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鄂尔多斯牧区水利建设发展历程和现状,从投资结构、建设模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多方面对该地区牧区水利建设项目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认为,在合理控制载畜量的前提下,建设适宜规模的节水灌溉人工饲草料地,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1-2009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批准实施的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共投资0.298亿元,带动鄂尔多斯地区财政、国家其他渠道、民间资本投入牧区水利建设资金6亿元,为实现牧区"双赢"目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必须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实现区域性水草畜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饲草料作物耗水量与节水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蒙、陕、宁交界地带,面积340万hm2,其中流动沙丘占32%,半固定沙丘占37%。经长期的探索,当地将建设灌溉家庭草库仑,发展饲草料种植作为草原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在长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小区试验观测,进行了作物耗水量和节水灌溉制度的优化的研究,以提高当地饲草料地灌溉管理水平,保护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灌溉事业,特别是发展以喷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证.1998年上半年,在水利部实施的抗旱打井项目区建设中,辽宁省新增喷灌农田1.6万hm2.在总结抗旱打井项目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省水利厅编制了<辽宁省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并上报省政府,在1998年6月24日的省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上,省政府批准实施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即从1998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投资36亿元,发展33.33万hm2"两高一优"喷灌农田.  相似文献   

4.
牧区畜牧业适用机具设备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区畜牧业仍以牧户分散经营为主,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薄弱,为使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实现机械操作,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牧区开展了饲草料加工、绵羊药浴、牛奶采集与奶食品加工等机具设备应用研究。选配机具设备的应用显著改善了牧民生产条件,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第3年,也是关键之年。这项为期五年的"草原新政"曾被预示着草原保护黄金期的开端,因为明确了在占国土面积超过四成的牧区施行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政策规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在8个主要草原省区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并对牧民提供生产性补贴,以实现草原上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天然草原面积0.75亿hm2,约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0.64亿hm2。赤峰市共有5个牧业旗和2个半农半牧旗县,全市共有草原总面积52 944km2,其中已利用草原面积44 585km2。受草原"三化"的影响,天然草地超载过牧,饲草料供不应求,致使草原的生态、生产和农牧民的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其中草牧场生产创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新成果推广力度的不足,是影响我区草原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找出适合牧草生长的灌水条件,得出灌溉制度,从而指导赤峰市牧草灌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草地灌溉学科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草地灌溉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人工饲草SPAC水分运移消耗、需水规律与需水量、节水灌溉制度优化等方面基本跟踪着国际国内灌溉学科前沿,完成了一系列饲草料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理论技术研究创新,为牧区灌溉饲草料地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与水利行业其他领域相比仍严重落后,一些理论技术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只有增加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普及,方能满足牧区社会发展、生态保护需求。  相似文献   

8.
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节水灌溉工程不断推进过程中,灌溉工程运行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内蒙古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为例开展研究,针对牧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牧民技术水平较低和水利队伍建设滞后、管理人员主体结构不合理、管理形式单一、合作组织缺乏参与式管理和牧民缺乏投入的主动性等管理体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工程产权模糊、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确、工程运行投入少和"一事一议"形同虚设等运行机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胶州市节水灌溉项目,介绍了项目区的概况,分析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简单概述了示范区各种试点灌溉方式、管道布置和设备组成、灌溉制度.项目区按照"集中连片、做大规模、高效技术、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建成,形成了 "因地制宜、技术先进、分类指导、注重计量、突出效益"的节水灌溉技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区的成功建设和良好效益,为节水灌溉的规模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牧区面积辽阔,光热资源丰富,具有牧草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的良好条件。解放后,草原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了一批水利工程设施,对改善和开辟缺水草场,解决大畜供水,发展草原灌溉,促进畜牧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草原地区人工饲草料地面积不足总面积的5%,草原灌溉面积仅有600万亩,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2001-2005年,水利部组织北京、河北、青岛、沈阳等4省(市)实施了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一期项目,共完成项目投资16.2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7 400万美元,项目区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47万hm~2。2006年6月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2012年9月,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9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8 000万美元,项目执行期5年。计划在河北、宁夏和山西3省(自治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93万hm~2。目前该项目执行情况良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2.
牦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项目是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从根本上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关键保障。2020年,四川省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支持27个牦牛生产基地县开展牦牛标准化养殖。1全省牦牛标准化养殖水平亟待提高四川省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产业是四川省牧区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天然草场、畜牧业生产存在的畜水矛盾、畜草矛盾,通过实施草原恢复和牧区水利试点项目,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场,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稳定地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四师76团自2001年被国家列为旱作农业示范区以来,国家先后两次投入专项资金350万元,团自筹170万元,加大了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良种基地建设。投资60万元,建成了400hm2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年来,共向周边地区出售良种500余t。计划投资50万元,与青海农科院合作,利用1~2年的时间建成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推广应用旱作节水灌溉技术。投资130万元,引进美国雨鸟滚动式大型喷灌机;投资80万元从农六师购667hm2地的软管滴灌,加上现有的40余台喷设备,节水灌溉面积由2000年800hm2增加到现在的2133hm2。(3)…  相似文献   

