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学名糙皮侧耳~([1])。平菇是世界上栽培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中国平菇栽培量居世界第一位~([2]),2016年平菇产量达538.11万t。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平菇因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栽培模式多样、技术相对简单而被广泛栽培,市场也大~([3])。栽培平菇有生料、发酵料、熟料、半熟料、发酵熟料等多种模式。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原料中一般需要加入不同剂量的杀菌剂、杀虫剂,有残留风  相似文献   

2.
茶枝屑替代木屑栽培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基质来源,提高茶枝利用率,以夏灰1号平菇为试验菌株开展了茶枝屑替代木屑栽培平菇的配方优选、平菇子实体主要营养成分分析、茶枝屑代料栽培平菇效益评估以及平菇子实体质量安全性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茶枝屑替代木屑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茶枝屑30%、木屑45%、麦麸20%、石灰3%、石膏1%、磷肥1%。与纯木屑栽培的平菇子实体相比,纯茶枝屑栽培的平菇子实体灰分、蛋白质、膳食纤维、粗多糖以及多酚类营养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28%、42.36%、6.15%、9.42%以及60.87%;菌袋生产成本降低了23.3%,提高了栽培平菇的经济效益以及食用菌的质量安全性。表明茶枝是一种很好的栽培平菇的新型栽培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3.
<正>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是在生料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成熟的简便、高效、成功率高的平菇栽培技术,相对于熟料栽培平菇技术具有栽培成本低、技术简便等许多优点,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平菇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但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栽培污染率高、发病率高等难题。  相似文献   

4.
陈世昌  徐明辉 《食用菌》2005,27(5):22-23
平菇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菌类之一。平菇的发酵料栽培具有方法简便、成功率高、产量稳定、周期短等优点,现已发展成为平菇最主要的栽培方式。笔者根据多年来指导平菇发酵料生产的实践经验,将该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平菇因适合室内及温室塑料大棚、人防工事、菜窖等处栽培,目前平菇的栽培面积在大幅度增长。为了提高平菇栽培的经济效益,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同时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平菇菇种,我们在现存的菌种中挑选了3个以前未做过出菇试验的平菇菇种,做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6.
李峰  赵建选 《食用菌》2011,33(3):42-43
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平菇生产种植规模最大、最集中区,常年种植平菇约2亿袋,是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平菇主要供应基地。近年来,在平菇常规栽培规模最大、最集中、最合适季节(在秋、冬季节),由于气温不正常、温度偏高、以及平菇栽培技术普及不够等原因,出现了菌袋大面积感染霉菌现象,个别栽培户栽培成功率只有20%~30%,  相似文献   

7.
成庆军 《食用菌》2005,27(5):49-49
平菇栽培期经常发生的鬼伞有长根鬼伞、墨汁鬼伞、粪鬼伞以及毛头鬼伞等四种。鬼伞是高温季节栽培平菇过程中发生较为普通的一类竞争性杂菌,是早秋晚春栽培平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轻则减产,重则全面失败。因此,掌握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提高平菇栽培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日益发展,平菇由熟料栽培发展为生料栽培——原料经过处理后播种发菌。生料栽培平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菌丝生长阶段有效地防止杂菌污染,使平菇菌丝得以迅速生长,并占领整个菌床的培养料。常与平菇菌丝争夺养料的竞争性杂菌如绿霉、青霉、毛霉、根霉、曲霉、链孢霉等,其一旦发生,短时间内便大量繁殖,占领料面并向内部蔓延,与平菇菌丝争夺营养,分泌毒素,抑制其生长,导致局部甚至整个菌床污染而造成栽培失败。因此,生料栽培平菇防杂菌污染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在高温季节栽培平菇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平菇栽培成本、提高栽培效益,以玉米芯部分或全部替换棉子壳进行栽培平菇,研究棉子壳和玉米芯不同配比对平菇菌丝生长、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芯添加比例的增加,平菇生物学效率逐渐降低,但经济效益则不断提高。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可用玉米芯作为平菇熟料栽培的主料。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栽培平菇设施多为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具有一定控温、保湿、通风换气的场所,但同一场地连年栽培平菇,病害发生严重。为解决平菇连作障碍问题,河南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平菇栽培设施的特点,以"治病重在防病"为原则,以优化影响平菇高产及病害的栽培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玉米芯发酵料袋栽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关键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净化平菇连作栽培场地  相似文献   

