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奇迹,但在水资源约束下,如何处理好各生产要素的匹配关系是地区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西北五省2004-2013年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基尼系数法和不平衡指数法对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配置与人口、GDP以及耕地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资源分布和配置状况与人口、GDP之间基尼系数较大,与耕地之间基尼系数较为合理;青海、新疆、陕西三地水资源分布和人口比重、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协调性较低,新疆、陕西两省水资源配置和人口比重、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协调性较低;青海、甘肃两个省份水资源分布和耕地之间的不平衡程度较高;甘肃、新疆、陕西三地水资源配置比重和耕地之间的不平衡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水资源空间分布与耕地、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关系,参照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水资源空间匹配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甘肃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极差,而且水资源与耕地、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匹配度均远远超过0.4。据此提出了提升水资源空间匹配度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该模型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关系,促进中亚干旱地区人口-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根据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确定了哈萨克斯坦1995—2015年16个州(市)水资源利用与人口、GDP的匹配水平。【结果】①不同部门用水量与GDP、人口的时间匹配度的变化趋势不同,水资源利用量与GDP匹配度的波动变化大于其与人口的匹配度。②1995—2015年,总体上各部门水资源利用量与其GDP的匹配度先上升后下降,与其人口的匹配度则逐年上升,至"相对匹配"的稳定状态;其中,克孜勒奥尔达州、南哈萨克斯坦州和阿拉木图市的匹配水平较差。③水资源利用总量与人口的匹配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与GDP的匹配水平空间相关性较显著,整体呈现西部优、南部劣,且逐渐由西向东转移的态势。【结论】应针对具体地级州(市)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使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时空匹配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流域2009-2013年的水资源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地区水资源与人口、GDP、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基尼系数,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关系在时间上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要素的匹配关系极不匹配,但不匹配程度有所减缓。水资源配置与人口、GDP之间的匹配关系是相对匹配,与农作物播种面积间的匹配度表现为高度匹配,且匹配度有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通过绘制黄河流域68个市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洛伦兹曲线,来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通过对差异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化配置的部分原则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重庆市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状况,根据区域用水结构及水资源空间分布与耕地、人口和第2产业分布的关系,以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为理论基础构建水资源空间匹配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重庆市水资源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水资源与耕地面积的基尼系数为0.392 6,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水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基尼系数为0.533 4,水资源与第2产业产值的基尼系数为0.709 4,均处于高度不平均的水平,匹配状况极差。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重庆市水资源空间匹配度的对策。最后对该模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段——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因此研究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成了必然。选取2004-2015年期间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量、人口数、水资源禀赋、新增固定资产和GDP等数据,通过运用基尼系数法、不平衡指数法、泰尔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法计算分析了水资源利用与上述经济要素的匹配演进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对人口和禀赋的匹配程度在这12年间处于相对不匹配,但是取值较稳定;水资源利用对GDP和新增固定资产,其匹配程度也是相对不匹配,而且有恶化趋势。从西北区域内部来讲,新疆和陕西在水资源利用与经济要素的匹配方面,总体来讲较差,甘肃是一般,宁夏和青海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淡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日照市作为滨海城市典型代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日照市气象、水资源等条件,针对农田水利发展、土地利用等情况,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日照地区实现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思路。研究表明:日照市农业人口、耕地分布表现出地域性差异,旱地面积比例较大,蓄水工程相对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合理有效地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水土保持工作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可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为滨海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 11 675.25 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 221.14 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于田县各乡镇近5年的用水量数据和各人文因子的统计数据,运用GIS技术将用水量数据和人文因子数据空间化。通过逐像元统计分析了用水量和各人文因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用水量与耕地面积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最强,二者线性拟合度高达0.96;其次是粮食产量、GDP和年末牲畜存栏量,线性拟合度分别为:0.92、0.90、0.70;空间相关性最弱的是人口,其线性拟合度为0.35。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了近5年于田绿洲水资源使用量同各人文因子之间在时间序列上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影响用水量的人文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耕地面积人口年末牲畜存栏量粮食产量GDP。其中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与用水量的关联度呈下降趋势;年末牲畜存栏量、人口、GDP与用水量之间的关联度呈增强趋势。最后,根据于田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于田绿洲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引入障碍度模型遴选地区承载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毛乌素沙地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时间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南北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期间地下水供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三产用水定额等是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主要“优势指标”,而人口、灌溉面积以及城镇化率则是阻碍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劣势指标”,地区内各旗县耦合协调度从“十五”规划至今一直在中等水平范围内浮动。  相似文献   

11.
