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根草对盐碱土壤修缮改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清华  邓绍云 《北方园艺》2011,(17):169-171
以香根草为试材,采用人工配置含有一定浓度的NaCl或K2CO3盐碱的土壤为栽培基质,统计分析了香根草的成活率、分蘖率和生物量积累率,与香根草植株体内的盐分含量及栽培土壤中盐碱含量,并进一步测定了所栽培的香根草吸收土壤中盐分的质量和能力及土壤中减少的盐碱质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对土壤中盐碱的吸收能力较强,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氯盐的吸收能力大于对碳酸盐的吸收;但对于土壤中的盐碱降解来说,碳酸盐的降解比氯盐容易;同时得出香根草对于盐碱土壤具有一定的修缮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草栽培对刺梨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仰州  刘英  何季  刘晓  徐海  郭颖 《北方园艺》2018,(6):96-101
采用间作黑麦草、自然生草和清耕3种方式对刺梨园进行地表管理,研究了不同地表管理方式对刺梨园0~40cm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生草栽培可以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间作黑麦草较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氮含量(P0.05),自然生草较间作黑麦草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钾含量(P0.05)。与清耕相比,2种生草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P0.05)。与清耕相比,生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且间作黑麦草对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作用大于自然生草。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2种生草栽培均可以改善刺梨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李科  韩萍 《北方园艺》2016,(20):178-182
为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选择庆阳市不同区域生草覆盖、黑膜覆盖和清耕(对照)3种管理方式,对90个苹果园土壤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和黑膜覆盖0~30、30~6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清耕(对照),提高了果园土壤的基础肥力,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生草覆盖对增加土壤养分更为显著,在苹果园管理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生草对果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树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探究了苹果园生草后土壤速效养分变化规律及对树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7年生‘寒富’/GM256/山定子为试材,设置红三叶、黑麦草2个行间生草处理,以清耕为对照(CK),测定果园行间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树体生长发育等指标。结果表明,生草使果园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含量变化波动减小,种植黑麦草使果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2.1%和20.4%,生草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几乎都高于对照,果园土壤呼吸水平从高到低为红三叶、黑麦草、对照;红三叶与黑麦草处理的树体主枝数量较对照提高22.1%和23.2%,产量分别提高8.5%和12.5%。总之,果园生草能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不同程度地提升果园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大土壤速效养分的周转速率,为树体发育提供所需养分,有效促进苹果树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2002~2006年进行了果园覆草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覆草园冬季15cm土层不结冻,温度稳定在0~2.3℃;不覆草园冬季15cm处结冻,温度稳定在-0.8~-3.2℃。从2月底地温开始回升,不覆草园地温回升快;8月中旬不覆草园比覆草园地温平均高1.7~2.4℃。沙地果园,覆草园比不覆草园土壤含水量高1.8%~11.8%;山地(黏土)果园,覆草园比不覆草园土壤含水量高1.2%~6.2%。连续覆草5年的果园比不覆草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85%~2.11%,速效氮含量高2.43~3.27倍,速效磷含量高2.02~2.12倍,速效钾含量高6.84~8.54倍。覆草园每平方米剖面上,苹果覆草园的根量是不覆草的3.43倍,死根仅占3.7%,不覆草的死根占17.4%;李覆草园的根量是不覆草的2.2倍,死根占2.6%,不覆草的死根占11.7%。覆草苹果园150g以下的果占6.34%,而不覆草的为17.73%;覆草的250g以上的果占59.64%,不覆草的为36.56%。红富士苹果覆草园比不覆草园平均株产增加13.07kg。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杏园传统的土壤管理模式,探明行间生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自然生草、种植紫花苜蓿和种植黑麦草为处理,以清耕为对照,5年后调查杏树行间土壤肥力的变化以及仁用杏的果实品质。结果表明:行间生草对0~20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效和速效养分影响较大,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效和速效养分,但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影响差异很大,其中,种植黑麦草的土壤中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较大,种植紫花苜蓿的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幅最大,自然生草居于二者之间;相比对照,行间生草显著增加了仁用杏单核重和单仁重,但对出仁率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杏园长期行间生草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提高仁用杏的果实品质,但不同草种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差异很大,应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保证养分均衡供应。  相似文献   

