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取代度马铃薯淀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马铃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处理后,随着马铃薯淀粉取代度的增加:红外光谱图在1 724 am-1和1 565 cm-1处产生了吸收峰,并与608 cm-1的吸收峰逐渐加强;X射线衍射图中淀粉微晶结构略有增加,亚微晶结构相对减少,总结晶度下降,但淀粉的结晶类型未改变;偏光显微镜观察显示部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开始消失或者变的模糊,脐点处随之发生爆裂,裂缝甚至沿脐点向外扩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淀粉颗粒表面被腐蚀程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鹰嘴豆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压热-酶法制备鹰嘴豆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鹰嘴豆抗性淀粉的结构特性。【结果】鹰嘴豆抗性淀粉制备工艺条件如下:淀粉浆质量浓度为21%、压热时间41℃、酶解时间6.2 h、普鲁兰酶添加量3.9 U/g,此条件下平均得率为23.07%;鹰嘴豆原淀粉颗粒呈椭球形,而抗性淀粉呈方形或多角形;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鹰嘴豆抗性淀粉的晶型为C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抗性淀粉分子中未出现新的基团。【结论】优化的鹰嘴豆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合理、可行,为鹰嘴豆抗性淀粉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天然高岭土和废弃泡沫塑料为原料,制备高岭土和塑料-淀粉的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用来作缓/控释肥料的胶结剂和包膜剂。【方法】采用有机物质插层复合、微乳化和高剪切方法制备了高岭土和塑料-淀粉的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激光粒度分析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1)有机物质插入了高岭土的层间,天然高岭土被剥离成纳米尺寸的片状结构,有机物质和高岭土层间的水合羟基形成氢键连接;(2)塑料-淀粉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表面存在10~20 nm左右大小不一的皱褶或孔径。【结论】此2种复合材料可用来作缓/控释肥料的胶结剂和包膜剂。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使用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 activated water,PAW)对小麦淀粉进行湿热改性,随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便携式拉曼光谱仪(Raman)、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不同温度下的改性淀粉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100℃的样品颗粒表面几乎没有变化,120℃处理后的颗粒表面呈圆盘状凹陷。XRD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改性淀粉相对结晶度降低;并且在120℃下改性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由A型转变为A+V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基团峰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改性淀粉的短程有序性降低。DSC结果显示,改性淀粉的糊化温度均升高,糊化焓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樟科的珍贵木材的樟木和楠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2种结构相近木材的有效识别方法。【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二者的解剖结构、红外光谱特征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2种木材样本的显微结构特征较为相似,差异主要体现在樟木半散孔至散孔材,楠木为散孔材;樟木与楠木管孔平均弦径为(114.529 3±31.564 5)μm、(106.378 8±19.687 2)μm,樟木作为半散孔材平均弦径变化范围比楠木广。通过对6个木材样本的红外光谱比较,产地对樟木和楠木2种木材的红外光谱区域的指纹图谱有一定影响;2种木材的一维红外图谱峰形和出峰位置差异较小,仅在表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C-O伸缩振动区域有所区别,樟木在波数1 055 cm-1和1 039 cm-1处形成了峰强度不等的双峰,楠木该位置只形成了波数1 054 cm-1的一个不对称单峰;以1 510 cm-1峰作为内标峰,与1 595 cm-1(樟木)、1 599 cm-1(楠木)的比值分别为1.161 2和0.996 9,说明樟木的木素中愈疮木基比例较高;樟和楠木的木材在波数800~1 800 cm-1范围内的二阶导数谱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吸收峰的数量和形状上,樟木的吸收峰可以分为17组峰簇,而楠木为17个独立吸收峰,全图谱的匹配度只有37.5。【结论】分析产地因素,波数900~3 400 cm-1区域为木材图谱特征稳定的区域,可用于2种木材的图谱区分;在1 055 cm-1和1 039 cm-1范围内吸收峰的形状、1 595 cm-1(樟木)和1 599 cm-1(楠木)和1 510 cm-1峰的相对强度比,可以作为2种木材一维图谱的种间识别特征;2种木材的二阶导数图谱差别较大,可用于2种木材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貉和狼毛发的红外光谱特征。