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结果表明森林鼠兔害在绥阳县主要危害10年生以下树木。在鼠(兔)害发生严重地区,被害株率达到55%以上,平均被害枯死株率在12%左右,林区鼠口密度35只/hm2、兔口密度60~90只/hm2。用血腥驱避法、无毒仿生剂(溴敌隆杀鼠剂)、捕鼠(兔)夹、鼠(兔)笼、钢丝绳套和索套等物理器械捕杀鼠(兔),能有效防治森林鼠(兔)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兔害对退耕还林的危害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调查了吴旗县兔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吴旗县兔害主要为野兔(Lepus sinensis Gray)和达乌尔鼠兔(Ochotoma daurca Pallas),为害的症状有3种,危害的树种多达18种,最喜食的树种有山杏、白榆、侧柏、油松。河北杨不受害,同时分析了兔害对退耕还林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遵照省林业厅领导批示精神,宝鸡市林业局会同省林业厅调查组于3月20~24日对陇县、千阳县、陈仓区新造人工林鼠、兔危害情况进行抽查。此后,安排各县(区)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各县(区)调查汇总情况来看,鼠、兔危害新造幼林、未成林造林地相当普遍,尤以野兔危害最为严重,其分布面积广,种群密度大,目前已对新造幼林造成很大危害,受害严重地段,植株大片枯死,直接威胁退耕还林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开展联防,全面治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林业害鼠(兔)是我国4大类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对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造成严重危害,探讨其分布范围、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对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我国林业害鼠(兔)的主要种类、发生现状、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并简要回顾了不同防治措施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取得的防治效果及近年来涌现出的新技术、新药剂,指...  相似文献   

5.
管涔山林区长期以来草兔(鼠)危害严重。本文分析了草兔(鼠)危害的原因主要是天敌减少、生物控制力度下降;提出了今后预防和控制对策,一是应用化学防治手段,二是保护草兔(鼠)天敌鹰类以及小型食肉动物,探索天敌人工饲养和释放技术,开展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6.
林地鼠害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生概况 分布于青海省林地的害鼠主要有高原鼢鼠、高原鼠兔、达吾尔鼠兔、根田鼠等。在鼠害发生中,高原鼢鼠危害占发生面积的80%。主要危害树种有沙棘、山杏、榆树、柠条等。自2006年以来,青海林地鼠害发生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其中2007年发生203万亩,2008年发生230万亩。  相似文献   

