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独特手工炒制技艺造就不同凡响的品质。炒制技艺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该技艺形成、现状、流程,对传承信阳茶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信阳毛尖茶人机结合炒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广铭 《茶叶》2005,31(2):111-112
信阳毛尖茶属特种绿茶。外形细、紧、圆、直、多白毫;内质香高、味浓、耐泡,享誉海内外,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茶。传统的加工炒制工艺为生锅-熟锅-烘焙三道工序,均为人工操作完成。手工炒制信阳毛尖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造成目前茶农仅加工生产中、高档春茶,而放弃低档茶加工,夏、秋茶更是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信阳毛尖茶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3.
信阳毛尖茶产于河南信阳,以“细、圆、光、直、多白毫”的精美外形和“滋味醇和、香高持久、汤色碧绿”的独特内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社会需求量不断扩大。近几年,信阳毛尖茶产区不断扩大,产量逐渐提高,但传统的信阳毛尖茶均为手工炒制,存在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等问题,扩大生产受到了限制,较难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需要。鉴于此,信阳市茶叶试验站和蚕业试验站于1995年进行了信阳毛尖茶机制工艺的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信阳毛尖茶机制工艺。…  相似文献   

4.
胡晓 《福建茶叶》2023,(9):173-175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手工技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土壤中,三家文化彼此互鉴,共通共融。文章从儒释道三家美学精神去阐述这一手工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内在价值追求,探讨历史发展中的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技艺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信阳毛尖茶以“细、圆、紧、直、多自毫”的美好外形和“汤色碧绿,香高持久,滋味甘甜”的独特内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茶区不断扩大,产量逐渐提高,原传统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已难以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张孟杰 《福建茶叶》2024,(2):147-149
首先分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外宣翻译的背景和必要性,探究其翻译现状和存在的翻译问题,通过详细了解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在外宣“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对该国家非遗项目进行翻译及分析,并提出改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相关措施,以期更好地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信阳毛尖机制工艺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桂义  扶晓  杨洁 《中国茶叶》2003,25(1):19-20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市,是我国传统名茶,以“细、圆、光、直、多白毫”的精美外形和“汤色碧绿、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的独特内质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信阳毛尖茶长期以来依靠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制茶成本高,并因制茶人员的技术差异而导致质量不稳定,难于标准化和形成规模化生产,制约了产业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微型茶机的发展,特别是往复振动理条机的问世与推广,推动了信阳毛尖茶的发展,为探索最佳机制工艺参数,也为制定“信阳毛尖茶机制工艺技术规程”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在信阳市茶叶试验站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几种信阳毛尖茶小型炒制机械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毛尖茶属特种绿茶,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外形光、圆、紧、直,形如松针,内质具有独特的板栗香气.传统的炒制工艺为生锅-熟锅-烘干.生锅主要完成杀青和茶叶初步成条,杀青是用重约1.5kg的特制茶把,通过抖散、揉捻、吞吐推作、赶条等多种手法使茶叶形成紧细的松针形.手工杀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茶农仅生产春茶,而放弃夏秋茶的生产.实现信阳毛尖机械化加工是信阳地区茶叶加工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其重点是解决生锅不脱离传统方式的茶把杀青、揉捻,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而熟锅的理条仍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信阳作为一个老茶区,曾就机械化加工信阳毛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现了几种小型炒制机械.本文通过对茶区民间几种小型机械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利弊,希望专业茶机厂从中借鉴,以便开发和设计出更多、更实用的特种名茶小型机械,实现信阳毛尖茶的机械化加工和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信阳毛尖茶属特种绿茶,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外形光、圆、紧、直,形如松针,内质具有独特的板栗香气。传统的炒制工艺为生锅一熟锅—烘干。生锅主要完成杀青和茶叶初步成条,杀青是用重约1.5kg的特制茶把,通过抖散、揉捻、吞吐推作、赶条等多种手法使茶叶形成紧细的松针形。手工杀  相似文献   