【方法】使用红外光谱对貉的绒毛和针毛、针毛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析,并对貉和狼针毛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结果】结果表明,貉的绒毛和针毛都反映出该物种毛发的特征性成分,均可作为貉毛发识别的研究对象;貉的毛发中部图谱更能反映出毛发的物种特征,可作为有效的红外光谱检测部位;貉和狼针毛的红外图谱及其二阶导数谱能反映出二者的亲缘关系,也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如655685cm-1和640685cm-1和640624cm-1范围内两种动物的峰形和出峰位置均有较大差异;貉的二阶导数谱在795cm-1位置有一个典型特征性吸收峰,在706624cm-1范围内两种动物的峰形和出峰位置均有较大差异;貉的二阶导数谱在795cm-1位置有一个典型特征性吸收峰,在706769cm-1波数范围内有7个较尖锐的单峰峰强依次减小,而狼的8个单峰的峰强变化较大。【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动物毛发的检测分析,二阶导数谱可更好地反映种间差异,在毛发的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聚磷酸铵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鉴别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产品结构的有效方法,测定了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为Ⅰ-型和Ⅱ-型的聚磷酸铵的红外光谱,结果发现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晶体在红外光谱中存在明显的区别:Ⅰ-型聚磷酸铵在760、680、600cm^-1附近出现吸收峰,而Ⅱ-型聚磷酸铵在这三处不出现吸收峰。从而确定了使用红外光谱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晶体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烘箱、微波、紫外和甘油处理对原淀粉进行改性,通过聚氨酯交联剂将改性淀粉与木粉经模压制备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对力学性能和吸水厚度膨胀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改性淀粉的结晶结构和颗粒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微波处理和紫外处理的淀粉-木质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静曲强度和耐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普通玉米淀粉和海藻酸钠-普通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红外光谱分析仪等,探讨了3种不同循环湿热处理方式对普通玉米淀粉(Normal Corn Starch,NCS)和海藻酸钠-普通玉米淀粉(Sodium Alginate-Normal Corn Starch,AG-NCS)流变性质、老化性质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循环湿热处理均有利于AG-NCS黏弹性凝胶的形成,表现为tanδ减小.经过3种循环湿热处理,AG-NCS的增稠性减弱,表现为稠度系数k减小.老化性质表明,3种循环湿热处理能够抑制AG-NCS的短期回生,而只有经过25 ℃和4 ℃放置后再次进行湿热处理能够抑制AG-NCS的长期回生.经过3种循环湿热处理,AG-NCS中的结晶结构增加,表现在1047/1022 cm-1的比值增大;AG-NCS分子内、分子间水合羟基数增多,表现为AG-NCS的O-H伸缩振动峰、O-H弯曲振动峰波数降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技术的螺旋藻产品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天然螺旋藻、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主要成分,为螺旋藻相关产品品质检测和真伪鉴别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方法】采集2种天然螺旋藻、4种螺旋藻粉和4种螺旋藻片的红外光谱(FTIR),解析样品的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确定出主要吸收官能团,主体成分以及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通过扫描电镜图像(SEM)、样品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的测定结果对红外光谱中的差异进行说明。【结果】天然螺旋藻的红外光谱在1 154/1 156 cm-1、1 079 cm-1和1 039/1 035 cm-1出现3个糖类特征吸收峰;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在1 161、1 138、1 083、1 054和1 026 cm-1出现5个强自动峰。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糖类特征吸收峰形状和位置与天然螺旋藻不同,并且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自动峰减少。天然螺旋藻蛋白质的α-螺旋含量为24.6%,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中α-螺旋含量在15.0%左右。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天然螺旋藻的酰胺带吸收峰光滑、少分叉,可完全分离的两个尖峰,而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酰胺带吸收峰宽,分离度不好,并且出现多个分叉峰。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螺旋藻产品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且氨基酸组成与纯螺旋藻的氨基酸组成存在很大差异。【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天然螺旋藻、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糖类和蛋白成分的差异进行鉴别,并为螺旋藻产品的品质评价和真伪鉴别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烘烤过程中非晶颗粒态烟草淀粉微生物降解和淀粉颗粒结构的变化,为优化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以及光学显微分析方法,以烟草淀粉为参照,对烘烤过程中非晶颗粒态烟草淀粉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在烘烤过程高温高湿条件及微生物作用下,从淀粉颗粒的爆裂孔开始,沿着淀粉颗粒爆裂孔逐步深入,直至最后将淀粉颗粒完全降解,而原淀粉颗粒具有致密的结晶结构,淀粉颗粒表面没有明显的孔洞。