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食品的温度监控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安全及保持冷藏链完整的手段,对冷冻冷藏食品在低温流通过程中实行温度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冷藏运输中的温度管理情况并不乐观,消费者获得的货物通常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借助于时间-温度指示器等来对其整个运输过程进行温度监控。本文对温度立法的必然性和前景,温度监控的重要性、原理以及在冷藏运输中的应用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并列举了几种国外时间-温度指示器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
时间—温度指示器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食品流通贮藏过程中可以应用时间温度指示器实现对食品货架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对预测食品货架期的常用数学模型,如Arrhenius方程、Z值模型,Q10等的原理及应用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3.
冷藏车温度监控是保证水产品运输过程中质量安全、减少经济损耗的关键,当前冷藏车温度监控在智能控制方面缺乏较好的方法,常规的冷藏车温度监测采用传统传感器,根据单一阈值的控制方法,缺乏足够可靠性和动态预警手段.本研究分析了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原理,建立了基于荧光光纤技术的冷藏温度监测方案,形成了冷藏车温度动态预警模型.验证结果表...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冷冻食品在低温条件下能保存多长时间不很清楚.有的人甚至认为冷冻食品只要处于低温环境中就可以贮藏一二年或更长时间.实际上,每一种冷冻食品在不同的低温条件下都有其相对应的最大冷藏期限——实用冷藏期(PSL),见表1.一旦在某一温度条件下冷冻食品的贮藏期超过JPSL,那么该冷冻食品也就失去了商品价值,不能食用.l 冷冻食品的品质和温度的关系1.1 T.T.T.概念冷冻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环节中,如果品温不变,这对保持食品的优良品质是非常有利的.但在冷藏链的每个环节实际流通时,温度要经常发生变动,这就对冷冻食品的品质带来了很大影响.美国西部农产品利用研究所Arsdel等人通过1948~1958年长  相似文献   

5.
德国夫琅禾费加工工艺与包装研究所的专家.最近设计出了一种新式保鲜膜。这种保鲜膜含有一种“清道夫-指示器系统”.它不仅能捕获对食物保鲜不利的氧.而且能通过变色发出“包装内氧含量过高”的信号。当存储环境温度上升时.保鲜膜内的信号物质会被激活.并显现出色斑让人们知道食品在运输途中曾经历过温度过高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一、预防注射中要掌握的技术环节1.做好疫苗运输冷藏。疫苗在冰库中温度为-2~-3℃,出库要保持低温运输,避免直接晒太阳,从镇领出到村、场时,要用报纸将疫苗包好,并将冰块装入尼龙袋内。超过25℃疫苗会失效,做好疫苗运输冷藏。使用时查看疫苗标签,要注意有效期,对破损、失真  相似文献   

7.
鱼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食品,在鱼类运输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运输条件的控制,对水体环境进行改善,使得水体的质量更适宜鱼类生存,避免鱼类运输过程中出现死亡。到达目的地之后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鱼类进行处理,旨在提高鱼类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食品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受高温、高湿等因素的影响,加之部分食物如水果、蔬菜、肉类、牛奶、鸡蛋和奶酪等营养丰富,易促进细菌、霉菌的生长繁殖,使食品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提高食品的储存及运输安全,食物冷藏设备及冷藏运输卡车被广泛应用。制冷设备产生的低温可以使大多数导致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生长缓慢,食品得以长时间储存而不发生变质及腐烂。  相似文献   

9.
一、冷藏工业发展的状况 制冷技术是一门研究低温的产生和应用,以及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生物化学等机理变化的科学技术。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尤其是在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中,如在易腐食品——肉类、蛋品、蔬菜、水果等方面的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都广泛地应用人工制冷,以保证新鲜食品的质量和特色。 对易腐食品如肉类食品用冰冷藏的方法,以我国为最早,据马哥波罗游记中记载,我国最迟在十三世纪以前就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了。  相似文献   

10.
在禽畜市场格局重新洗牌、升级换代的今天,冷链物流成为引领健康“新鲜”时代的火车头。冷链物流包括对禽畜产品的“冷藏(冻)加工--冷藏(冻)存储--冷藏(冻)运输及配送--冷藏(冻)销售”四个环节,它确保了从禽畜速冻杀菌。存储运输及配送到销售,从生产到进入消费者餐桌整个过程中的卫生和新鲜,弥补了因环境、温度等变化造成禽畜品变质的缺陷,真正实现高质、新鲜。  相似文献   

