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世界上柞蚕和柞蚕丝绸总量的90%出自中国。我国的东北地区是柞蚕主产区,柞蚕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在重点蚕区,柞蚕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茧及其副产物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柞蚕生产对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金山 《北方蚕业》2003,24(3):31-33
我国二化柞蚕区包括辽宁省和山东省、吉林省部分蚕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二化柞蚕区由于年放两季柞蚕,放春蚕是为秋蚕生产种茧,放秋蚕才用于生产原料茧.所以,利用杂交种放秋蚕是使原料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占总产量的90%),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柞蚕生产实用技术,全国可利用的柞蚕场近百万公顷.按理论值计算,每公顷蚕场应产柞蚕茧近400kg,而实际产量只有100kg左右,即理论值的1/4.这与柞蚕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占总产量的90%),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柞蚕生产实用技术,全国可利用的柞蚕场近百万公顷.按理论值计算,每公顷蚕场应产柞蚕茧近400kg,而实际产量只有100kg左右,即理论值的1/4.这与柞蚕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5.
柞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泌丝昆虫,柞蚕属共有35个种和变种.柞蚕育种研究是柞蚕业发展的生命之源,在我国柞蚕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阐述了我国柞蚕育种研究进展、核心种质的提出、分子标记在柞蚕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四川柞蚕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为获得性状优良、品质上乘的柞蚕品种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印度目前居第2位,其产量约占世界的7%左右.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辽、鲁、豫、吉、黑、内蒙等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全国适于发展柞蚕生产的柞林面积有1000万hm2,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放养柞蚕一直是部分山区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建国55年来,我国的柞蚕业依靠不断进步的科技实力的支撑,使柞蚕茧年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1万t发展到目前的6万t左右,古老的柞蚕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柞蚕业亦然.而文献信息资源是承载技术信息的载体,是行业进步的真实记录.因此,本文以1994~2003年公开发表于专业期刊的柞蚕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发现最近10年来我国柞蚕研究领域重点内容的变化,同时为柞蚕专业科研人员搜集、利用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为继续保持我国柞蚕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7.
加强柞蚕种管理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生产是丹东市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全市现有柞蚕场面积13.33 万hm2,年养柞蚕约3万把,年产柞蚕茧1.8万 t,年产值2亿元左右.多少年来,柞蚕茧的丰歉,除了受自然条件制约外,柞蚕种质量的优劣成为影响柞蚕茧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蚕种质量低劣,造成蚕农产量减产40%~60%,严重者产量绝收.  相似文献   

8.
郑作运 《中国蚕业》2004,25(1):33-34
柞蚕茧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创汇产品,10年来河南省柞蚕生产与市场一直比较稳定,农民养蚕收入较为可观,柞蚕生产已经成为山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柞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现结合河南实际谈谈柞蚕饲育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柞蚕是我国的主要特产。在我国蚕业发展史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产量占全世界90%以上,1930年前后,最高产茧量186万担,是我国柞蚕生产的最盛时期。柞蚕生产期限短、投资少,成本低、收益大,并且适应广,資源辽闊,我国任何地方都可放养柞蚕。  相似文献   

10.