结论:因此在相同的烘烤条件下,生物降解性导致淀粉含量要远远高于非晶颗粒态淀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茶区土壤结构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养分管理途径,为全省实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表征江苏代表性茶园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特征结构,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切片进行化学成像,从而获得特定组分的空间分布,进而从原位上表征样品中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分布特征,探索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结果】江苏省茶园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以脂肪碳(2881 cm-1)、芳香碳(1620 cm-1)和多糖碳(1100 cm-1)等形态存在,同时还有矿质元素氧化物Fe-O、Al-O、Si-O等存在。茶园土壤微团聚体中各元素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甲基和亚甲基C-H等脂肪碳较集中地吸附在土壤微团聚体边缘(也有少量的矿物存在),而铁铝矿物的Al-O、Fe-O等官能团聚集在微团聚体内部核心位置,同时表面也吸附少量有机质; 87.5%茶园土壤中黏土矿物(3620 cm-1)与脂肪碳相关性最高,施肥措施和植茶年限影响矿物—有机官能团相关性排序; 75.0%茶园土壤铁氧化物与多糖碳相关性最高,各茶园土壤中铁铝矿物与有机官能团的亲和性排序规律受海拔、pH和植茶年限等影响而存在差异。【结论】江苏不同茶区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壤团聚体通过矿物—有机复合体将有机质留存于土壤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产中宜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及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茶园养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小麦面团由面筋蛋白形成的细丝包裹淀粉构成。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影响着食品的加工品质。探究淀粉理化特性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为阐明淀粉在面团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小麦品种或品系为试验材料,这12个试验材料具有3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s)组合,新麦26、济麦44、西农615和藁城8901的亚基组合为1、7+8、5+10;西农221、西农979、西农633和西农059的亚基组合为1、7+8、2+12;15(85)2A、14(417)0-0-10、小偃22和周麦18的亚基组合为1、7+9、2+12。从试验材料的面粉中提取淀粉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淀粉粒形态,测定并分析淀粉理化性质(淀粉粒分布、直链淀粉含量、相对结晶度、短程有序度和热特性)和面团混揉特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结果】12个材料淀粉颗粒中,大淀粉粒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小淀粉粒呈不规则椭圆形或多面体。新麦26、济麦44、藁城8901、西农221、西农979和西农059淀粉粒排列紧密,西农615、西农633、15(85)2A、14(417)0-0-10、小偃22和周麦18的淀粉粒排列较为分散,西农979、15(85)2A、小偃22和周麦18中含有较大直径的A型淀粉粒。A型淀粉粒含量越高,B型淀粉粒含量就会越低,B型淀粉粒与A型淀粉粒含量的比值就会越小。当材料间的直链淀粉含量接近时,那么它们的面团稳定时间也较为接近。12个材料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相似,均属于A型晶体结构。淀粉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新麦26拥有最高的1 045/1 022 cm-1值和最低的1 022/995 cm-1值;周麦18的1 022/995 cm-1值最高,反而1 045/1 022 cm-1值较低。这表明试验材料较高的1 045/1 022 cm-1值通常对应较低的1 022/995 cm-1值。12个试验材料的淀粉特性不同,其面团稳定时间也有显著差异。新麦26、济麦44、西农221、西农979和西农633具有较长的面团稳定时间,其中,新麦26的面团稳定时间远远长于其他材料。【结论】在12个试验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r=0.88,P<0.01)和淀粉短程有序度(r=0.83,P<0.01)与面团的稳定时间呈显著正相关,A型淀粉粒含量(r=0.61,P<0.05)、淀粉相对结晶度(r=0.84,P<0.01)和淀粉糊化焓(r=0.71,P<0.01)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梁迪  杨曦  郭玉蓉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4):2799-2813
