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8年6月,在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北红尾鸲巢址。巢址位于峭石石缝中,大小7 cm×6 cm、巢深5 cm。巢材由羊毛、体羽、草茎、须根等组成。北红尾鸲育雏频率为1次/6.4 min,亲鸟育雏时间间隔为9.9 s(3~20 s),食物包括蛾类、小蝗虫和昆虫幼虫等。  相似文献   

2.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及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伟  王军 《辽宁林业科技》1998,(6):10-12,23
北红尾鸲在辽宁省为夏候鸟,居留期长达半年。以多种昆虫为食,这些昆虫多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在抑制森林虫害的发生,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有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宽甸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观察,报道了该鸟的求偶与交尾、营巢与产卵,孵卵与育雏等繁殖习性,并对雏鸟的生长变化及食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有助于对该鸟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和人工招引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北红尾鸲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1997年的4月—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对北红尾鸲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迁徙期为2月上旬和10月下旬,种群密度为1.4只/km2。营巢期7d~8d,最早5月1日产卵,窝卵数为4枚~6枚,孵卵期12d~13d,孵化率69.35%,巢内育雏13d,出巢率62.90%。繁殖期的食物,动物性的占90.47%,植物性的占9.53%。  相似文献   

4.
<正>北红尾鸲,北方俗称"火燕儿",并不是什么罕见的鸟。南起西双版纳、北到黑龙江畔、西至青甘藏,从湿地到农田、从城市到山区,只要稍微有些树木和灌丛的地方,总会在一年的某个时候,伴随着群鸟的迁徙,有北红尾鸲站在枝头,或者颤颤巍巍地抖动尾巴发出不安的"吱吱"声,或者在午后的暖阳里自顾自地细声啭鸣。英国田间乡野的"知更鸟"(欧亚鸲,新疆也能看到)因其美丽的羽毛、动人的  相似文献   

5.
对7只野生白琵鹭雏鸟进行人工育雏试验的结果表明,白琵鹭雏鸟体重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W=A(1-Le^-bt)^c,体长增长符合Richards方程L=A(1-Le^-dt)^c其生长发展迅速,体长、嘴峰在80日龄时接近成体,跗,翅长,尾长在45-50日龄时接近成体,饲养期120天,育雏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正>5月8日,翠湖湿地公园鸟类环志工作站春季鸟类环志工作顺利结束。环志工作于3月26日开始,共环志到鸟类425只,其中公园一期79只、公园二期346只。环志到的鸟类中,红胁蓝尾鸲、北红尾鸲、棕头鸦雀、树麻雀、黄喉鹀、小鹀、红喉姬鹟、褐柳莺等数量较多,普通翠鸟、树鷚、白眉鹀、灰头鹀、黄眉柳莺、黄腰柳莺、冕柳莺、红喉歌鸲、蓝喉歌鸲、东方角鸮、灰头绿啄木鸟、星头啄木鸟、  相似文献   

7.
于2005年7月~2006年9月对湖北五龙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冬春两季的鸟类食性集团作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本区记录鸟类82种;其中冬季26种,春季29种.本区冬季、春季的鸟类群落均以虫食性鸟类和杂食性为主;其中冬季两类型分别有13种、9种,春季则分别为11种、10种.本区冬季鸟类群落可分5个食性集团,春季可分7个食性集团.虽然两季第1类群均为食虫鸟集团,但冬季第一集团由黄腹山雀、红头长尾山雀、白鹡鸰、北红尾鸲组成,而春季则仅有白鹡鸰、北红尾鸲2种.  相似文献   

8.
1999-2002年在哈尔滨动物园对21只健康成长的笼养大鸨(Otis tarda)雏鸟进行了人工育雏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育雏方法和经验,并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如: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蹠、嘴裂、中趾及头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鸨为早成鸟,其初生体重为86.31+3.56g(n=21),其新出雏雏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36℃,以后每天降低一度,大鸨的饲喂实行少吃多餐的原则,雏鸟生长发育中雌雄体重从第六周有明显差异,第十四周雄鸨体重是雌鸨体重的1.8倍,可以从体形上明显区别雌雄;雌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大鸨雏鸟各器官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白鹡鸰雏鸟4~12日龄亲鸟每日5:00~19:00时育雏的次数和对雏鸟拴颈所得的食物,据126小时统计,共育雏1050次,主要为昆虫。记载了雏鸟的形态变化、体重、体长和外部器官等的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红尾水鸲在陕南为留鸟,分布广,数量多,为该区低山灌丛及河溪留鸟中的主要品种。笔者在宁陕县蒲河区(海拔760m)对红尾水鸲的繁殖习性做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并对本县江口区(海拔900m)、太山区(海拔540m)红尾水鸲的繁殖做了相应的考证。报告如下:一、发情。红尾水鸲发情在2月上中旬,历时一月左右。初期通常几只成  相似文献   