根据柞蚕在不同地区的化性变化,可将我国柞蚕生产地区分成一化性柞蚕区、二化性柞蚕区.一化性柞蚕区在自然条件下只饲养春柞蚕,其目的主要是获得优质高产的丝茧(大茧),同时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准备种茧.二化性柞蚕区饲养春柞蚕完全是为秋柞蚕准备蚕种;不适应供应秋蚕用种的冷凉地区,可饲养晚春蚕,生产的鲜茧供食用蛹市场.因各柞蚕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所以饲养时期、饲养方法等都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将春柞蚕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柞蚕一化性高纤维量品种新系·豫7号×新系·741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生产的主产地,柞蚕茧年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柞蚕生产是河南省山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柞丝绸是我国的传统商品。由于柞蚕实用品种还存在茧质差和出丝率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蚕农、种场、缫丝厂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柞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选育新品种为我国一化性柞蚕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柞蚕生产整体经济效益有很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八五“期间我场成功地育成了多丝量品种豫7号及杂交种豫7号*豫6号×河41*741,使柞蚕实用品种的茧层率达到15%以上,杂交种的茧层率达到14%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柞蚕品种的茧丝性质,选育更好的柞蚕一化性多丝量新品种,开发并利用新的优良杂交种,使柞蚕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九五“期间,我们开始组配新的柞蚕多丝量多元杂交种新系*豫7号×新系*741,其茧层率达到16%以上,单位产茧量增产10%以上,几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以上,各项成绩均达到计划攻关指标,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孢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是柞蚕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50年代初期,因微粒子病传播几乎给河南柞蚕生产造成灭绝性危害,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全力以赴,采取紧急防治措施,数年后使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柞蚕生产得以稳定发展.多年来由于各地比较重视,柞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虽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全省生产比较平稳.但是,90年代中期由于思想的麻痹和质检工作的放松,微粒子病又在河南省蚕区发生,养蚕发病率达到10%左右,严重的达到30%,特别是种茧发病率高.这次发病导致全省出现严重的缺种局面,严重影响河南柞蚕生产的发展.为有效制止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从1997年年底开始全省上下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防治意见和措施.通过5年的努力,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种茧微粒子病发生率逐年降低(2002年为4.22%、2003年为2.32%和2004年为1.29%),种茧合格率也逐年得到提高(2002年为80.39%、2003年为93.05%和2004年为95.74%),使河南柞蚕生产摆脱了微粒子病的困扰,步入了安全稳定的生产阶段.现将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柞蚕空胴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分布范围广泛,在全国大部分柞蚕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发病10%左右,严重时可达50%以上。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及作者多年生产经验,阐述了我国柞蚕空胴病研究进展、发病症状、传播途径以及目前生产上的主要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柞蚕业生产过程中,小蚕期(1~3龄期)是柞蚕失苗率的高峰期,蚕苗损失率高达75%以上.因此,蚕期保护育新技术开发,提高保苗率十分重要.两年来我们应用塑料纱网罩把小蚕保护育技术开发获得成功,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此成果应用到柞蚕生产上,对于蚕期中防风灾、雹灾、通小风、避大风、防低温、防虫害、防鸟害和减少工时等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具缓冲和调节蚕场内小气候,创造适合小蚕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等优越性,对于实现柞蚕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晓强 《北方蚕业》2004,25(2):29-30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发展各项产业的原则.我国柞蚕业长期以来通过对柞蚕场实行科学使用、管理、保护和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放养柞蚕与保护柞树、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和关系,使柞蚕茧成为我国特产,柞蚕业成为我国产纹山区的传统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浅谈辽宁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省特色产业,创汇产业,为辽宁省"三高"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柞蚕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柞蚕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利与弊,一直都是柞蚕业是砍还是留问题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贵州柞蚕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柞蚕的饲养是在清乾隆年间由遵义知府陈玉玺从山东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柞蚕业的发展曾几度兴废.但得天独厚的柞蚕业资源优势,终使柞蚕这一吐丝昆虫在贵州得以繁衍生息,并逐步形成了贵州特色的柞蚕业生产体系.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临近,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和国内茧丝重心的西移等,为我省整个蚕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柞蚕资源是贵州固有的优势资源,柞蚕产茧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柞蚕业具有的特色性、生态性均符合新机遇的要求.因此,进一步认识评估我省柞蚕的潜力与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柞蚕稚蚕大棚保护育试验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柞蚕生产一般利用野外放养.由于受外界自然条件(风、雨、晚霜、低温、敌害、饲料等),稚蚕遗失率高达40%以上,而稚蚕期遗失约占遗失蚕总数的80%,其中50%以上是在一龄期损失的.稚蚕遗失是导致稚蚕保苗率低,柞蚕产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开展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从柞蚕不同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到通过重要生化酶指标预测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为柞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对交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特性、主要性状表现,采用二元、三元或多元杂交形式组配的柞蚕优良杂交组合,使生产上推广的柞蚕新品种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增产增收作用,生产上柞蚕杂交种的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加强柞蚕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及育种材料的创新,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率;针对柞蚕杂交组合的特殊性,在生产上采用合理的放养利用模式,并严格按杂交形式繁育优势杂交组合的对交品种,保证生产用杂交种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柞蚕区由柞蚕生产而衍生的窝棚、食蚕和桲椤叶饼等特色传统柞蚕文化,具有科普文化宣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