【目的】以5%(w/v)的壳聚糖(chitosan)溶液和苹果多酚(apple polyphenols,AP)为原料制备一种复合膜液,研究不同多酚添加量对复合膜液抗氧化活性、流变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以期制备性能良好的可食液体涂膜,为食品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方法】以浓度为5%的壳聚糖溶液为基质,通过添加苹果多酚,分别制备多酚含量为0.5%、1.0%、1.5%的复合膜液。同时以不添加多酚的膜液作对照。采用磁力搅拌将多酚均匀分散于膜液体系后,对膜液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质氧化抑制能力、总还原力及O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采用AR-G2流变仪研究不同苹果多酚添加量对复合膜液剪切流变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FTIR)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对复合膜液体系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此外,采用Q600SDT热分析系统在50℃-400℃范围内对复合膜液样品进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苹果多酚可显著提高复合膜液的抗氧化活性(P<0.01),且随苹果多酚添加量增加,复合膜液抗氧化活性也随之增加。当苹果多酚添加量为0.5%时,复合膜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脂质氧化抑制率和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1.33%、56.32%、35.44%;当苹果多酚添加量增至1.5%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脂质氧化抑制率和O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至94.3%、95.9%、98.4%。与同等浓度的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相比,复合膜液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P<0.01)。此外,随着苹果多酚浓度的增加,复合膜液的总还原力也显著提高。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膜液为非牛顿剪切变稀型,随剪切速率增加,复合膜液表观黏度逐渐降低,最终趋于平稳(5 Pa·s)。此外,随苹果多酚添加量增加,复合膜液的非牛顿假塑性流体特征逐渐明显。当苹果多酚添加量为1.5%时,复合膜液动态流变特性由黏性模量主导转变为弹性模量主导。红外光谱和X-RAD分析结果表明,苹果多酚中-OH和壳聚糖分子中的-OH以及-NH2形成明显的分子间弱作用力,使复合膜液在3 400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出现红移,1 545 cm-1、1 245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有轻微减弱,且这种分子间弱作用力降低了壳聚糖的结晶度。热分析结果表明,苹果多酚添加量增加显著提高了复合膜液的热稳定性。对照组的3个阶段质量损失温度为50.8℃、110.7℃、269.9℃,当添加量1.5%苹果多酚时,复合膜液的质量损失温度增至56.6℃、128.7℃、272.9℃。【结论】苹果多酚-壳聚糖复合膜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膜液的黏度和热稳定性也较好,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可食性液体涂膜应用于食品保鲜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新型氧化羟丙基醋酸酯淀粉的制备及膜成型最佳工艺条件,测定膜的性能,为研发淀粉胶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木薯淀粉改性的氧化羟丙基淀粉和醋酸酐为原料,通过改变氧化羟丙基淀粉与醋酸酐的比例(10∶1.5、10∶2.0和10∶4.0),制备新型氧化羟丙基醋酸酯淀粉。以氧化羟丙基醋酸酯淀粉为原料,甘油和山梨醇混合物为增塑剂,结冷胶为增强剂,用流延法制备成薄膜。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法、X-射线、扫描电镜法、黏度测定仪和热重等对酯化淀粉进行物相鉴定,同时测定膜的抗拉强度、吸水性、疏水性和外观形态等性能。【结果】制备3种新型氧化羟丙基醋酸酯淀粉,取代度分别为0.100、0.142和0.152,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氧化羟丙基淀粉与醋酸酐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度低,淀粉的空间结构更疏松。黏度分析结果显示氧化羟丙基淀粉的黏度最高,3种酯化后的淀粉黏度均较氧化羟丙基淀粉黏度低,取代度越高的淀黏度反而越小。电镜扫描分析结果显示,酯化反应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并未对淀粉颗粒的内部结构造成破坏,且随着酯化量的减少,淀粉的空间结构越疏松。热重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羟丙基淀粉和酯化淀粉的质量变化有所不同。综上所述,氧化羟丙基淀粉的羟基被羰基取代,形成新型羟丙基淀粉醋酸酯淀粉并对其进行铺膜,测定并比较膜的性能从而筛选出性能最好的酯化淀粉膜,即氧化羟丙基淀粉与醋酸酐比例为10∶4.0时,淀粉膜的性能最佳,此时断裂伸长率为20.3%,吸水率为17.5%,最大接触角为88.6°。【结论】氧化羟丙基淀粉与醋酸酐比例为10∶4.0时,所得氧化羟丙基醋酸酯淀粉膜性能最佳(机械强度、吸水性和疏水性等均有所改善),有望用于淀粉胶囊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对植物生长毒害的机理,以及PAHs中不同物质毒害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平邑甜茶幼苗根毛经多环芳烃菲和芘处理后Ca2+、 K+、H+流速变化。【结果】经过菲处理后,Ca2+、K+、H+流动性发生明显逆转,平均流速由对照的(-63.53±9.30) pmol•cm-2•s-1、(-60.56±14.56) pmol•cm-2•s-1、(+44.38±5.19 ) pmol•cm-2•s-1分别改变为(+127.18±39.95) pmol•cm-2•s-1 、(+109.97±25.68) pmol•cm-2•s-1、(-10.35±1.57 ) pmol•cm-2•s-1。经芘处理后,Ca2+、K+、H+流动性同样发生逆转,平均流速分别改变为(+220.29±60.42) pmol•cm-2•s-1、(+140.21±27.87) pmol•cm-2•s-1)、(-14.42±3.16) pmol•cm-2•s-1。【结论】PAHs破坏了细胞膜通透性,降低了离子通道活性,活化了根细胞质膜 Ca2+-ATPase 及 Ca2+/ H+反向转运体,扰乱了平邑甜茶根系对Ca2+、K+离子的吸收过程,造成相应元素缺失,并且芘造成的毒害效应显著高于菲,成为PAHs毒害植物体的机理之一。说明多环芳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追溯到离子吸收及离子通道的改变上,为进一步研究PAHs对植物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玉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为玉米淀粉含量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玉米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较不同玉米中淀粉溶液参比波长、吸光度和吸光谱,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淀粉颗粒结构,研究影响玉米淀粉含量测定的因素。