15.
<正>(四)机械化改善了牧业生产条件,开发了草料资源,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1.加快草原建设,促进牧民定居 为了加快草原建设,全区40个牧业、半农半牧县不断增加拖拉机、汽车、打井机,大中型机具及松土、播种、牧草收获、治蝗等农牧机械装备。这些机械每年除完成农田作业外,还投入牧区水利建设,草料基地建设及改良草场、运送草料等。截止1991年,牧区已建成水库260座(库容18亿立方米),扬水站383处(装机1.2万千瓦),水电站346座(装机10.5万千瓦),挖引水渠道4万多公里,打机井8820眼,开辟无水草场800万亩,改善供水不足草场2800万亩,灌溉饲料基地250万亩,灌溉天然草场270万亩,解决了310万人,1150万头牲畜饮水问题。1992年又为牧区打井1239眼,完成草场建设440多万亩,治蝗380万亩,割贮越冬饲草料428.2万吨。  相似文献   

16.
<正>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0.64亿hm2(9.52亿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0.27亿hm2(4.07亿亩)。农田灌溉效率不断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在保持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14年零增长。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生牧草地埋式滴灌是牧区节水灌溉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综合技术集成模式是实现牧草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依据多年生牧草的生长特性和地埋式滴灌的灌水特点,通过集成适宜于地埋式滴灌多年生牧草灌水技术参数、多年生牧草播种铺管和机械刈割的农机配套技术、多年生牧草施肥施药和病虫害防治的农艺配套技术、多年生牧草地埋式滴灌灌水方法的种植和灌溉管理技术,形成多年生牧草地埋式滴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并以鄂托克前旗为典型牧区进行了多年生牧草地埋式滴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应用,成果对提高牧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家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灌溉事业 ,特别是发展以喷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是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1998年上半年 ,在水利部实施的抗旱打井项目区建设中 ,辽宁省新增喷灌农田 1.6万hm2 。在总结抗旱打井项目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省水利厅编制了《辽宁省农业“36 5 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并上报省政府 ,在 1998年 6月 2 4日的省政府第 7次常务会议上 ,省政府批准实施农业“36 5 5”节水灌溉工程 ,即从 1998年开始 ,利用 5年时间 ,投资 36亿元 ,发展 33 .33万hm2 “两高一优…  相似文献   

19.
中江县200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械节水喷灌工程于2003年4月在该县南渡镇建成,共实施机械节水喷灌面积0.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该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增值和业主开发,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一、投资构成1、构成:财政资金200万元,农户集资30.9万元(投劳折资)。2、投向:固定喷灌164.5万元,移动喷灌66.4万元。二、效益对比分析1、项目区的地形以旱坡地为主,灌溉方式主要采用人工窝灌和人工浇灌,其中人工窝灌占七成以上。机械化节水项目建成后运用机械节水喷灌,其成本明显下降。(1)节水。固定喷灌比人工窝灌节水1.9m3/…  相似文献   

20.
以宁夏世界银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为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指标开展实时监测,对项目建设在节水、增产、增收等方面的成效进行评价。截止2016年1月,宁夏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已建设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223 2万hm2,通过工程、农业及管理措施,减少了灌溉引水量2 091m3,各项目区综合ET值降低52~149mm,作物产量提高7%~32%,农民综合收入提高0.77~1.47万元/人,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土壤盐碱化改良,节水、增效效果显著,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