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几种造纸用丛生竹秆节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邵武市对椽竹、孝顺竹、坭竹等几种造纸用丛生竹进行秆节育苗试验表明,用平埋方法育苗显著优于斜埋和直插,竹蔸平埋效果更佳;不同竹种秆节育苗成活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的秆节育苗成活率在不同竹种间表现不同;不同育苗时间(3月或5月)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竹秆不同粗细、不同部位、单节段或双节段育苗对比试验,结果以细秆(胸径2.5cm)、上部节段、双节段育苗成活率较粗秆(胸径4.6cm)、下部节段、单节段的为高。椽竹秆节径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处理间成苗率差异显著,以2,4-D20mg/kg处理5h和硼酸20mg/kg处理24h的效果最佳。几种造纸用丛生竹秆节育苗试验*张文燕周道三马乃训叶长青曹德友张华明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主食竹母竹移植更新复壮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移植母竹到更新幼竹林内,不但可使开花竹林提前复壮,而且起的异龄的异种混交,防止今后不同时开花带来的大熊猫缺食危机和弥补幼竹更新不均或缺苗现象,缺苞箭竹移植母竹第4年时高188.8cm,基径0.71cm超过更新16年幼林高,径60%73.1%,冷箭竹移植母竹第3年高,径分别达62.5cm和0.45cm,分别大12年生更新幼竹高,径21.5%和55.1%,移植母竹9-19年即可复壮成林。如用适生大  相似文献   

3.
广西产四种竹材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研究了广西产4种竹材马蹄竹、撑篙竹、车简竹、越南巨竹的解剖性质,其中包括表皮层、副表皮层、皮层、维管束、纤维、基本薄壁组织以及髓环等组织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4种竹秆的表皮细胞均为一层,副表皮细胞1-2层,竹秆横切面上维管束在单位面积内的数目以撑篙竹最多,平均为4.08个/mm2,车简竹最少为2.01个/mm2。导管直径由竹秆壁外侧向内逐渐增大,导管长度以竹秆壁中部最大,导管壁厚由竹秆壁外侧向内逐渐增大。纤维平均长度以越南巨竹最长,平均为 2. 72mm;纤维直径和壁厚最大,分别是撑篙竹(平均为15.68μm)和马蹄竹(平均为6.72μm)。竹秆壁中输导组织所占比例以中部最多,如撑篙竹高达12.1%;纤维组织在竹秆壁外侧最多,撑篙竹为64.39%。薄壁组织则以竹秆壁的中部和内侧较多,其中越南巨竹的薄壁组织以中部和内侧最多,分别占59.7%和74.7%,撑篙竹髓环细胞不特化为石细胞,马蹄竹髓环特化不明显,其余两种髓环细胞则高度特化。上述4种竹材的解剖特征与其物理机械特性及加工性质等均有密切关系,可为其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1987~1990年,对3515hm2残次毛竹林试验区进行4年2度的砍杂、全垦、全垦结合施肥3种不同的作业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均比试验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其平均立竹量由1716支/hm2增加到3075支/hm2,平均胸径由6.67cm增加到8.91cm,平均度产新竹由3780kg/hm2增加到15090kg/hm2,平均度产竹笋由570kg/hm2增加到2430kg/km2,度产值由795元/hm2增加到3235.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7.08。3种作业方式的比较,以全垦结合施肥为最好。  相似文献   

5.
竹荪实用栽培技术(下)王丽丽,王兵3.2室内栽培竹荪3.2.1培养料的配制新鲜、干燥无霉腐的竹枝叶切成3cm碎段,煮开半小时捞出晾凉,杂木屑蒸透,蔗糖加水煮开(或甘蔗渣蒸透),尿素和KH2PO4溶于水喷洒料上,过磷酸钙粉碎。按1.5m3碎竹料,一麻袋...  相似文献   

6.
海南箣竹属新植物海南林业局符国瑷1光鞘石竹石竹(澄迈)新种图1秆直立,高3-7m,径1.5—4.0cm,节问圆柱形,无毛,枝条常自秆基第一、二节开始分出,主技长而粗;秆中部以下第二次分枝有时部分退缩为短钝刺。秆箨脱落,箨鞘顶端近斜截形,一侧略隆起,背...  相似文献   

7.
雷林1号桉生长表现,产量与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雷林1号桉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经营的适宜密度,1984伐期人工林经营的适宜密度,1984年在海南省东部滨海丘陵台地区采用1.0m×1.0m、1.0m×1.5m、1.0m×2.0m和1.5m×1.5m等4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经9年观测,结果表明:前两种密度经营适于短轮伐期薪材林,首采年龄为4-5年;若经营短轮伐期用材林,宜采用1.5m×1.5m或1.0m×2.0m的密度,植后8年左右采收。雷林1  相似文献   

8.
黑荆树巨尾桉混交造林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以黑荆树与巨尾桉混交的3个模式、黑荆树纯林、巨尾桉纯林共5个处理进行试验。经过一个轮伐期6a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以黑荆树4巨尾桉1的混交比例作株间混交的模式最为理想,6年生林分总蓄积量达72.1m3·hm-2,其中巨尾桉46.1m3·hm-2,黑荆树26.0m3·hm-2,投入产出比为1∶3.4。  相似文献   