7.
2008—2011年进行了梨园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和多年生黑麦草试验。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生草后第3~4年梨果实单果重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种植白三叶草土壤碱解氮含量比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高;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土壤速效钾含量比种植白三叶草高。这2个草种可有效提高梨园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节梨园近地层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8.
VA菌根菌促进苹果组培苗吸收磷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三室盆栽系统研究VA菌根菌促进富士苹果组培苗对磷吸收的机理。将苹果幼苗根系和VA菌根各自吸收的磷进行定量测定,并检测三室结构中中室和边室土壤酸性、个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两侧边室土壤中施入全磷量相同的情况下,接种VA菌根菌后,对吸收利用难溶性磷和可溶性磷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植株茎叶和根系中磷浓度及磷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VA菌根能够较好地利用难溶性磷肥;中室和边室磷酸酶活性以边室施难溶性磷肥的最高,证明菌根分泌磷酸酶有利于植株对难溶性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以香根草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EDTA对铅胁迫下香根草生长及铅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Pb处理可明显抑制植株的生长,香根草体内的Pb含量随Pb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根系Pb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与单一处理相比,添加EDTA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Pb污染下香根草的生长。EDTA处理14d植株内Pb的积累总量比单一Pb处理显著增加,地上部与植株总吸收量Pb的比值均明显上升,表明EDTA可促进香根草对Pb的吸收和积累,同时促进Pb向香根草地上部运输。  相似文献   

10.
梨园生草对土壤养分及天敌数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4年连续3年在梨园行间生草,种植三叶草和紫花苜蓿,每年收割鲜草覆盖树盘。结果看出,行间生草可明显提高梨树根际土壤的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生草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梨园生草后,害虫天敌数量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逐年提高。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增加天敌数量的效果优于种三叶草。  相似文献   

11.
绿肥间作模式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犁地区特克斯县苹果园间作的4种绿肥红豆草、紫花苜蓿、黄豆和小麦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园为对照,通过对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了果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矿质营养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对4种绿肥的培肥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苹果园间作不同绿肥后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清耕园,土壤养分垂直梯度(0~20、20~40、40~60、60~80、80~100cm)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通过进一步土壤养分综合评价,认为该地苹果园最适宜的间作物为紫花苜蓿;4种间作绿肥的培肥效果依次是紫花苜蓿红豆草黄豆小麦清耕。  相似文献   

12.
草坪基质填充废胶粒对践踏前后黑麦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栽培基质中填充废胶粒建植黑麦草草坪,研究践踏前后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坪建植第二年返青后,茎节数与盖度均随胶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所有胶粒处理均明显高于无胶粒处理(对照);但茎枝长度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胶粒粒径的增加而增加,且均高于对照。践踏胁迫下,黑麦草盖度、地上生物量、分蘖数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即随胶粒粒径减小而增加,以1~2 mm胶粒处理为最高,且所有胶粒处理均好于对照。践踏胁迫使黑麦草的茎节与叶片数损伤较大。践踏胁迫下,以1~2 mm处理根质量为最高,高出对照138.77%。综合分析表明,基质填充废胶粒能增加草坪抗践踏能力,这与胶粒的弹性特征密切相关;在3种粒径胶粒中,以1~2 mm胶粒明显优于其它粒径胶粒及未填充胶粒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施用铵态氮条件下不同取样时间葡萄幼树各器官~(13)C丰度、含量和分配率,各器官Ndff%、~(15)N含量、分配率和利用率,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探索施铵态氮对不同时间葡萄幼树各器官碳氮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2 a(年)生‘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 L.‘Red Globe’)作为试材,施用300 mg (~(15)NH_4)_2SO_4,分别在施氮后15 d、30 d、45 d和160 d进行~(13)C标记,~(13)C标记后72 h取样。【结果】新根、叶和新枝等新生器官的生物量随时间增加显著,45 d时新根生物量分别比15、30 d增加了410.34%、60.87%,160 d时新枝生物量比45 d增加了397.22%;老根和老枝生物量15~45 d随时间变化不明显,160 d时显著增加。新根、叶片和新枝~(13)C丰度显著高于老根和老枝,其中新根丰度最高。施氮后15 d,新根~(13)C含量最高,叶片次之;30 d后,叶片含量最高;新枝和老根碳含量在160 d时显著增加。分配到新根和叶片的~(13)C较高,施氮后15 d,分配到新根的是叶片的1.37倍;30~160 d,分配到叶片的~(13)C分别比新根高104.97%、18.04%和26.42%;160 d时新根和老根分配率增加明显。施氮后各器官Ndff均在45 d达最大值,新生各器官对氮素的征调能力显著高于老枝和老根,其中新根征调能力最高。施氮后各时间进入叶片中的氮肥量最多,前期进入新根的氮肥量显著增加,30 d和45 d分别比前一时间增加了9.48倍和1.17倍,160 d时新枝氮肥含量比45 d增加了19.80倍。各时间叶片氮肥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新根分配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5 d达到最高,新枝分配率前期没有显著差异,到160 d时显著上升,比45 d升高了8.30倍。15~30 d时叶片氮肥利用率最高,根系次之;45 d时,各器官(除新枝外)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160 d时新枝利用率显著上升,上升了80.13%。【结论】施氮后促进新生器官中碳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以及氮养分的吸收、分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白三叶草和黑麦草为试材,清耕区为对照,采用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生草对丘陵地苹果园0~6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通过生草改善丘陵地苹果园土壤环境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生草提高了丘陵地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含量、pH、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不同草种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分析可知,生草改善了丘陵地苹果园土壤微域环境,尤其是对0~40 cm土层效果显著,种植白三叶草的效果好于黑麦草。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省广泛分布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菱角(Trapajaponic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5种水生植物进行了含水量、硝氮、总氮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5种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能力存在差异,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转化能力均较强,菱角对硝氮的吸收累积能力较强但是转化能力弱,环境中的氮素能明显增加茭草对硝氮的转化能力。根据不同植物对氮素利用能力的差异可将其合理的应用于园林造景中。  相似文献   

