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抗病育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田间调查了71份新选育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病性,旨在明确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为抗病育种提供资源.结果表明,69%的种质对4种病害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抗大斑病材料占59.2%,高抗和抗病种质各有21份;高抗灰斑病材料67份,抗病材料1份,总占比为95.8%;瘤黑粉病高抗和抗病材料分别为36份和24份,占鉴定材料的85.9%;对丝黑穗病表现抗性以上的种质68份,占总鉴定种质的95.8%.71份新选育自交系中高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的资源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粒重损失率以及发芽损失率。92份高粱资源中,有高抗(HR)资源10份,抗病(R)资源10份,中抗(MR)资源5份,感病(S)资源20份,高感(HS)资源47份。高抗(HR)资源、抗病(R)资源、中抗(MR)资源、感病(S)资源、高感(HS)资源穗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37%、6.69%、8.89%、34.12%和52.50%,千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81%、2.98%、5.59%、14.56%和28.89%,发芽率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97%、5.40%、5.76%、11.11%和20.46%。高粱炭疽病不仅导致高粱大幅减产,还导致高粱种子发芽率降低。高粱炭疽病抗性可通过人工接种准确鉴定,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作为抗性遗传改良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高粱抗丝黑穗病抗性评价技术及抗源鉴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高梁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采用种子接种、土壤接种和皮下组织注射接种方法对75份中外高梁试材进行同步抗性评价,明确了7050A·B、Tx378A·B、10625、TNS30、&U81、莲塘矮、GW4386、GW4388 等38份高梁育种试材在不同接种方法下对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小种均表现免疫,是具有对高粱丝黑穗病菌多抗性的育种试材。本研究中采用寄主皮下组织注射接种技术鉴定抗病高梁资源在我国尚为首次应用,是高梁抗病育种中良好的抗病资源鉴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材料的丝黑穗病抗性种质资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新的抗丝黑穗病玉米种质资源,以100份新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于2013-2015年进行丝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00份供试材料中,针对丝黑穗病表现抗病的种质共有67份,其中29份种质表现高抗(HR),12份种质表现抗病(R),26份种质表现中抗(MR),为增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以及丝黑穗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辣椒优异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从中国筛选出的 15 4份辣椒种质资源在江苏、湖南、辽宁 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抗病性、经济性状等评价 ,结果显示 :“四川巫山小牛角”、“广西玉林羊角椒”和“云南思茅县大米椒”3份材料表现最优异 ,可直接用于目前辣椒生产或作为抗源材料用于辣椒抗病育种。同时鉴定出 15份材料抗烟草花叶病毒 (TMV)、11份材料抗黄瓜花叶病毒 (CMV)、7份材料抗炭疽病、17份材料抗疫病、7份材料Vc含量极高、4份材料辣椒素含量极高 ,这些材料可用作扩大中国辣椒抗病育种的遗传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穗腐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本试验对国内外不同自交系30份材料进行穗腐病抗性的鉴定,接种方法采用籽粒接种法,针对玉米穗腐病病原菌轮枝镰孢菌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个品系材料表现为高抗病,3个品系材料表现为感病,11个品系材料表现为中感病,15个品系材料表现为抗病,30份材料中有50%的材料表现抗病。该试验结果不仅可为育种工作提供种质资源,也为加快育种进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粱苗期的耐冷性是扩大高粱生产范围、降低早春播种低温冷害风险的重要性状。为满足高粱耐冷育种和耐冷性状遗传解析的材料需求,试验对237份不同来源的高粱种质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根据幼苗成活率分级,筛选出苗期1级耐冷种质12份,其中,我国地方品种5份、育成品种4份,外国品种3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高粱种质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1级耐冷资源中我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来自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高粱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耐冷资源,可以加大力度进行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80年代抗病育种的基础上,从1994-2003年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12151份次水稻材料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0年共计有4933份次叶瘟表现抗病,7103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40.60%和58.46%;有4071份次颈瘟表现抗病,7965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33.50%和65.55%。有9034份次的材料叶瘟颈瘟表现一致,占总份次的74.35%,其中叶瘟感病颈瘟也感病的材料份次是叶瘟抗病颈瘟也抗病材料的两倍;叶瘟颈瘟表现不一致的材料有3002份次,占总份次的24.71%,其中叶瘟感病而颈瘟抗病的材料份次多于叶瘟抗病而颈瘟感病的材料份次。利用早期筛选的抗源,选育了抗病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6326、蜀恢162、蜀恢527等。对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摘要:黑龙江省是玉米的主产区,玉米的穗腐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本试验对国内外不同自交系30份材料,进行穗腐病抗性的鉴定,接种方法是用籽粒接种法,针对玉米穗腐病病原菌-轮枝镰孢菌抗性进行评价,结果是1个品系材料表现为高抗病,3个品系材料表现为感病,11个品系材料表现为中感病,15个品系材料表现为抗病。试验结果表明该30份材料中有50%的材料表现抗病,该试验结果不仅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种质资源,也为加快育种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37份高粱育种材料进行抗丝黑穗病鉴定,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获得高粱丝黑穗病抗源材料,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为抗病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37份材料中,遗传距离(GD值)在0.115~0.513之间,抗病资源主要存在于印度材料(第1组)和美国材料(第2组)中。因此,今后在继续筛选抗病材料的同时,还需要对配合力高的育种材料(来源于我国)进行抗病基因(来源于印度和美国)的导入,来创建新的抗病种质,以进一步扩宽抗病亲本的选择范围,为今后杂交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45位于I染色体上,与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6%和10.4%,距离抗病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约为9.6 cM和10.4 cM。【结论】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筛选SSR标记时发现,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较易在保持系群体中找到,在恢复系群体中DNA片段多态性较少,表明恢复系和保持系在抗性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高粱亲本系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抗旱性鉴定指标和抗旱性强的种质,为高粱抗旱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奠定基础。