9.
雷林1号桉在贫瘠丘陵地造林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林1号桉在贫瘠丘陵地4种造林密度的林分,经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雷林1号桉林木的生长、产量与造林密度存在着密切相关,其中林木胸径、单株产量及保存率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单位面积生物量、蓄积量与密度呈正相关,4种密度中0.5m×1.0m密度的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88.32t/hm2绝干重,下同),为其他密度林分的2.4倍~5.7倍,适于经营短轮伐期薪材林;1.0m×2.0m的造林密度的小径木占30%,中径木占64%,适于经营短轮伐期薪、材两用林;1.5×3.0m密度的中、大径木占84.5%,适于用材林;2.0m×4.0m密度林木稀疏、产量低,作为经营短轮伐期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 m ×2.0 m 和2.0 m ×2.0 m 之间,每公顷3 555~2 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 cm ),伐期20 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 600~330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2 340~2 14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 m 3·hm - 2。(2)中径材(18~24 cm ),伐期25 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 775~2 49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1 560~1 39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 m 3·hm - 2。(3)大径材(26~32 cm ),伐期30 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 995~1 725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 m 3·hm - 2。  相似文献   

11.
丛生竹笋用林施肥试验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2年的试验,施肥最佳搭配为留母竹株数9株/丛,施肥次数3次/年,施肥量1.0kg/丛次,幼林阶段0.5kg/丛次;竹丛培土高度30cm,各因素对产笋量影响程度;留母竹数〉施肥量〉培土高度〉施肥次数。  相似文献   

12.
对参试的35.6hm2天然阔叶林伐后迹地进行菇耳专用林定向培育,通过树种选择、清杂、去高桩、补植、抚育、施肥等措施,4年后,幼树密度由2250株/hm2增加到7500株/hm2以上;活立木蓄积由1.5m3/hm2增加到42m3/hm2,平均生长量达10.1m3/hm2·a。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场树木性质与单板和胶合板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以生长在3种长江滩地类型(江滩、洲滩、湖滩)、3种栽植密度(3m×4m,4m×5m,5m×6m)下的3个品系人工林杨树木材[欧美杨无性系72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I-72/58),美液黑杨无性系63系(P.deltoides cv.I-63/51)和69杨(P.deltoides cv.I-69/55)]为对象,深入地分析了人工林杨树木材料性与单板和胶合质量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1992-199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分宜县页岩坡积物发育的红壤上,湿地松纪林施用N、P、K肥及其配合,使树高、胸径、蓄积等总生长量分别达到3.72-4.03m、7.20-7.93cm、27.65-34.158m^3/hm^2,较对照显著增长5.1-13.8%、7.0-17.8%、15.2-42.4%。在各种施肥处理中,以P2K1配合的效果最佳;单施N、P、K肥均有效,但不同剂量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闽南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在角倍林下放养山羊是可行的,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盐肤木平均枝下高1.5m平均地径4cm以上。(2)对湿地匐灯藓进行保护,以采用新鲜杉木枝叶直接遮盖为佳,(3)砍队藓床周围1.5~2m内的山羊喜食植物,(4)平均1hm^2角倍林山羊放养量为5~10头。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干旱河套黄灌区群众杨人工用材林的适宜灌溉量的研究表明,在林木生长后期增加灌水次数,可使胸径生长增加0.25~0.42cm。树冠生长指标和根系生长量均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1500、4500、7500、22500m3/hm2·a灌溉量的平均叶面积分别是19.3、24.5、30.5、43.4m2;平均叶干重分别是1.1、1.3、1.5、3.9kg;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为0.97、1.23、1.53、2.18。林木蒸腾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年蒸腾耗水量分别为1259.7、1527.7、1988.4、4986.1m3/hm2。在一定范围内,林木材积生长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年产材积量分别为3.04、4.08、4.51、8.73m3/hm2。虽然22500m3/hm2·a灌溉量的产材量最高,但材积需水系数最高,其耗水量是其它灌溉量的3~15倍。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内蒙干旱地区,杨树人工林的灌溉量以7500m3/hm2·a为宜。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与苏柳无性系可作为我省在海涂、河滩地发展短轮伐期纸浆林的主要栽培树种,3年生高密度林分平均胸径大于5cm,树高8m,蓄积100m3/hm2以上,纯收入1000元/hm2,杨树造林密度可选择(1×3)、(2×2)m,柳树(1×1.5)、(1×2)m,3年生林分已达到工艺成熟和经济成熟。  相似文献   

19.
马尖相思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马尖相思(Acacia m angium )10 年龄树芽器官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直接诱导不定芽产生,并获得根茎叶齐全的试管苗。剪取当年枝条的自顶芽往下依次带节的茎段培养,以第二、第三节茎段诱导芽萌动率高而快;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MS+ 6-BA 2 m g/L+ NAA 0.5 m g/L,芽诱导率90% ;芽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 6-BA 0.5 m g/L+ NAA 0.25 m g/L+ VB2 5 m g/L+ Vc 4 m g/L,芽增殖倍数4.8 倍;生根培养基为1/2 MS+ ABT 2 m g/L+ IBA 0.2 m g/L+Ac 0.1% ,生根率97.0% ;黄心土为试管苗最佳移栽基质,成活率达到85% 。  相似文献   

20.
研究摸索出与林带果树相适应的栽培技术,主要是“三大一早“即大塘,大肥、大苗,“春分“至“清明”定植,苗木随起随载;在林带靠农田一侧开挖20-30cm宽、60-70cm深的隔离沟,在树冠外围种植适应性强的绿肥;合理整形修剪,控制主干高度为50-70cm,增加树冠高度到4m左右,整个树高控制在4.5-5m;合理配置主枝,第1层主枝3-4个,第2层主枝2-3个,两层间隔120-140cm,第3层主枝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