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不同部位伤流强度的差异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水稻弱势籽粒充实的作用机理,以豫粳6号(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试验材料,于幼穗分化期设置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即0、90、180 kg hm-2纯氮)试验,研究了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灌浆期动态变化,灌浆盛期伤流强度日变化规律及穗颈节间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可溶性糖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灌浆期变化不同,基部节间伤流强度于花后5 d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于花后5 d、17 d各出现一个峰值,花后11 d达低谷,平均穗颈节间伤流强度表现为无氮肥处理最高,高氮肥处理最低。穗颈节间伤流强度日变化以白天较低,夜晚较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灌浆期,花后10、15、25和35 d粳稻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与其弱势粒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籼稻相关性不显著;穗颈节间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强弱势粒充实度均极显著正相关。基部节间伤流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不显著。说明穗颈节间伤流与弱势粒充实关系密切,可以此作为衡量弱势粒充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因此,以氮素调控为手段提高穗颈节间伤流强度来提高弱势粒充实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ABA与GA对水稻籽粒灌浆的调控   总被引:62,自引:7,他引:62  
杨建昌  苏宝林 《作物学报》1999,25(3):341-348
灌浆初期籽粒中ABA(脱落酸)含量(ng g-1FW)和ABA与GA(赤霉素)的比值,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开花后2天,喷施外源ABA,籽粒中ABA含量和ABA/GA增大,喷施外源GA后籽粒中GA含量增加,ABA/GA减小。低浓度(15mg/L)ABA处理后,灌浆初期籽粒中ADPG焦磷酸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及淀粉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同一穗上弱势粒占强势粒千粒重的百分比表示籽粒相对充实度。2003-2004年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了籽粒灌浆、充实度和相对充实度的动态,探讨了籽粒相对充实度化学调控及其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花后5~12 d),强势粒平均比弱势粒高256%;而在灌浆盛期(花后12~19 d)及后期(19~32 d),弱势粒平均分别比强势粒高16.67%、154.55%。PR1处理可明显促进弱势粒的起始灌浆速率,及早启动弱势粒的灌浆。籽粒相对充实度在花后5~12 d迅速降低,花后12~19 d迅速上升,花后19~32 d缓慢上升,呈先降后升的偏“V”型动态曲线。PR1处理在花后19 d籽粒相对充实度明显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灌浆中、后期(花后19~32 d)的籽粒相对充实度基本上与平均千粒重、经济系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强势粒和弱势粒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弱势粒的糙米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19 d的相对充实度与弱势粒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花后前期高温对玉米强弱势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丽晓  张萍  王若男  王璞  陶洪斌 《作物学报》2014,40(10):1839-1845
采用籽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花后高温对玉米强、弱势籽粒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加快了强、弱势籽粒前期的灌浆速率,但降低了中后期的灌浆速率,导致粒重降低,且对弱势粒影响尤为显著,高温处理强、弱势粒成熟期粒重分别比对照低5.8%、17.4%;高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不同灌浆时期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从而使淀粉含量降低,强势粒的淀粉含量降低幅度小于弱势粒;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后强势籽粒中的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下降,赤霉素(GA3)含量则无显著差异,而弱势粒IAA、ZR含量显著降低,但GA3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弱势粒干重受损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水稻弱势粒灌浆机理与调控途径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10,36(12):2011-2019
水稻籽粒充实优劣和粒重高低与颖花在穗上着生的部位有密切关系。通常, 着生在稻穗中上部早开花的强势粒, 灌浆快、充实好、粒重高; 着生在稻穗下部迟开花的弱势粒, 灌浆慢、充实差、粒重低。这种强、弱势粒灌浆的差异在大穗型超级稻品种上表现更为突出。弱势粒充实差和粒重低不仅阻碍了水稻产量潜力的发挥, 而且还会降低稻米品质, 尤其是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关于弱势粒灌浆差的机理有许多假设, 包括同化物供应限制、库容限制、激素间不平衡、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或基因表达量低、“流”不畅等。最近研究表明, 灌浆始期籽粒库生理活性低和活跃灌浆期蔗糖转化为淀粉的生化效率低是弱势粒灌浆差的重要原因; 增加抽穗期糖花比(抽穗期茎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颖花数之比)及灌浆期脱落酸与乙烯比值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和籽粒灌浆速率。从环境(含栽培)、植株整体水平以及籽粒内在因素等不同层次上深入研究水稻弱势粒灌浆差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 对于破解弱势粒灌浆差的科学难题、挖掘水稻生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灌浆期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与调节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以4个水稻品种(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强、弱势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及其与灌浆速率的关系。强势粒灌浆速率和谷粒充实率大于弱势粒,亚种间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尤为明显。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强势粒,表明同化物基质浓度不是弱势粒灌浆的主要限制因子。与灌浆速率相类似,灌浆前期强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对百农矮抗58籽粒可溶性糖、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百农矮抗58籽粒可溶性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的影响以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对矮抗58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总淀粉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和直链/支链淀粉比值有较大影响.开花至成熟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总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和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迟播种期,矮抗58灌浆前中期籽粒淀粉积累速率提高,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增加,但是会使灌浆期相对缩短,灌浆中后期籽粒中粉积累速率过早迅速下降,总淀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扬稻6号和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结实期-40kPa低土壤水势对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强弱势粒灌浆特征与稻米垩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实期低土水势对强弱势粒米质主要性状、米粉RVA谱、籽粒灌浆特征和物质的积累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强弱势粒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低土水势下,强势粒的起始灌浆势R0增加,而弱势粒R0减小;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提前,活跃生长期缩短。