11.
<正>平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多,产量最高的食用菌之一。随着生产区域的扩大,平菇生产量逐年上升。平菇主要栽培方式依据培养料的处理方式分为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三种。平菇发酵料栽培具有生料栽培的工艺简单、投资少和熟料栽培的安全可靠的双向优势,只要掌握了发酵技术,就可以在不消耗能源,不增加灭菌设备的前提下,以任意规模建堆发酵,现已发展成为平菇最主要的栽培方式。建堆发酵是平菇发酵料栽培最关键的环节。发酵时堆  相似文献   

12.
平菇不仅口感好,肉质细嫩,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每100g干品含蛋白质20~23g,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还具有舒筋活络、驱风散寒的功效。对于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等人群尤为适用。平菇因生产技术简便易学,栽培原料广泛,市场需求量较大,是食用菌栽培面积较大的种类之一。提高平菇效益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栽培料的确定栽培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平菇产量和质量。适宜栽培平菇的材料很多,如:阔叶木屑、稻草、玉米芯、  相似文献   

13.
平菇废基质再利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废基质再利用试验曾传广(湖南邵阳高专微生物所422004)平菇废基质是栽培平菇后的培养基。据测定,平菇废基质含粗蛋白10.2%、粗脂肪0.42%、粗纤维25.1%、灰分9.2%,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等。杨珊珊等估计,用棉籽壳栽培平菇一个生...  相似文献   

14.
我县每年栽培平菇投料2.5~4万公斤,以往栽培平菇后的废料都是用去肥田松土。自去年以来,我站对废料利用进行了反复试验,曾将平菇废料用于栽培猴头菌、金针菇、竹荪等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今年5月15日,我站开发组又以平菇废料为主,制作了草菇菌种。菌丝粗壮浓密,发菌快(接  相似文献   

15.
我区平菇栽培面积很大,但产量低,效益差,高投入而不能高产出,大部分菇农都是采用袋栽、垛墙式自然出菇等管理方法,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潮菇,大面积栽培的生物学效率只有80%左右。因此,加强平菇栽培的中后期管理,是提高平菇单产和效益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平菇中后期管理的两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平菇孢子具有粉尘一样的恶劣作用 ,给种菇者带来的疾患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 ,在北方栽培平菇的菇农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炎或咽炎 ,更有甚者象得了流感一样整日咳喘不息。由平菇孢子引起的嗓子发痒、气管发紧、胸闷咳簌等症状 ,不管用什么药物对此都无效。种菇者一致认为栽培平菇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 ,而且风吹不走雨淋不去的致富捷径 ,但平菇孢子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或多或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致使很多人对栽培平菇敢望而不敢及 ,严重地阻碍了平菇栽培事业的发展。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认为对平菇孢子污染环境的问题不可等…  相似文献   

17.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目前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之一,多数农业废弃物均可用作其栽培原料。本试验采用木屑(苹果枝条)、荞麦壳、稻壳等为培养料培养平菇,通过示范栽培,结果表明,平菇菌丝能够在该培养料上正常生长;共采收了4潮菇,各潮次间平菇产量存在差异,其中前3潮平菇产量高且稳定,第Ⅳ潮菇产量较低,平均每袋4潮菇共采收鲜平菇1115.56 g,生物转化率达114.06%。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北方地区夏季平菇生产问题较多的现状,为了实现北方地区平菇夏季高产、稳产,扩大北方地区"南菇北移"优势,根据研究团队多年平菇相关技术研究经验,开展多方面工作,制定规范了北方地区地沟式大棚夏季栽培平菇技术,主要包括大棚搭建、栽培流程、采收包装、病虫害防治及生产档案管理等,以期为北方地区夏季栽培平菇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李峰  赵建选 《食用菌》2011,(5):57-58
河南省辉县市是河南省平菇种植规模最集中区、种植面积最大区,也是河南主要城市平菇生产、销售集中供应地,常年栽培平菇12000多个大棚,2010年被评为国家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产品远销山西、河北、山东、北京等地。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及平菇病虫防治技术培训不完全到位,一种新的平菇病害正在悄悄蔓延,菇农们将这种新的病害统称为“黄菇病”。  相似文献   

20.
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1]。平菇的主要栽培方式为塑料袋栽培,栽培设施为塑料大棚。长期栽培食用菌的大棚,易引起土壤中致病微生物种群的富集[2],同时虫口基数也在不断积聚、扩散,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平菇产量下降,影响栽培者效益。为了改善菇棚环境、提高栽培成功率,笔者采用平菇、玉米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栽培者经济效益,也促进平菇栽培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