kg hm~(-2)的~(15)N标记氮素;在夏玉米拔节期,为了研究氮肥施入对残留肥料氮的影响,设置0和120 kg hm~(-2)两个氮水平,以普通尿素施入微区。在第2至第4个轮作周期内,为了分析残留肥料氮的动向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微区内不施任何肥料。结果发现,冬小麦播种前施用的~(15)N标记氮肥于收获期在0~200 cm土壤剖面中均有残留,但大部分累积在0~40 cm土层中,累积总量达到200.9 kg hm~(-2),占当季施入量的83.7%。在随后的夏玉米生长季残留的肥料氮迅速减少,之后随生长季的后移缓慢减少,然后保持相对稳定。经过4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0~300 cm土壤剖面仍残留大量的~(15)N肥料,后季不追施氮肥和追施氮肥处理的残留量分别为47.1 kg hm~(-2)和54.0 kg hm~(-2)。可见,有一部分肥料氮被固定在土壤有机质中。作物对残留氮的回收量逐年减少,且因后季追施氮肥与否而异,4年中作物对肥料氮的总利用率不追施氮肥和追施氮肥处理的分别为46.9%和50.4%,其中在第1个轮作周期中,小麦和玉米的总利用率分别41.6%和42.0%,后3年利用率分别仅有5.3%和8.4%;4年中残留~(15)N的损失率分别达38.1%和29.7%,其损失主要发生在第1个轮作周期的夏玉米生长季节。说明,在旱地土壤上,氮肥的残留是不可避免的,残留肥料氮的有效性较低,只有少量被作物逐年吸收,一部分以有机形态残留在土壤剖面中,另一部分发生了无效损失。后季追施氮肥可促进作物对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吸收且增加肥料氮在土壤中的保留,减少残留肥料氮的无效损失,但是以自身的大量损失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4.
氨水是高含氮量的化肥之一,由于它的挥发性大,在搬运或贮存过程中易引起氨的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杂草和农作物病虫害夺走了约30%的潜在产量。据苏联的资料,由于杂草使作物产量的损失是:谷类作物—10.8%、豆实类作物—10.6%、亚麻—15%、向日葵—11%、蔬菜作物—10%等。美国,由于杂草而造成的产量损失达80亿美  相似文献   

6.
探讨一个地区估价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的损失,指出美国每年有0.22%的水库库容被损失掉,平均24%是由于在作物土地上土壤侵蚀造成的。每年国家损失的库容幅度从5.97亿美元到8.19亿美元,其中由于作物土地侵蚀造成的损失是1.44亿美元到1.97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硝化抑制剂硝基吡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讨论了硝化抑制剂硝基吡啶的作用机理,综述了硝基吡啶对农作物营养元素吸收、作物品质、作物产量、植物病害和毒害的影响,以及该硝化抑制剂对氮肥的淋溶损失和气态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尝试计算机模拟方法能否成为制定作物保险保费的辅助性工具,该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模型预测冰雹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对现有EPIC(综合气候因素的环境政策)模型增加冰雹天气模块,即冰雹事件发生概率的数学模型,模拟冰雹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除此之外,该研究还模拟了干旱和霜冻等天气因素对美国Iowa,Illinoi和Indiana等3个玉米带州作物产量的影响。首先介绍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讨论建立冰雹模拟模型过程以及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然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检验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EPIC模型可以达到95%甚至更高的产量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冰雹灾害模拟结果也可以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准确性(R2>0.7)。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增加冰雹模块的EPIC模型可以作为一个较为可靠的冰雹引起的作物产量损失的预测方法.该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冰雹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对各种作物产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引起作物减产的有害生物约包含160种细菌、250种病毒、8000种病原真菌、8000种昆虫以及2000种杂草,而以杂草危害最大,昆虫、植物病原菌和线虫次之。尽管已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改进了技术,然而每年33%左右的产量损失(约2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两层土壤计算模式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总结当前农业干旱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建立起水分运动的两层土壤计算模式,对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从作物受旱程度和产量损失关系出发,借助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并综合考虑各作物的权重,建立起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的静态、动态模型。实例表明,这些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不仅适用于未来各种时间尺度下的干旱程度风险评估,而且能够提供出产量损失的信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由于磷酸盐易被土壤所固定的特性,往往需要大量施用磷肥来满足作物需求,这造成了田间磷肥利用效率低且带来环境污染风险.提高作物体内磷素利用效率,减少对外界磷素供应的依赖是磷素养分高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大量研究解析了作物磷素信号调控网络及其调控磷素吸收的分子生理机制,但针对作物自身磷素...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作物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设置农民习惯施氮(FN)、优化减氮(ON)、优化减氮后再减氮20%配施不同氮素调控剂等处理,研究持续氮素调控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产量、氮素利用和表观损失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N比,ON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均未受影响,而氮素利用率、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均提高。ON的小麦和玉米两茬作物总N输入量较FN减少207.7kg/hm~2,N素表观损失减少119.1kg/hm~2,增收672.8元/hm~2,说明在农民习惯施氮肥基础上合理减少施氮量不但没有影响作物产量,反而促进作物氮素利用,减少氮素损失,降低氮肥生产成本,增加纯收益。与ON比,在优化减氮的基础上再减氮20%并配施硝化抑制剂(DCD),小麦和玉米两茬作物增产9.54%,氮素吸收量提高3.83%,氮素利用率提升5%以上,N素表观损失减少114.5kg/hm~2,增收3 292元/hm~2。