【结果】高直链玉米、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中直链淀粉淀粉含量分别为64.8%、25%和1.9%,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32.3%、75.6%和97.1%。乙酸和盐酸处理后,3种玉米淀粉溶液pH值均降低,其中乙酸对高直链玉米淀粉溶液pH值影响最大。【结论】盐酸处理后3种淀粉溶液吸光度值以及吸收峰值均高于乙酸处理的吸光度值,并且直链淀粉吸光度及吸光谱高于支链淀粉。普通玉米淀粉颗粒膨大,表面凹凸不平,呈不规则形状,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结构改变虽有变化,但没有普通玉米剧烈。直链淀粉水溶液没有支链淀粉水溶液稳定。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糜子农艺性状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播期对糜子籽粒性状、农艺性状和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后续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以陕糜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20日(B1)、5月10日(B2)、5月30日(B3)、6月20日(B4)4个播期,全生育期保持土壤充足供水。系统研究糜子成熟期农艺性状指标、籽粒性状及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播期下糜子株高、穗长、穗柄长、穗分枝数、千粒重、籽粒长/宽/圆度等农艺性状指标,研究淀粉晶体结构,粒径分布、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总结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与形态指标、粒径分布及粒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的株高、穗长、穗柄长极显著增加,主茎分蘖、分枝显著减少,穗二级分枝数和籽粒粒宽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分布,且与其他播期相比,B1播期下粒径>28 μm颗粒的比例最高(25.5%),5—28 μm颗粒的比例最低(67.5%)。播期不影响糜子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了X-射线衍射图谱的衍射峰强度。B1播期的直链淀粉含量(1.3%)极显著高于其余播期处理(0.18%—0.53%)。不同播期的籽粒淀粉的热焓特性相关指标中,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值温度(Tc)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热焓值(ΔH)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下的糜子淀粉糊化特性各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B3的峰值黏度(Pv)、谷值黏度(Tv)、最终黏度(Fv)和破损值(BD)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回生值(SB)及糊化温度(PT)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B1淀粉的热糊稳定性最强,B3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强,但热糊稳定性最差,B2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差,B4的冷糊、热糊稳定性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 适宜的播期可以提供充分满足糜子生长需要的光、温条件。早播使糜子籽粒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更加饱满,且籽粒淀粉的平均粒径增加,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更加适合加工热食,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播期不影响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淀粉的X-射线的衍射峰强度,也会影响糊化特性等指标。  相似文献   

19.
Cd对小白菜萌发生理影响的FTIR-ATR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分析方法,用在一定浓度(0.0、0.1、0.5、1.0、5.0mg·kg-1)Cd胁迫下萌发3d的小白菜做试验材料,揭示了小白菜幼芽和幼根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对Cd胁迫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Cd处理导致幼根和幼芽1632cm-1和1030cm-1吸收峰强度显著增强,且1632cm-1峰的波数降低,说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增高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保持稳定,是小白菜种子萌发过程中抵御Cd毒害的重要原因。幼根FTIR谱未出现1710cm-1峰,说明分泌有机酸螯合Cd并非种子萌发初期幼根抗Cd毒机制。幼根中碳水化合物吸收峰强度,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增大,而幼芽中则先减小后增大,说明幼芽(主要为子叶)中的糖类转运至根部,以提高对Cd的耐受性。FTIR谱主要吸收峰强度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白菜幼根FTIR谱中主要吸收峰的强度与根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 dehyde,MDA)含量等指标之间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说明FTIR-ATR法可用于植物对Cd胁迫的适应过程的生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