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风沙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模式进行了试验构建与筛选,结果表明:樟子松、红皮云杉单行及双行林带配置经济树种模式中,带外株间配置较带内株间及带内行间配置成活率高,且随着林带树龄的增大,配置经济树种的成活率明显降低,林带中生态树种树龄以不超过15 a为宜;而针对不同类型区在防护林生育早期可分别间作经济作物或中草材来提高其经济效益,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从而增强了生态型防护林的经济功能;杨树林带与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林带的短期经济效益,又促进了林木生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2.
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珚H)=12.6 m、中层乔木珚H=6.3 m、灌木层珚H=3.2 m、草本层珚H=0.6 m),水平30 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 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 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 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9.0 h,而林内30 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对沿海防护林林内外的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布点测量。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对于风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风速最小值处于林带中央位置;风速减弱的整体趋势呈抛物线状,在林带作用下先减弱,离林带越远,这种减弱风力的作用越弱;经过防护林的作用,风力减小且风速变化幅度也减小;防护林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护林林内气温相对降低,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对沿海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林技术,树种仍以适应性广泛的小黑杨为主,强调采用二次浇水植苗方法造林,以确保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防护林体系内主要树种蒸腾耗水量的观测,研究分析了不同树种之间蒸腾耗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嫩江平原当前防护林体系中,针叶树中樟子松纯林的蒸腾速率最小,农防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中要重点采用该树种,逐步提高樟子松作为防护林建设和更新主栽树种比重;阔叶树中小黑杨蒸腾速率最小,生长季耗水量小于年降水量,可作为农防林首选阔叶树种;几种灌木树种生长季耗水量小于同期降雨量,可与其他乔木树种搭配,形成乔灌结合林型,降低单位面积耗水量。  相似文献   

6.
防护林建设是一个地区森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因素影响彰武县防护林退化严重。文章概况介绍了彰武防护林的现状,分析了立地条件差异大、降水量偏低、土壤沙化严重、有害生物灾害、树种选择欠佳和人为毁坏森林等防护林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树种结构调整、提高苗木质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有害生物防治和加大违法案件打击力度等退化防护林更新改造措施,以保证防护林的林分质量,发挥防护林的功能,为其他地区的防护林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绿色草原牧场的草原防护林进行研究,选择栽植10个乡土树种和外引种,观测树种抗性、成活率、生长发育和保存情况,以及防护效果;对各树种适应性进行评价,选择适宜半干旱风沙地区的草原防护林树种;并通过对4种造林方法的比较研究和评价,选择出半干旱风沙地区草原防护林建设的科学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8.
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适宜成熟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解析木年总生长量资料,建立了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材积及干形生长过程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确定出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的适宜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福建沙质海岸引种台湾防护林树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树种现状和问题、台湾防护林建设状况和主要树种特性、引种台湾海岸树种的必要性,提出了台湾海岸树种在福建沿海防护林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新围垦滩涂防护林树种选择及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围垦滩涂防护林树种选择及造林一直是林业科研生产中的难点之一。在防护林树种试验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采用一系列生物、工程和管理措施,提高了造林试验树种的成活率,探索出入侵生物水葫芦的应用途径及特困立地造林的有效措施,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和土壤因子、气象因子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比油松纯林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和生态效益之结论。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提高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从而增强树木的光合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2.
森林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通过测定森林土壤贮水量,可以反映森林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乐都县上北山林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贮水量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乐都县上北山林区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结果表明:上北山林区土壤容重和比重层状递增趋势明显;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及总孔隙度,具有愈往底层愈低的分布特征;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层间分布特征较特别,上层稍大,底层最大;乐都县上北山林区的土壤总贮水量为2923.2万t,总最大持水量达43176万t,其贮水能力对湟水河的涵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以柳江流域中游柳江县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林下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3个方面研究了不同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桉树林(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lylla)、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林下草本层最大持水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12、11.33和8.56 t/hm2;而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的大小顺序为桉树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13.92、9.86和6.82 t/hm2;3种林分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土壤密度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则相反,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桉树林毛管总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除外;马尾松林和杉木林60 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差异不明显,但均明显大于桉树林,分别为2968.44、2964.03、2585.20 t/hm2;不同林分的林下层持水总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马尾松林(2986.86 t/hm2)、杉木林(2982.17 t/hm2)、桉树林(2611.24 t/hm2),其中土壤层的持水量占99%及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4种不同桦木组成比例的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层深度与容重呈正相关,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最大(1.14g/cm~3),桦木混交林最小(1.00g/cm~3);土壤孔隙度整体规律基本一致,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均是黑桦纯林最大,分别为45.0%、9.6%、53.6%;土壤持水量(除桦木混交林规律不明显外)整体规律基本一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毛管持水量均值桦木混交林最大(43.2%),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黑桦纯林最大(49.3%);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规律一致,均是桦木混交林最大、桦杨混交林最小。  相似文献   

15.
杉木毛竹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尤溪县梧园村毛竹纯林改造成毛竹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杉竹混交林土壤的容重低于毛竹纯林,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度、孔隙度比都比毛竹纯林增加,杉竹混交林土壤的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杉竹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毛竹纯林增加,土壤的酸性得到改善。说明混交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发挥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及养分的有效化,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毛竹生境引入格氏栲对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南方现有毛竹纯林的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为探索毛竹林定向改造及生态林重建途径,恢复与建立竹阔复层混交林,在毛竹纯林中栽植格氏栲,研究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适宜的保留密度为2 400~3 600株/hm2,格氏栲栽植密度为900株/hm2;栽植格氏栲10 a后,竹阔混交林的土壤密度显著下降,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大幅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渗透性能与抗蚀强度大幅提升,林分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生态功能区毛竹纯林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5种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壤容重的均值来看,自然保护区类公益林林地最低,天然混交林相对于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大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类型公益林林地土壤最大蓄水量顺序为:江河源头>江河两岸>自然保护区>湿地和...  相似文献   

18.
干旱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莱芜市山地果园干旱缺水的问题,采用埋泥罐进行了渗灌补水加植物秸秆覆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与大水漫灌,微喷灌的对比试验证明:埋土罐渗罐能在效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果树生长,每666m^2可增产果品1002.3kg经济效益显著,可在同类型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对丹江口湖北库区龙口林场5种类型马尾松林分枯落物蓄水、土壤理化性质和蓄水能力、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等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马尾松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在45.83-93.32t·hm^-2,为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在29.83-41.79t·hm^-2,为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②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加的趋势,而总孔隙度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不同类型马尾松土壤贮水能力差异明显,表现为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高密度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约是高密度马尾松林的1.25倍。③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径流量在14.68-29.56m^3·hm^-2之间,土壤侵蚀量在2.01~4.15m3·hm^-2之间,且均以栎类次生林最优,松柏混交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低。总体而言,综合利用抚育择伐和人工诱导自然更新的方法,人工诱导马尾松纯林逐步向针阔混交林发育,可更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