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忠民 《新农村》2006,(9):21-21
果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由于生理生化与物理、化学作用,颜色会变褐,若不及时处理遏制,将影响产品的商品价值。 1.褐变发生的原因 果品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褐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酶的作用引起的,即果品组织中的单宁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褐色物质,称为酶褐变;另一种是在没有酶的参与下,由于物理、化学等作用所引起的,称为非酶褐变,通常是由某种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如糖与含氮物质、有机酸物质的反应等。  相似文献   

2.
果品加工中褐变的预防果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由于生理生化及其物理、化学作用使果制品的颜色变褐,若不及时防止,将影响产品的商品价值。一、褐变发生的原因果品在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褐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酶的作用所引起的。即果品组织中的单宁在酶的作用下氧化...  相似文献   

3.
一、褐变发生的原因果品在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褐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酶的作用所引起的即果品组织中的单宁在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褐色物质,称为酶褐变:另一种是在没有酶的参与下,由于物理、化学等作用引起的,称为非酶褐变,即由某种化学反应所引起的褐变,如糖与含氮物  相似文献   

4.
果蔬加工过程中褐变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因素,即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前者是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引起的变色;后者主要指美拉德(Maillard)反应引起的褐变、非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引起的褐变、抗坏血酸(AsA)氧化变色和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变色等因素。详细论述了果蔬加工过程中控制褐变的措施,即物理措施:加热处理、低温处理、包装处理、高压处理等方法;生物技术措施:品种选择与基因工程改良、涂抹蜂蜜处理、植物提取液处理和酶制剂处理等方法;化学措施:添加有机酸(降低pH值)、螯合剂、SO2或亚硫酸盐、食盐、抗坏血酸及其他试剂联合应用等方法。阐述了果蔬褐变控制措施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对几种控制褐变措施进行了比较,指出物理措施较其它措施更为安全,但是应该将多种物理措施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果蔬酶褐变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探讨了酶褐变的原理 ,以典型易褐变的果蔬为例 ,说明酶褐变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控制酶褐变的方法 ,加热、调节 p H值、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驱除氧气、避免金属离子的干扰、基质络合法、新型抗氧化剂的使用、钙处理及基因遗传工程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台湾青枣多酚氧化酶(PPO)的催化特性、最适波长、最适反应时间、最适温度、最适pH值、热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抗坏血酸、柠檬酸、L-半胱氨酸3种添加剂对台湾青枣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寻求在果品的保鲜以及果肉初加工过程中抑制PPO活性的各控制手段与果品加工的有机结合方法,为防止褐变提供有效、合理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反应底物时,台湾青枣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产物的最适波长为420 nm,最佳反应时间为20 min,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8。90℃水浴处理5 min该酶已基本失活。3种抑制剂对该酶均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单一抑制剂对台湾青枣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抑制效果的强弱次序为: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其中L-半胱氨酸的有效抑制浓度为0.100 0%。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加工优质杨桃汁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新鲜杨桃为原料,将其与抑制剂(柠檬酸、抗坏血酸、盐酸-L-半胱氨酸、氯化钙等)一同打浆后制备杨桃果汁,探讨不同浓度抑制剂处理对杨桃汁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4种抑制剂中,抗坏血酸对杨桃汁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添加量≥0.04%的抗坏血酸可有效抑制杨桃汁酶促褐变;单一的氯化钙处理对杨桃汁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较差,但氯化钙与抗坏血酸2种抑制剂复合处理对杨桃汁褐变度具有明显的加成效应影响,其中0.02%Vc+0.1%CaCl2的复合抑制剂处理对杨桃汁酶促褐变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论]该研究筛选出了优质杨桃汁加工过程中的最佳抑制剂组合。  相似文献   

8.
浓缩苹果汁酶促褐变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酶促褐变是引起苹果浓缩汁色值降低、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介绍了浓缩苹果汁酶促褐变的三个必要生化条件: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PPO)和氧气,并综述了浓缩果汁生产中酶促褐变的控制方法,加热钝化酶、调节pH值、添加酶或底物的抑制剂、使用吸附树脂、添加漆酶等,均能有效控制浓缩果汁的酶促褐变,提高浓缩果汁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核桃组培中防止组织氧化褐变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褐变是阻碍核桃组培快速繁殖正常进行的关键因子。本文分析了核桃组织褐变的原因,并运用不同方法对核桃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和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防止核桃组织褐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核桃组织处於适宜浓度的硫酸钠溶液的保护之中,可有效地防止核桃组织褐变,效果最好;而用硫脲处理效果较差;用自来水处理效果最差。进而为核桃组织培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鲜切马铃薯易褐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本实验研究了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及机理。采用切伤和刮伤两种方式处理马铃薯块茎,然后分别置于5 ℃、20 ℃下放置12、18、36 h,来探究不同伤处理方式及条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刮伤并于20 ℃放置18 h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货架期比对照延长了4 d。与对照相比,伤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总酚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伤处理通过显著降低酚类物质的积累、酶促氧化以及提高鲜切马铃薯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膜透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为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褐蘑菇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抗褐变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褐蘑菇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的酶学特性,柠檬酸、抗坏血酸、亚硫酸钠等抗褐变剂对PPO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褐蘑菇中PPO测定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20 nm,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6.55,在此条件下亚硫酸钠可强烈地抑制PPO的活性,有效防止褐变,抗坏血酸也有很好的抗褐变效果,而柠檬酸只有在高浓度时才对褐蘑菇的褐变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龙眼(Dimocarpus longan)果实经过浸钙、紫外线B区(UV-B)辐射和温烫处理,探讨3因素处理后对低温冷藏龙眼果皮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浸钙和温烫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果皮褐变,而UV-B辐射处理则在后期具有良好的抑制果皮褐变效果;各因素处理均降低了果皮丙二醛(MDA)含量;温烫处理有效抑制果皮PPO活性,浸钙处理在处理早期抑制果皮PPO活性,而UV-B辐射处理则提高了果皮PPO活性;各因素处理降低果皮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影响果皮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见,各因素处理能抑制果皮褐变和减轻果皮活性氧损伤,活性氧清除可能由其他非酶体系完成。  相似文献   