11.
鲜活农产品冷链过程储运环境及品质维持关键指标的在线监管,可有效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减少易腐产品的物流损耗,保证食品安全、维持优良品质。介绍了冷链物流过程中监控技术研究进展,结合近年来无线传感器(WSN)技术在冷链物流过程监管中的研究热点领域,分别从能耗问题、传输稳定性、监测全面性和农产品特殊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农产品冷链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食品冷链污染频现、溯源困难的问题,基于贝叶斯推断模型,采用一种考虑批次的污染源定位方法,对食品冷链中污染源定位与追踪问题进行研究,并构建食品冷链回溯与追踪系统,利用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的公开数据,展示可追溯食品冷链中污染源定位和追踪分析过程。结果表明:1)食品冷链的污染传播具有可隔离性、观察样本稀疏性、路径多样性和时间不确定性等特征,传统风险源识别与传播方法的适用性不强。2)考虑批次的可追溯食品冷链污染源定位模型,计算上更为高效,不仅可降低食品冷链污染溯源的复杂性,还能提高污染源定位的精准性。3)食品冷链中出现污染时,可追溯食品冷链回溯与追踪系统根据污染源定位算法,能直观地将污染源节点及其引发的风险传播路径标识出来。据此,建议加快推进追溯系统建设,提升食品冷链中污染源定位与追踪能力,以实现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快速阻断风险传播,切实保障冷链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对越南易腐农产品现状和食品冷藏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越南与发达国家冷藏链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寻越南食品冷藏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嗜冷菌,能在低温下生长。冷藏即食食品和冷冻食品加工设备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长是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酸性电解水 ( AEW ) 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且无残留的非热灭菌技术。AEW用于灭活4 ℃条件下的浮游态、生物膜态及冷藏金针菇样品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检测AEW处理前后菌落总数变化、生物膜、生物膜结构参数,毒力基因表达,进一步分析样品实验等。结果表明,当电解质浓度为0.1 %,处理时间为1 min时,4 ℃和37 ℃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落总数、生物被膜清除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AEW灭活低温条件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知识,为评估冷链中食品和冷藏食品及食品加工设备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冷藏食品使用抗菌剂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5.
冷源等离子体是气体在高电压作用下高度电离的混合物,混合物中多种活性基团和粒子能够与微生物体中的多种成分发生发应,从而阻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死亡,反应过程中温度无明显变化。冷源等离子体作为一种冷杀菌方法,在食品杀菌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冷源等离子体的发生、产生系统以及等离子体中的活性作用物质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冷源等离子体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全民福祉,也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江西省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食品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探索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和支持政策。研究表明,近年来食品产业的发展规模得到显著提升,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在逐渐完善,市场监管力度和技术创新实力在不断加强,绿色产业链条在不断健全。但仍存在食品产业链条不强、食品出口竞争力不强、食品安全监管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布局、加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提升食品产业品牌价值、推动食品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加强食品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实施路径。同时,需要给予更多政策去引导食品企业明确品牌定位,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市场投融资机制,助力食品企业提质发展;完善食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全过程追溯机制;制定和推行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  相似文献   

17.
构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是保证进口冷链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保障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一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加快建设,在信息可追溯、快速召回问题产品、统计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进口冷链食品建立了安全线,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维护了市场秩序,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风险得到...  相似文献   

18.
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与失活的关键因素,在食品生产中常用来控制致病微生物潜在的风险。但由于不同菌株间个体的差异,细菌在相同温度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失活趋势,这种行为方式称为菌株的失活异质性,容易导致微生物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比较了19株副溶血性弧菌(16株临床菌株和3株环境菌株)在巴氏消毒温度(65℃)及冷链温度(10℃)作用下的失活情况,并结合Weibull模型,拟合相应的失活参数(t_R值),探究了不同菌株间的失活异质性。在65℃处理条件下,19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_R值介于22.62~67.23 s,VPC-1为耐热性最强菌株,而VPC-10为耐热性最弱菌株,热失活参数t_R值最适的概率分布为Normal (44.82, 12.27)。在10℃条件下,t_R值介于113.96~371.38 h,VPC-3为耐冷性最强菌株,VPC-2为耐冷性最弱菌株,冷失活参数t_R值最适的概率分布为Loglogistic (51.45,148.88,4.67)。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热失活和冷失活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菌株的失活异质性广泛存在于副溶血性弧菌之中,仅基于单一菌株进行失活模型的拟合,很难描述其整体的失活趋势。同时,初步构建了菌株失活异质性的随机模型,并使用概率分布代替了传统的失活参数。  相似文献   

19.
以4年生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紫玉兰(M.liliflora)、二乔玉兰(M.×soulangeana)不同花期外层花瓣为试材,分别通过对过冷却点、半致死温度以及人工模拟自然霜箱后试材的褐变率的统计,来确定玉兰花瓣的抗寒临界温度.结果表明:白玉兰的抗寒临界温度范围为-5.46~-3.85℃,紫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