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试验(Ames试验),通过观察0.2、1.0、5.0、25.0 μg/皿桔霉素处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TA97、TA98、TA100、TA102回复突变的影响,检测红曲中桔霉素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桔霉素受试物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亦未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试验结果为阴性,红曲中桔霉素未表现出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2.
筛选高产莫纳可林K、低产桔霉素的红曲霉菌株,为后期红曲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以福建省古田县不同品牌的红曲米为原料,分离纯化并筛选出高产莫纳可林K、低产桔霉素的红曲霉菌株。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纯种红曲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得到15株(编号为M1~M15)红曲霉菌,经HPLC测定莫纳可林K和桔霉素的含量,显示M8菌株的桔霉素含量为1.40μg·g~(-1),莫纳可林K含量为3 950μg·g~(-1),选为最优红曲霉出发菌种。进一步优化M8菌株的发酵条件,发现在pH值4.5、培养温度25℃和培养时间11d的情况下,红曲霉M8菌株的莫纳可林K产量最高,可达4 160μg·g~(-1)。试验筛选得到了1株高产莫纳可林K、低产桔霉素的红曲霉菌株,扩大了高产莫纳可林K的菌株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古田地区不同来源的红曲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固态发酵进行定向筛选,并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获得一株功能红曲菌株NW3-2,其固态发酵产品中桔霉素的含量低于国家有关有毒物质的最低检测标准,酸式和内酯式Monacolin K含量分别为3.20和2.47 mg·g-1.  相似文献   

4.
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Henn)与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Went)共同培养,测定培养物中洛伐他汀、橘霉素、色价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第8 d添加茭白黑粉菌的效果较好。当接种量为2 mL,孢子浓度3.42×108个/mL,洛伐他汀、橘霉素的含量比对照提高203%、274%,但色价却下降24%。形态观察发现,HF菌抑制红曲霉菌丝分支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并导致菌丝的空泡增多。  相似文献   

5.
橘小实蝇检疫处理与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橘小实蝇虫果热处理试验发现卵的耐热力最弱,1龄、2龄幼虫较强,老熟幼虫的耐热力最强.60 ℃ 120 min或45 ℃ 300 min干热处理虫果,杀虫效果达到100%,适用于口岸发现橘小实蝇后的检疫处理.田间引诱试验筛选出诱捕效果最好的5种药剂组合,其中甲基丁香酚+多杀霉素组合在成本上具有优势,而水解蛋白+多杀霉素组合、水解蛋白等药剂组合防治效果更显著,适用于新传入种群的消除.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效可达99%的4种药剂组合:氯氟氰菊酯、多杀霉素、阿维菌素、阿维菌素+甲基丁香酚+多杀霉素,其中多杀霉素、阿维菌素均为生物源农药,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效果优于1.8%阿维菌素乳油,适合大面积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曲酒发酵的工艺参数,对红曲酒的生产给予指导。[方法]选取温度、红曲量、酵母量3个对红曲酒的发酵酒精度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它们对红曲酒发酵酒精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对红曲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试验表明,红曲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9.16℃,红曲量34.94 g,酵母量8.07 g,该工艺发酵所得红曲酒酒精的体积分数最高可达15.130 0%。[结论]研究可为红曲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各地收集的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235株红曲霉菌株。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菌丝红曲色素的色价,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发酵液中桔霉素含量,筛选获得1株高产色素低产桔霉素的红曲霉M-92菌株,经鉴定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用红曲霉M-92菌株作菌种制备红曲米,按GB 4926—2008方法测定红曲米色价,可达2 138 U/g。用牛津杯法测定红曲米粉对4种单细胞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抑菌强弱顺序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红曲米粉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根据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的大小,抑菌强弱顺序依次为:番茄早疫病菌白绢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赤霉菌苦瓜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8.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曲色素是天然色素,具有营养、无毒、多功能等优点。固态发酵是红曲色素生产的传统方法,与液体发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对国内外近期关于红曲色素研究的报道进行了综述,对影响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条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可为红曲色素固态发酵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18-322
以红曲米中筛选到的紫色红曲霉Mp-41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农杆菌介导T-DNA插入转化技术,构建了含有983株红曲霉转化子的T-DNA插入转化子库。用紫外-可见光扫描方法等从转化子库中筛选出10株红曲色素色价稳定高于原始Mp-41菌株的转化子,薄层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10株转化子发酵液中桔霉素的含量;其中,转化子62的红曲色素色价较高,为95.4 U/m L,是原始Mp-41菌株(色素色价50.7 U/m L)的1.88倍,桔霉素含量稳定低于原始Mp-41菌株。以原始Mp-41菌株和转化子62为试验材料,进行5 L发酵罐发酵并定时取样,HPLC等方法分析生长量和发酵液中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显示,转化子62生长速度稍快于原始Mp-41菌株,红曲色素色价和莫纳可林K的含量分别为120.76 U/m L,63.72 mg/L,是原始Mp-41菌株的1.5倍和1.21倍;而桔霉素含量为1.172 4 mg/L,是原始Mp-41菌株的35.08%。因此,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对红曲霉进行育种,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在红曲霉资源的利用上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0.
红曲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以固态发酵红曲大米为原料,探索红曲色素的浸取工艺,确定最佳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最佳浸取温度为60℃。还对红曲色素对热、光、酸、碱、药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150℃以下相对稳定;红曲色素对紫外线稳定,而对太阳光敏感;另外对于不同药剂,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不同,少量NaCl、CaCl2对其几乎无影响,而Cu2+、Zn2+等离子对其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红曲色素在pH3~11范围内可保持稳定的红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提高红曲米色价的方法。[方法]以红曲霉为菌种,大米为原料,用固态培养的方法生产红曲米;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红曲米的发酵,通过测定红曲米色素的色价得出最适的发酵工艺。[结果]提高红曲米色价的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大米中添加10%的麸皮,米饭的含水量为40%,pH为5,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紫红色红曲米色价较高,为370。[结论]该研究优化了红曲米发酵制备工艺,为获得更高产量的红曲色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缪晓平  邓开野  谭梅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40-10241
[目的]确定中药甜酒酒曲的最佳生产工艺。[方法]以糯米和小麦为主要原料,适量的安琪甜酒曲、甘草、八角茴香和肉桂为辅助原料研制新型中药甜酒酒曲,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药酒曲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各因素对药酒曲品质的影响依次为甜酒曲添加量〉甘草添加量〉肉桂添加量〉八角茴香添加量;基料的制备方法为总重量为50g的糯米与小麦按质量比4∶1混合,25℃左右的水中浸渍4h后粉碎备用;药酒曲的最佳成份配比为甜酒曲添加量0.200g,肉桂添加量0.015g,甘草添加量0.700g,八角茴香添加量0.030g;新研制药酒曲的理化指标为水分12%~13%、总酸度不超过0.400mg/100ml、糖化力250~300u。[结论]新研制药酒曲发酵生产的中药甜酒的各项指标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赤米考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5,(1):46-49,58
‘The red rice grain‘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ancient books is neither a kind of good rice variety nor old rice grain or rotten rice grain, they are some rice varieties which have red-color grains and poor taste.  相似文献   