未来用水量的预测对制定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1986-2005年的用水量演变分析基础上,选取出城镇人口、灌溉面积、GDP、耕地面积、降水量和ET06个驱动力因素,建立了基于驱动力因子的用水量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并对关中地区2006-2020年的用水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新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匹配程度及其对新疆农业水利用效率的而影响。通过统计2004-2013年新疆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等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农区水利用综合系数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耕地面积的匹配度处于"相对平均"的阶段,而新疆水资源与人口增长的匹配度处于"两极分化"阶段。新疆水资源匹配度与新疆农业水利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新疆水资源和耕地面积的匹配度与新疆农业水利用效率呈双向因果关系,但是新疆农业水利用效率与新疆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匹配度之间只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灌区大数据资源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水资源配置的数据挖掘算法;汇聚某行政区域水资源、经济、人口、行业用水等数据,运用模糊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行政区域内行业间的配水案例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采用固定步长穷举法对灌区配水相关参数进行动态赋权;运用模糊距离匹配相似灌区,通过构造加权影响因子和采用指数平滑法,对基于实例推理的灌区进行需水量预测。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2018年浙江省11个市行政区行业间配水特征分析和中型灌区需水量预测,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区域行业间配水被划分为4类,呈现出不同行业间的配水特征,灌区需水量预测相对误差均不大于9.39%,说明该方法有效,可为制定合理的区域行业间配水方案、估算灌区需水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水流动是虚拟水形态的水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配,对区域经济和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计算了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消费、调运及生产用水和虚拟水流动情况;选取节水量、水资源压力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个指标,定量研究了我国区域间粮食虚拟水流动对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粮食虚拟水流动量为1 138.1亿m3,其中蓝水为449.7亿m3,流动的主要规律是从水资源效率高的地区流向效率低的地区,从缺水地区流向丰水地区,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应地,在国家尺度上,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粮食虚拟水流动节水578.9亿m3,其中蓝水为478.9亿m3;粮食虚拟水输出使输出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压力指数由1.61(假设输出区粮食虚拟水输出为0)上升到2.04;人均GDP由43 428元(假设生产调出粮食的水量全部转变为工业用水)减少到31 776元。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施虚拟水补偿,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是解决我国区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NI系数的经济学原理,采用2004-2013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地区水资源量与GDP、人口和防护林面积的匹配关系来构建和计算水资源区域GINI系数,并分析水资源承载力演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分析法分析区域生产活动、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承载力演化驱动的贡献度,研究表明生产、生活、生态3部门对水资源区域GINI系数在各灰类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认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节水行动,是解决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短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庆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方法】运用水生态足迹、万元GDP水生态足迹等模型分析了重庆市2003—2016年水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2003—2016年重庆市水生态足迹除个别年份有微弱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0.725 6~1.407 2亿hm~2,用水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是影响重庆市水质的主要来源;水生态承载力受降水影响大,变化范围为0.513 0~0.894 2亿hm~2,地区分布不平衡;万元GDP水生态足迹在2011年突升,总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率在不断提高,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开发利用潜力大。【结论】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加大对重庆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优化产业结构,将发展重心移至第三产业,利用政策辅助,优化地区用水结构。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系统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能值理论与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研究了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介于4.01~6.10元/m~3,流域中下游价值较高;②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全局莫兰(Moran)指数为0.277 2,呈空间正向自相关特征;主要以高值集聚型(H-H)聚集在流域中下游;③农业系统水资源价值空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GDP、海拔、用水量。【结论】以价值引导水资源分配,增加流域中下游农业用水有助于提高流域整体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蚁群算法的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以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特点和区域降水特点吻合性为基础,建立了考虑灌区节水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并以宝鸡峡五泉灌区为例,利用遥感快速获取灌区种植结构信息,并以不同口粮面积约束为条件建立2种优化方案,采用蚁群算法对模型在不同约束下的2种优化方案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方案1,2的灌区需水总量为现状的85.4%和83.4%,纯收入比现状在平水年低5.4%和高7.1%,在干旱年低5.9%和高7.3%,降雨耦合度分别在平水年高12.6%和15.6%,干旱年高17.5%和28.6%,对2种不同约束方案优化结果比较得出,方案2为最优调整方案.该研究在未改变原有灌区种植面积的条件下,经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既可保持灌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使灌区经济收入有很大的提高.这对农业节水规划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CPSP模型在华北井灌区农业水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农业水管理措施对区域水平衡的影响,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为华北井灌区代表性研究区,以CPsP模型为技术支持,研究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亏缺灌溉、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及利用区外水源等不同水管理措施影响下区域水平衡、区域耗水、区域取水及用水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资源型缺水区域,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非充分灌溉及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的压力,特别是采用非充分灌溉及改善作物种植结构能显著减少区域取水及耗水总量,并能减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量中回归水所占比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水质遭受回归水污染风险.另外,在未来情景中,因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加剧,为确保区域水资源良性循环,势必采取积极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