7.
多年调查研究发现,达乌尔鼠兔在定西地区每年可繁殖2~3胎,每胎产仔数3~5只,平均4.12只。日活动呈明显的双峰型,全年活动主要集中在5~10月,9月和10月是最高峰。烟雾炮熏杀,弓型夹、平板夹捕杀、防啃剂喷涂树干等防效较好,生物控制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截至2019年10月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470493.33hm~2,其中鼠(兔)害发生面积24526.67hm~2,同比下降3.74%,危害程度为中、轻度。经过几年的有效防治,鼠(兔)害发生趋于稳定。预测2019年秋冬季、2020年春季森林鼠(兔)发生面积在4000hm2左右,与2019年实际发生面积基本持平,针对鼠(兔)发生情况,河北省林业部门应进一步搞好鼠(兔)害调查,加强技术培训,遵循无公害生物防治原则,有效地保护好林地生态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9.
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大敌,是森林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搞清森林害鼠的种类、种群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活习性等是开展有效防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4年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辖区内森林鼠害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及习性状况;划分出了3个主要危害区;确定了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鼠兔为中部地区森林害鼠优势种;掌握了群落结构以及主要害鼠生态习性。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指导生产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森林鼠兔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木兰林区森林鼠兔害由零星发生转化为普遍发生,由危害新造林地幼树发展到危害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幼林地及绿化大苗,影响造林绿化成效,降低绿化大苗经济效益。为防控鼠兔危害,主要采取了苹果切块拌磷化锌、小麦拌溴敌隆、苗干涂抹驱避剂、保护器投药饵等方法,有效地保护了造林成果,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技术先进、生产可行、经济上合算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兰州市3县5区的荒山造林地及退耕还林地的林业鼠(兔)害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系统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鼠(兔)害现状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森林鼠类区系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甘肃省陇南山地、定西地区、小陇山林区、子午岭林区和祁连山林区等5个区初步调查,表明甘肃省有森林害鼠51种,隶属于3目10科。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占总种数的84.4%,东洋界占9.8%,广布种占5.8%。种群数量上中华鼢鼠为优势种,甘肃鼢鼠、达乌尔鼠兔为次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昌吉州荒漠林鼠(兔)害灾害损失评估指标重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昌吉州荒漠林鼠(兔)害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据昌吉州荒漠林鼠(兔)类群落结构、鼠(兔)类危害调查资料和专家咨询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昌吉州荒漠林鼠(兔)害灾害损失评估指标重要性进行了评估。研究认为在直接经济损失、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和社会环境损失3大类一级指标中,生态服务功能损失指标最重要,权重为0.6401;在生态服务功能损失7类二级指标中,森林防护损失指标最重要,权重为0.2470,其他依次为生物多样性损失指标(0.1678)、积累营养物质损失指标(0.1634)、保育土壤损失指标(0.1541)、涵养水源损失指标(0.1424)、固碳释氧损失指标(0.0900)、净化大气损失指标(0.0354)。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天保工程的逐步推进,鼠、兔危害亦日趋加重,已严重影响到当前植被恢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究其原因,分析其特点,对鼠兔害综合治理的对策和防治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初浅意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啮齿动物的发生现状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各省区地下害鼠主要监测对象是甘肃鼢鼠、中华鼢鼠和高原鼢鼠;监测的主要地面害鼠是小家鼠、达乌尔黄鼠和灰仓鼠等13种;草兔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害鼠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且有爆发成灾的趋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原先发生在农田的害鼠变成了林地害鼠,造成了在局部地区林地鼠害发生面积的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新植林采用堵洞与夹日法进行了鼠(兔)种类和密度调查,结果表明鼠(兔)种类有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和白尾松田鼠Pitymys leucurusBlyth,在新植林地洞口密度为905.07洞/hm2,有效洞口率是31.66%,有效洞口系数为0.18,鼠(兔)密度为50.64只/hm2。饲养和实地监测发现,两种鼠(兔)对新植林地的金丝垂柳、白榆、藏青杨、北京杨4种树的危害株率均在25%以上。选用P-1拒避剂、0.2%莪术醇抗生育剂和克鼠星1号杀鼠剂单独、交叉施药进行防治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克鼠星杀鼠剂的效果是暂时的,单独施用拒避剂和莪术醇抗生育剂的效果是缓慢的,同时混合施用3种药剂18个月后捕鼠(免)率、有效洞数、植株受害率分别下降了90%,81.23%,85%,效果较持久。  相似文献   

17.
对啮齿类动物鼠兔害的防治.危害调查、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生活习性观察,探索有效控制措施.本文着重从森林环境资源的核算评估鼠兔害对新造林地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张冬生 《中国林业》2009,(13):50-50
一、林木鼠(兔)种类及危害特点 危害林木的鼠(兔)种类主要有啮齿目的鼢鼠、沙鼠、松鼠、姬鼠、仓鼠类和兔形目的鼠兔等。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危害种类,有危害树木地下部分的,有危害树木地上部分的,还有危害树木种子和果实的。在危害的时间段上,鼠兔类以冬春季食物匮乏时为主,鼢鼠以夏秋生长季节危害为盛。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塞罕坝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害鼠的危害,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法和回归方程分析法分析该地区主要害鼠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御道口牧场以及塞罕坝机械林场草原鼢鼠和达乌尔黄鼠空间分布类型、分布的成分以及形成的原因,并确立相关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优势种为达乌尔黄鼠,御道口牧场的优势种为草原鼢鼠,且两种害鼠均为聚集分布,其分布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且个体间互相吸引,影响草原鼢鼠以及达乌尔黄鼠聚集分布是由于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和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种群密度的抽样方法采用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技术,确定了林间不同害鼠密度时最适抽样数。害鼠空间分布类型及抽样技术的确定为塞罕坝地区鼠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高山鼠兔在长白山风灾区的分布密度8.3只/公顷。植食性、有储食习性,可采用驱避法和往储草堆上喷洒毒水的办法控制其种群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