16.
露地覆膜对华南地区冬季茄子营养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12):52-56
以华南区主栽茄子品种'长丰三号'为材料,研究冬季露地覆膜栽培对茄子植株干物质积累、各器官养分吸收和茄子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华南地区冬季茄子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除苗期外,覆膜栽培茄子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同一生育期无膜栽培的茄子,在盛果期,其根、茎、叶和果实的干质量分别比无膜栽培的高55.14%、30.23%、23.62%和22.34%。整个生育期,覆膜栽培茄子吸收的氮、磷和钾的总量均显著高于无膜栽培,分别高13.17%、17.12%和18.81%,但2种栽培模式下茄子对氮、磷和钾元素的吸收量均为:氮>钾>磷,且二者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基本一致。同时,覆膜栽培茄子的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也均显著高于无膜栽培的。因此,冬季茄子露地覆膜栽培可有效促进茄子对养分的积累并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该栽培模式具备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配方施肥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及番茄整个生育期氮、磷、钾吸收规律,在延庆区春大棚进行了番茄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667 m~2施用量分别为12.40、5.28、16.68 kg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3 535 kg),且品质较优。不同施肥处理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对干物质积累和氮的养分吸收值差异不大,优化施肥处理的磷、钾养分吸收值明显高于传统和空白处理。番茄对氮、磷、钾的吸收值都较高,且贯穿于整个生育期;从吸收总量看,吸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  相似文献   

18.
以种植长柔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 Roth.)结合自然生草2、4和6年及各自的清耕除草(对照)苹果园耕作层(0 ~ 20 cm)土壤为试材,测定土壤有机质、养分、酶及微生物特性的变化,旨在为长柔毛野豌豆在果园生草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生草2、4和6年的果园0 ~ 20 cm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性与活跃微生物量大多高于其各自的清耕对照;生草2年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低于其清耕对照或差异不显著,而生草4年和6年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均高于其清耕对照。表明果园种植长柔毛野豌豆结合自然生草能全面提升土壤综合肥力。  相似文献   

19.
对发生凋萎病的杨梅树有病状、无病状当年抽生新枝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以及2~3年生老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根(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杨梅的相对应部位的氮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并测定发病和健康植株根围土壤的速效氮.结果表明,杨梅感染凋萎病后严重影响总氮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及植物从土壤吸收氮的总量.杨梅发病植株有病状和无病状的新梢叶片和新枝、老枝和根韧皮部氮含量与健康植株相似,无明显差异.发病杨梅植株有病状和无病状的新枝木质部、根木质部的氮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发病植株的2~3年生老龄叶片、老龄枝木质部的氮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植株.发病植株根围土壤的速效氮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  相似文献   

20.
四种野生植物对天津盐碱地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天津市蓟县、西青和大港的荒地土壤和耐盐碱的4种野生植物(猪毛菜、草木樨、艾蒿和补血草)进行盆栽试验.植株生长5个月后,测定土壤的各项理化指标.结果显示:4种植物均大大降低土壤总盐量,猪毛菜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中CO23-、SO24-和有效磷;补血草对降低土壤SO24-和水溶性钙较有效;草木樨和艾篙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综合分析表明,这4种野生耐盐植物对改良盐碱地土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