11.
1998—2015年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共进行鸟类环志16目46科189种283 862只,其中春季146种117 333只,秋季159种161 702只,隶属15目43科。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累计环志20 264只,其中春季环志18 040只,占春季环志数量的15.0%;秋季环志2 224只,占秋季环志数量的1.4%。春季雌性比例较小,秋季的雌性比例较春季大,远高于雄性。红胁蓝尾鸲春季最早始见于3月中旬,高峰基本集中在4月中旬,秋季最早始见于8月下旬,多数始见于9月上旬。迁徙高峰集中在9月下旬。迁徙速度平均60km!d-1。日环志量与日最高气温、日照时数、最大风速的风向等因子均呈负相关;与最大风速、平均气压、降水量、最低气压、平均风速、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高峰林区与吉林珲春、黑龙江帽儿山红胁蓝尾鸲的环志数量相比较,发现红胁蓝尾鸲呈环行路线迁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棕头鸦雀的繁殖做了系统研究,包括营巢、产卵、孵卵、育雏及雏鸟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体重、体长、外部器官(翅长、嘴长、跗蹠、尾长)的生长等。而棕头鸦雀窝产6卵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从育雏场建设、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叙述了白颈长尾雉人工育雏技术,其中育雏场建设包括育雏场址选择与建筑布局、育雏室建设和育雏设备;饲养管理包括育雏前的准备、雏鸟的培育和育雏环境控制.同时,对育雏过程中笼舍温度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笼舍中散热器和数显温度调节仪探头位置,室温对数显温度的影响等,比较得出了最佳的加热方式和最小...  相似文献   

14.
白头鹎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头鹎在青岛地区属夏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崂山繁殖。5月15日营巢,5月25日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6月13日雏鸟孵化,孵化期15天。6月24日出飞,育雏期12天。育雏期间全部以食农林害虫为主,10月中下旬迁回越冬地。  相似文献   

15.
为在华南区更好吸引乡土鸟类,利用鸟类食源灌木冬红Holmskioldia sanguinea及棚架、生态雨水沟、用于遮挡的灌木与景石等配套措施,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生态景观,有效为食蜜鸟类提供冬季食源,吸引了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朱背啄花鸟Dicaeum cruentatum、红胸啄花鸟Dicaeum ignipectus、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等鸟类到此栖息。经实践深圳市梅林公园的冬红生态景观点已成为全国摄影圈和观鸟圈经典的定点拍摄地。最后还对冬红的栽培管护技术、公园"生态声景观"构建、公园科普系统建设等提出建议,并讨论了该外来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方案。2017—2019年四川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107只,发现弃卵雄鸟6例、死亡胚胎78例、育雏期疾病8种共94例。经分析,弃卵行为可能是由外界干扰造成,胚胎死亡则可能与亲鸟营养缺乏相关,而育雏期疾病大都由饲喂不当、育雏环境管控不严、雏鸟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加强朱鹮繁殖期和育雏期的管理、改善朱鹮亲鸟和雏鸟的营养水平有助于减少朱鹮人工繁育中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黑鹳(cicomia nigra)隶属于鹳形目(ciconiformes)鹳科(ciconiidae),为全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我园自1986年开始对黑鹳进行"易地保护研究",至今已人工孵化及自然孵化哺育成活黑鹳雏鸟28只,其中F1 4只,F224只.2005年3~8月我们对黑鹳育雏期的生态行为做了初步观察研究,旨在为这一珍稀物种的研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其扩大人工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幼雏脱温前适应能力的锻炼为保证孔雀幼雏在育雏期结束后,能适应自然的气温条件,应有计划地进行定向培育,如适当降低白天幼雏采食活动时的育雏温度,但应避免突然降温,并要经常注意观察幼雏的表现。将雏鸟经常放置于室外,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接受自然环境的锻炼,而且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有利于幼雏体钙的吸收。为此,在天气晴好时,可将雏孔雀移置室外,让其逐渐适应自然温度环境。置于室外的时间要逐渐延长,以使雏鸟造成有个适应的过程.但要注意防止阴雨等恶劣天气对雏鸟造成的损害,同时也要防止雏鸟被烈日直射而发生日射病.…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5月至10月间,在韩国雪岳山国立公园大青峰地区进行了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的生境选择研究。繁殖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研究地区可分成此种鸟的高、中、低3种密度分布区。红喉歌鸲多选择岳桦(Betula ermanii)和雪松(Pinus pumila)林为其栖息地,并喜欢在矮丛林和稠密灌丛中活动。表1参9。  相似文献   

20.
红颈苇鹀育雏行为及雏鸟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首见红颈苇鹀繁殖和育雏行为,填补了历史上该区域无繁殖的记录。观察发现,茂密的植被和陈旧的草簇构成了红颈苇鹀繁殖的要件;红颈苇巫鸟的育雏行为有明确分工,雌鸟履行孵化职责,而雄鸟则负责安全警戒,孵化期约15 d,育雏期约16 d;全天喂雏行为有差别,从清晨到上午8:00时、从下午18:00时到日落为喂食高峰期,雄鸟喂食雏鸟的次数高于雌鸟;红颈苇鹀以草籽和谷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捕食昆虫;50 d左右,幼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