13.
欧燕  胡云峰  尹明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74-975,989
褐变和微生物活动是影响微加工蚕豆瓣品质及保鲜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了60℃30、60和120 s热激处理对与其褐变有关的酶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60℃60 s热激处理效果最佳,可明显降低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抑制褐变度的上升及其表面微生物的活动,延缓Vc含量的下降,从而起到延缓衰老和保持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淮山、木瓜蛋白酶等为试验材料,研究木瓜蛋白酶复合剂对鲜切淮山的褐变防控效果,探索生物酶法在淮山鲜切加工中的应用。以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褐变度(BD)为考察指标,在木瓜蛋白酶、抗坏血酸、氯化钠以及柠檬酸单一抑制剂对淮山褐变控制效果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抑制剂在淮山褐变控制中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柠檬酸、抗坏血酸和木瓜蛋白酶单一抑制剂对于防止鲜切淮山的褐变具有较好的效果,而Na Cl溶液对于防止鲜切淮山的褐变效果不明显。采用柠檬酸、抗坏血酸和木瓜蛋白酶进行防褐变正交试验所筛选的最佳浓度组合为0.40%柠檬酸+0.20%木瓜蛋白酶+0.20%抗坏血酸,影响主次顺序为柠檬酸木瓜蛋白酶抗坏血酸。验证试验结果表明,BD值为0.194、PPO活性为0.21 U/m L、POD活性为9.2 U/m L的抑制褐变效果优于试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以珠芽魔芋叶片作为外植体,通过培养温度、活性炭以及培养光暗条件的改变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探索抑制组织褐变的最佳环境条件。结果表明,与光照相比,黑暗培养条件可以有效抑制魔芋叶片组织褐变,褐变率仅为5.88%;温度和活性炭处理对珠芽魔芋叶片褐变的抑制效果均不佳。  相似文献   

16.
乙烯与1-甲基环丙烯对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乙烯处理虽然诱导了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荔枝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和呼吸速率,但对果皮褐变指数和果实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荔枝果实的呼吸、乙烯、PPO、POD及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也不能延缓果皮褐变,表明荔枝果皮褐变是一个对乙烯不敏感的生理过程,也表明了果皮褐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PPO及POD催化的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细胞膜区室化功能破坏导致的果蔬组织酶促褐变发生的机理,继而就国内外关于控制采后果蔬酶促褐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石榴贮期果皮褐变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石榴贮期果皮褐变机理,探讨防褐变技术。【方法】以采后陕西临潼净皮甜石榴为试材,研究了贮藏温度、气体成分和pH对果皮褐变的作用,测定了引起果皮褐变的主要物质单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与果皮褐变的关系。【结果】单宁是石榴果皮褐变的底物;AAO、PPO、POD活性与果皮褐变指数呈正相关性,CAT活性与果皮褐变指数呈负相关性。石榴在pH 4.0、(5.0±0.5)℃、5.0% CO2+8.0%O2+87.0%N2的气体成分条件下贮藏,每隔5 d在(15±0.5)℃下间歇升温处理24 h,贮藏120 d褐变指数仅为0.15。【结论】石榴贮期酶促单宁变性是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pH、贮藏温度和气体成分条件下间歇升温贮藏,防褐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莲藕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鲜切莲藕褐变一直是生产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莲藕的护色主要表现为对组织中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的控制。PPO是大多数果蔬中普遍存在并引起组织酶促褐变的一类氧化还原酶[1] 。鲜切果蔬由于组织经切分等使PPO与底物的接触机会增加 ,加速了褐变反应 ,影响产品质量及  相似文献   

20.
控制苹果褐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苹果褐变的控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乙酸锌和亚硫酸钠要比氯化钠护色液处理效果佳,90℃以上烫漂2min基本可达到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