以15份保持系、18份恢复系和8份杂交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以水势为-0.3MPa的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蒸馏水处理为CK。测定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芽干重、根干重、剩余物质干重和萌发抗旱指数等8个性状。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并进行因子分析。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材料抗旱性排序表明,不同参试材料间表现出较大差异。高粱保持系、恢复系隶属函数值显著低于杂交种,保持系与恢复系隶属函数值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把参试材料按抗旱性强弱分为5类,L116等2份材料为抗旱类型,Ms18B等18份材料为较抗旱类型,Ms19B等9份材料为抗旱中间类型,L5172等8份材料为干旱较敏感类型,2055B等4份材料为干旱敏感类型。结果表明,萌发抗旱指数、根长和剩余物质干重分别在萌发因子、根部生长因子和生物量转化因子中的负荷量最大。对应水势为-0.3 MPa的PEG-6000浓度能够作为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保持系、恢复系抗旱能力显著低于杂交种,保持系、恢复系抗旱能力差异不显著。筛选出萌发期抗旱性强亲本材料,分别为恢复系L116和保持系Ms27B。萌发抗旱指数、根长、剩余物质干重可作为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次生代谢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人工接虫、田间调查和室内生化分析研究了不同高粱材料对蚜虫的抗性及其与次生代谢物的关系。结果显示,高粱抗蚜虫性状属单基因显性简单遗传,通过回交转育方式容易获得抗性基因。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丁布(DIMBOA)含量间的关系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有时抗性与感性材料间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丁布含量都不表现质的不同,说明另有更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实际控制着高粱的抗蚜性状。  相似文献   

14.
1970s—2000s中国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距离演变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中国高粱不同时期主干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全面系统了解高粱杂交种及其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大小,可以减少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有效提高杂交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应用SSR标记技术分析高粱亲本及其F1的遗传差异,探讨中国高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以来的优势种群演变。【方法】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晚熟区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SSR标记遗传距离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中国高粱杂交种优势类群,研究高粱的育种进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演变特点。【结果】利用109对引物对55份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47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得到等位基因变异373个,平均每个等位基因检测到多态性位点7.5个,多态性位点变化范围为2—14个。供试材料标记位点的PIC变化范围为0.0351—0.8836,平均为0.6085。55个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889-0.9500,平均为0.6011。聚类分析将55份高粱材料聚成4类,聚类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遗传背景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年代杂交种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1970-1980年代呈上升趋势,之后略有下降。对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出Durra种群不育系×中国高粱恢复系和倾中国高粱恢复系、Kafir-caudatum种群不育系×中国高粱恢复系和倾中国高粱恢复系遗传距离远,产量高,因此,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应以Durra高粱×中国、倾中国高粱,Kafir-caudatum高粱×中国、倾中国高粱模式为主。【结论】高粱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高粱亲本的选配应充分考虑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钙、钠离子对小麦、高粱抗旱性不同的品种叶片与根乙烯释放的影响。钙和钠离子对小麦和高架根的乙烯释放有明显的抑制效应。钠离子胁迫下,小麦根乙烯释放量多于高粱根;钙离子胁迫下则以高粱根乙烯释放量为多。钙或钠离子胁迫下,高粱或小麦不抗旱品种根乙烯释放量多于抗早品种。就叶片乙烯释放而言,高粱乙烯释放量少于小麦。两离子对高粱抗旱品种叶片乙烯释有促进作用,对不抗旱品种影响甚微。小麦不抗旱品种叶片乙烯释放为钙钠处理所抑制。胁迫下两种作物抗旱品种叶片的乙烯释放量高于其不抗旱品种的。这些结果表明,植物的乙烯释放对盐分胁迫的反应随组织器官和基因型而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去雄方法,利用抗蚜×感蚜、耐蚜×感蚜、感蚜×感蚜等组合的杂交后代和回交后代,对高粱品种抗蚜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的抗蚜基因对感蚜基因表现显性,受主效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糯高粱新选不育系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糯质高粱新选不育系,为糯高粱的品质改良提供优良的亲本材料,选用3个不育系、3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9个杂交组合,测定其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单宁4个品质性状,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新选糯高粱不育中,11476A2总淀粉、脂肪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11486A2蛋白质一般配合力高,11494A2单宁一般配合力高。加性方差与基因型方差的比值依次是蛋白质>淀粉>单宁>脂肪。从糯高粱的育种目标看,11476A2具有高的总淀粉配合力、低的蛋白质配合力,可能是优良的糯高粱亲本系。  相似文献   

18.
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6A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新选育的优良不育系,适用于我国北方高粱春播早熟区,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等特点,由其组配的高粱杂交种吉杂133已在我国北方高粱早熟区大面积种植推广。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6A的成功选育,丰富了吉林省种质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梁炭疽病的严重度和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品种在乳熟期的各叶位炭疽病发生程度和不同抗炭疽病性分级方法的准确度,并进行了高感对照筛选.结果制定了以株为基本取样单位的炭疽病分级标准,确定了以矮子高梁为高感对照的品种抗炭疽病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高粱雄性不育系柱头生活力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高粱制种的主要因素。为探明糯高粱雄性不育系的特性,对4个糯高粱雄性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后6 d内,4个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强,授粉结实率均可达80.0%以上;开花后第7天,45A和18A的柱头生活力急剧下降,而L407A和3268A则无明显变化。L407A和3268A的柱头生活力比45A和18A强,开花后第11天仍能保持60%以上的授粉结实率。4个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都可持续13 d及以上,且持续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3268A>L407A>45A>18A。不育系间的柱头生活力互不相同,表明柱头生活力与材料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