水分胁迫下弱势粒中蔗糖、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偏高,而淀粉积累明显缓慢。这表明低土水势下强势粒灌浆过快,弱势粒又易丧失对灌浆基质的转化能力,这种籽粒灌浆进程的异常和灌浆物质的分配变化,易形成垩白。低土水势下,强弱势粒米粒的整精米率降低,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米粉的RVA谱特征值发生明显的变化,米饭的食味变差,导致米质变劣。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条件下, 以两个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2和PH01-35为材料, 对籽粒发育过程中强、弱势籽粒淀粉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两品种强势粒直链淀粉积累量和支链淀粉积累量均高于弱势粒。Logistic方程模拟淀粉积累过程, 强势粒淀粉积累起始势(C0)高, 活跃持续期长, 平均积累速率(Rmean)高, 最终淀粉积累量高。 籽粒蔗糖合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UDPG焦磷酸化酶(UGP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 强势粒上述酶活性均高于弱势粒。花后7~21 d, 弱势粒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强势粒, 表明弱势粒淀粉积累量低, 并不以其淀粉合成底物的供给为限制因子, 而主要与淀粉合成能力低有关, 同时与籽粒灌浆前期胚乳细胞的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春大麦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淀粉组分含量的关系,以蒙啤3号和蒙啤5号为试材,设375,450,525,600万株/hm2共4个密度处理,于2018—2019年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大麦灌浆期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与淀粉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其对籽粒淀粉组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 a 2个品种各处理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灌浆进程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花后21 d出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在525万株/hm2密度处理出现。2 a 2个品种各处理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随着灌浆进程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峰值均为525万株/hm2处理。相关分析显示,各灌浆阶段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成熟期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显示,对成熟期籽粒总淀粉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21 d叶片、花后7 d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通径系数分别达到1.002 3,0.580 4和0.745 5;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35 d叶片、花后7 d茎秆和籽粒可溶性...  相似文献   

11.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了解鲜食糯玉米采后的糖代谢变化以及温度变化对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测定鲜食糯玉米采后的蔗糖、还原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含量变化。【结果】鲜食糯玉米采后的蔗糖、还原糖含量都有较大下降;采后第1d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的含量都达到峰值,之后直链淀粉变化不大,支链淀粉的含量略有下降,总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与20℃贮藏温度对比,贮藏温度为0℃时蔗糖、还原糖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低。【结论】鲜食糯玉米采后可溶性糖向淀粉转化的合成代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贮藏温度为0℃时能够延缓可溶性糖向淀粉,以及直链淀粉向支链淀粉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施氮处理对水稻颖果淀粉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军  李运祥  刘娟  王忠  陈刚  熊飞 《作物学报》2008,34(12):2168-2175
以扬稻6号和粳稻94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颖果淀粉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穗肥施氮量显著降低颖果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不明显。颖果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随粒重的增加而上升,二者积累具有同步性;增加穗肥施氮量能显著降低颖果中直链淀粉含量,并使颖果中直链/总淀粉的比例降低,其效果要好于分蘖期施氮。分蘖期或孕穗期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颖果中的ADPG焦磷酸化酶(AG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降低颖果中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的活性。就施氮时期来看,孕穗期施氮(LH)对这些酶的促进或抑制效果好于分蘖期施氮(HL)。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株型玉米灌浆期间子粒积累的影响,于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丰禾1号灌浆期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淀粉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各密度处理下的两种株型玉米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均呈上升趋势。灌浆后期,郑单958和丰禾1均在低密度处理(4万株/hm2、5万株/hm2)下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丰禾1直链淀粉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支链和总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在5万株/hm2处理最高,郑单958的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均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4.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ive rice cultivars (Hwayoungbyeo, Goamibyeo, Yoosojung, LGC-soft, and Manmibyeo), varying in amylose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differ among cultivars depending on the amylose content of starch. High amino acid content was found in LGC-soft and Manmibyeo (low-amylose rice) while Goamibyeo (high-amylose rice) exhibited high mineral and sugar content. No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as observed among cultivars. LGC-soft and Manmibyeo showed faster hydrolysis rate, low pasting temperature, and higher peak and breakdown viscosities than that of the other cultivar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wide variation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rice cultivars analyzed. The results could serve as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plant breeders and assist food processors in quality evaluation of rice with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suitable for specialty food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5.