10.
适宜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的茶树良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香高、味浓、耐泡而著称.其优异品质的形成除与生态条件、精细采摘幼嫩的鲜叶原料、独特的炒制工艺有关外,优质的茶树品种也是信阳毛尖茶优异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论述了信阳毛尖茶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并介绍了4个适宜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的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供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信阳毛尖又称为豫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千百年来,信阳毛尖以其优越的色、香、味、形深受国人广泛喜爱。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诸多茶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为信阳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信阳毛尖却在众多平级的茶类中略逊耳闻,本文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信阳毛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寻求相应策略,以期解决信阳毛尖当下发展困境,助力其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等名茶多以手工炒制而成,炒制中的热处理作业一般都分为炒茶(包括初揉)、做形(包括提毫)和烘焙3道工序完成。用于制茶的老式灶都是炒茶、做形和烘焙分别独立建灶的,即需要建3台炉灶才能完成炒制过程。这种老式灶炒制茶叶存在三大缺点:一是不能利用余热,能源浪费大,制茶成本高;二是只能烧木柴或木炭,适应性差,与保护山林确保茶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相矛盾:三是火力难以控制,锅温时高时低,制茶品质不稳定。因此,这种老式灶在生产上已不适用,亟需研制出新型的茶灶。笔者根据毛尖茶炒制过程对锅温的要求是“由高到低”,对热  相似文献   

13.
福鼎毛尖由福鼎大白 ,大毫等多毫品种制成 ,其外形与省外一些尖形茶颇为相似 :色泽翠绿 ,匀润显毫 ,芽叶靠拢 ,自然舒展 ,挺直略有锋 ;香气鲜嫩持久 ,汤色绿艳清辙 ,滋味甘醇 ,叶底匀嫩成朵目前 ,福鼎优质毛尖主要依靠手工炒制。由于手工炒制存在制茶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 ,特别是烘焙工序 ,非常繁琐 ,但又是成形的关键 ,不小心就成劣质茶。由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和福鼎市茶叶事业局共同研究出福鼎优质毛尖茶的机制工艺 ,其加工工艺流程为 :鲜叶→脱水筛分→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理条整形→复烘→拣剔包装。1…  相似文献   

14.
信阳毛尖炒制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毛尖(下称毛尖)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近年来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其产值已在河南省茶叶总产值中占主导地位。然而毛尖炒制的有关理论至今无人系统研究报道,其炒制技术仅停留在经验阶段,为此,笔者对毛尖炒铷过程中水分、水浸出物、氨基  相似文献   

15.
翁珺 《中国茶叶》2006,28(4):24-25
河南信阳种荼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唐·陆羽《茶经》中把信阳归为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以光州(今光山县)上,义阳郡(今信阳县)、舒州次”。北宋苏东坡渭:“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久负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相似文献   

16.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7.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信阳茶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信阳市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信阳毛尖茶素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独特风格享誉中外.早在1915年信阳毛尖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1986、1990年连续3次被商业部评为中国名茶,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相似文献   

18.
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品质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桂义 《茶叶》2000,26(4):228-228,233
对我国传统名茶信阳毛尖的化学成化与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信毛尖茶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及非酯型儿茶素比例较高,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也比较高,形成信阳毛尖茶鲜浓、爽口、耐泡的味特征;信阳毛尖茶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多数嫩度相近的名优绿茶,使其具有干茶色翠绿、叶底嫩绿的色泽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结合申报书,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具体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内涵,项目申报标准、涉及到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项目实践者、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参与该项目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有关单位等,并对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以及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将会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信阳毛尖是中国传统历史名茶,近十年来其销售规模扩大了3倍、公用品牌价值增长了66.37%,是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较快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AHP法对信阳毛尖茶内销影响因素的准则层、指标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信阳毛尖茶内销影响的主次因素分别是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茶叶原产地与口感、信阳毛尖茶品牌及企业品牌知名度、政府政策、茶叶品质、价格等因素,并从产品品质、品牌宣传、营销渠道、政府扶持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信阳毛尖茶拓展内销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