14.
从红曲粉中分离筛选高产红色素的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筛选出产红色素能力强的菌株,采用不同培养基,以稀释倒平板法及平板划线法从红曲粉中分离纯化,再以红色素含量为指标,进行摇瓶发酵试验,优选出产红色素的菌株。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3株产红色素霉菌M1、M2和M3;发酵试验表明,M1菌株在黄豆芽汁发酵液和M3菌株在马铃薯发酵液中产红色素能力都较强,经形态学鉴定证实M1和M3菌株是红曲霉菌,且对酸和乙醇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直接分离法和稀释平板分离法,成功从市售红腐乳和实验室保藏的红曲米中分离三株红色色素产生菌,编号为H1、H2、H3,其发酵液色价分别为17.32、14.37、10.47U/mL,其中菌株H1的发酵液色价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 ,运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稻草、紫云英、猪粪对红壤、潮土中外源铜的形态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1个月培养后 ,两种土壤中外源铜主要以有机结合态铜为主 ,交换态铜的消长主要取决于有机结合态铜。在潮土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能比在红壤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更有效地降低交换态铜的含量。添加3种有机物料可以提高两种土壤中活性铁、活性硅、有机碳和pH。结果也表明交换态铜与土壤活性铁、活性锰呈正相关 ,与有机碳和pH、活性硅呈负相关 ;紧有机质结合态铜与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曲霉固态发酵控制条件对色素及桔霉素生产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红曲霉(FF-6202)固态发酵的条件,研究发酵过程中烘干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及翻曲次数对色素和桔霉素的影响。[结果]50℃时桔霉素的含量最大。随着温度升高,色素和桔霉素损失增大。桔霉素的生成量随着固态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到96h时达到最大。所产色素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多,12%接种量时为最多。变温培养时红曲霉产桔霉素量增加,恒温培养时色价高于变温培养时。降低固态发酵翻曲次数,可同时降低桔霉素和色素的产量。[结论]红曲霉固态发酵最佳控制条件为:烘干温度50℃,发酵时间在96h内,接种量12%,温度恒温34℃,发酵后期的翻曲次数减少为1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填闲作物对植烟土壤残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浏阳市植烟土壤科学轮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防雨棚内大棚桶栽试验,模拟旱地和水田环境,研究植烟红壤及紫色土上种植水稻、萝卜、小白菜、红薯、大白菜、玉米等6种填闲作物时不同深度土壤氮转化迁移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填闲作物对土体残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收获后取植株样测定植株全氮含量,并测定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旱地红壤上填闲作物干重、全氮含量和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紫色土。不同土壤类型,作物吸氮规律存在差异,红壤上小白菜吸氮量最高,为68.52kg/ha,大白菜总吸氮量最低,为43.93kg/ha;紫色土上萝卜总吸氮量最高,为48.78kg/ha,大白菜总吸氮量最低,为24.22kg/ha。6种填闲作物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萝卜〉大白菜〉红薯〉小白菜〉玉米〉水稻。【结论】适宜与烤烟轮作作物为萝卜,其全氮吸收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较。(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福建永春、安溪、古田、南平、三明、龙岩等地收集的红曲米中分离筛选得到了1株高产色素红曲菌L03,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为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同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其最佳的液态发酵条件:以8%的甘油为碳源、1.5%蛋白胨为氮源、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25%、接种量6%、发酵温度32℃、时间9d、摇床转速180r·min-1、250mL容器中装液量100mL,在此液态发酵条件下其总色价平均值为1 578U·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