选用汕优63等58个籼稻品种(组合)为材料,分别用糙米粉和精米粉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分析了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效果。结果表明:糙米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精米粉低,且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差值呈增大趋势,表现趋势总体上基本稳定。两者之间换算系数在0.67左右,且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换算系数略有增大。两者之间以指数关系和直线关系的决定系数较大,分别为0.9246和0.9125。由试验结果可见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早代单株材料的鉴定和选择依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甜菜纸筒苗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差异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处理的纸筒苗的抗旱性差异,提高甜菜纸筒育苗水平,选取不同处理的纸筒苗,在相同时间干旱处理后,测定叶片中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研究表明,强壮的纸筒苗在相同时间的缺水条件下,比弱苗具有较低的电导率、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壮秧剂的使用也提高了纸筒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了叶片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对于提高纸筒苗的抗性有明显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率、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糖可以作为纸筒苗的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湿润育秧,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秧盘不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秧盘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育秧肥不同施用方式(100%秧土混施、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100%秧土底部撒施)下水稻机插秧苗的形态、干质量、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发根力,以探索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结合育秧肥底部撒施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改进麻纤维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结果表明,秧盘垫铺麻纤维膜明显提高了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相比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的处理,秧盘垫铺麻纤维膜处理的秧苗表现为秧苗壮实,秧苗根冠比、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发根力均有所提高。育秧肥底部供应提高了秧苗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提高了秧苗植株可溶性糖含量而降低了硝态氮含量。随着育秧肥底部撒施比例的增加(从100%秧土混施到100%秧土底部撒施),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9.2%,根冠比增大了60.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38.6%,硝态氮含量降低了8.2%;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8%,根冠比增加了2.6%,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41.3%,硝态氮含量降低了7.8%。水稻秧苗根系活力和发根力均在育秧肥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方式下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相比混施于育秧土中,育秧肥底部撒施可以提高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可与麻纤维膜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耐冷性品种吉粳81和非耐冷性品种长白9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磷肥施用量,研究低温胁迫下磷营养对水稻质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2个水稻品种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和丙二醛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通过对比常温对照发现,低温下适当增磷可明显提高2水稻品种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幅度,减缓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的下降幅度。研究还表明,低温增磷对提升非耐冷品种长白9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电解质外渗率和丙二醛含量效果更明显。因此,通过体外增施磷肥可明显提高叶片质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寒性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稻米淀粉结构、糊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种,研究其淀粉体结构和糊化特性。发现不同品种的淀粉体结构、糊化特性随直链淀粉含量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直链淀粉含量从3.43%至21.65%,其晶体类型为A型,相对结晶度呈下降趋势,消减值表现为升高趋势,相对结晶度和消减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r=-0.964*, r=0.997**),消减值与结晶度呈显著负相关(r=-0.960*)。米粒的背部和腹部间淀粉体大小和排列有所不同,糯性或低直链淀粉含量与非糯性或高直链淀粉稻米的胚乳结构存在差异,淀粉体排列以糯稻较紧,粳稻次之,籼稻最松。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可能与胚乳中淀粉体的形状和紧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