综合考虑,各氮素调控措施中以ON80%+DCD效果较好,既能持续获得作物稳定高产,减少氮肥用量,又能减少氮素向环境中的损失,同时获得更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热带地区具有高温多雨、雨量分布不均匀且多暴雨的特点,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淋溶流失强烈,因此热带地区的红壤和砖红壤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都很低。热带经济林木和果园间种绿肥覆盖作物可以保持水土,增进地力,促使主作物速生高产[1,2],而建立牧草基地以发展畜牧业和种植绿肥是增加优质有机肥料来源的有效途径。这样才有可能增施大量有机肥料,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林作物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氮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决定于作物对氮肥的吸收率(即氮肥的利用率)和作物体内累积的氮素转化成经济产量的效率。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一般显著低于旱作,未被吸收利用的部分从土壤中的损失一般也较旱地多。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氮素大量投入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探讨1998—2018年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以期为区域氮素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 NUFER),结合统计年鉴数据、调研数据和文献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农牧系统氮素账户平衡、各系统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循环利用和损失情况,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牧系统中经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1998—2018年,江苏省作物子系统在系统氮素总输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产品携出氮素的较大增长,作物主副产品氮素携出量由8.31×10~5 t增至1.20×10~6 t,氮素损失总量也在不断降低。对于畜禽子系统,氮素输入主要包括外源饲料和本地饲料输入,其中外源饲料是子系统的主要氮素来源;且本地饲料氮素供给比例在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9.32%增长至2018年的44.77%。1998—2018年,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由21.39%增至35.00%,呈上升趋势,本地饲料、秸秆还田和粪尿还田氮素量逐年上升,氮素资源循环利用总量由2.54×10~5 t增至3.00×10~5 t。从氮素排放损失来看, 20多年来环境排放部分呈下降趋势,其主要损失途径包括土壤氮素盈余、气体排放损失、水体排放损失和粪污残余损失。结构方程模型核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牧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资源减量推动了产品产量和系统效率的提高。总的来说,受区域发展水平和政策引导,1998—2018年江苏省农牧体系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相对高效,环境排放逐渐减少;但农牧子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牧结合体系规模相对较小等问题仍值得关注。因此,今后江苏省农牧业的发展应注重作物子系统和畜牧子系统的耦合,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以促进本地农牧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滨海盐土上作物施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根  吴梅菊  陆凤鸣 《土壤》1998,30(4):222-223
1982年-1994年的12年中,大丰市土壤速效钾下降了35.6mg/kg^「1」,大丰市地处沿海,粮棉作物集中,遭受台风,寒流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频繁,通常情况下,棉花产量损失约20%-30%,麦子损失10-20%。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不仅可明显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还能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污水灌溉农业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河北省为例 ,采用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和工程费用法对污水灌溉所造成的农田土壤、地下水和作物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经济损失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0年河北省污水灌溉造成的环境污染总经济损失为 7.37亿元 ,占农业生产总值的 0 .87% ,其中以人群健康损失所占比重最大 ,占污染总经济损失的 95 .3% ,地下水和作物污染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故污水灌溉的潜在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污灌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南极"臭氧洞"及平流臭氧层耗竭现象以来,有关UV-B影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过去40年里,针对UV-B增加对作物的潜在影响,研究者们展开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发现,自然和增强的UV-B降低作物产量的幅度一般不会超过20%,这种有限的产量损失反映了作物自身特有的防御UV-B损伤的机制。本文从植(作)物对UV-B辐射增强表现的4个层次,即植物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变化的光形态建成和胁迫响应,对作物防御UV-B辐射伤害的可能机制予以综述,并提出了今后需要注重研究的几个方向,旨为抗UV-B育种和农艺措施制定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信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种植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月10日-2月中旬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调查,采用分作物按不同受灾等级面积评估灾情,估算不同作物、不同省份的作物产量损失。结果表明,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此次灾害中种植业遭受到了严重损失,农作物受灾14317.7千hm^2,其中成灾面积达到7375.3千hm^2,绝收面积1971.1千hm^2;全国受灾的20个省(区、市)中湖南省损失最为严重;受灾农作物中以油菜、冬种蔬菜、温室大棚、柑桔、茶叶损失最重。  相似文献   

20.
苏州高产稻区氮肥的经济施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地区是我国有名的农业集约地区之一,一年二熟或三熟,每熟作物施用氮肥的次数多,数量大,估计每季水稻的氮肥施用量按纯氮计一般超过每亩20斤.所施入的氮肥,据15N标记的氮肥去向研究结果,损失达30-70%.常年如此大量的施用氮肥加上如此严重的损失,不能不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增收,对该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也可能是个潜在威胁,值得重视并设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