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勇  粟锦鹏 《内陆水产》2000,25(7):29-30
1999年7月从北京引进俄罗斯鲟鱼苗种在广西水产学校名特优水产实验场(武鸣基地)进行了南移人工养殖实验,在室外水泥池中投放鲟鱼苗4500尾,平均体长为7cm(5~10cm),经153d饲养,得鲟鱼种3150尾,平均体长为37.8cm,均重215g。其中最大个体体长为50cm,体重378g,养殖成活率为70%。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9日,在黑龙江抚远县、同江市、萝北县江段成功举行了主题为“珍爱水生生物资源,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鲟鳇鱼放流活动。本次活动放流各种规格鲟鳇鱼幼鱼50万尾,其中体长在50cm以上的1年龄幼鱼200尾,体长15cm 2月龄幼鱼10万尾,体长在5--10cm的1月龄幼鱼40万尾。放流的鲟鳇鱼幼鱼由黑龙江省鲟鳇鱼放流站、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同江市鲟鳇鱼放流站、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等单位提供。  相似文献   

3.
为了丰富鲟鱼养殖种类,特引进了闪光鲟(Acipenser stellatus)、欧鳇(Huso huso)、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和杂交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A.gueldenstaeti♀)受精卵,在直径2m的玻璃钢池中进行驯养和流水养殖,水温16-22℃,溶氧5-7mg·L-1。定期测定了上述4种鲟鱼的体长和体质量,应用计算机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孵出的闪光鲟、欧鳇、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鱼苗平均体质量分别为0.01349g、0.02818g、0.02016g,及0.02416g,经过60d驯化养殖,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3.80g、11.22g、7.85g,及4.19g;平均体长分别达10.61cm、13.37cm、12.98cm,及9.78cm。全长与日龄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且R2〉0.9,全长日均增长量的大小顺序为:欧鳇〉西伯利亚鲟〉闪光鲟〉杂交鲟;体质量均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且R2〉0.9,体质量日均增长量大小顺序为:欧鳇〉西伯利亚鲟〉杂交鲟〉闪光鲟;体质量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中b〈3,均呈异速生长;肥满度分别变动在0.67~0.30、0.86~0.47、0.58~0.35,及0.71~0.44之间,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各个时期欧鳇肥满度最高;驯化期结束后30~40日龄生长离散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林丽芬 《水产养殖》2006,27(5):41-42
在面积为1公顷的池塘投放全长为2.5~3.0cm的大弹涂鱼苗60000尾,养殖密度为6尾/m2。经过1年的养殖,共收获成鱼1147.5kg,成活率达85%,体长9.30~14.50cm,平均体长11.80cm,体重11.2~38.3g,平均体重22.50g。  相似文献   

5.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经人工繁殖刚开口摄食的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池塘和水族箱内同时进行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水花3万尾,水族箱内投放水花400尾。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的乌苏里拟鲿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为96.8%;水族箱培育的乌苏里拟鲿体长增长至5.76cm,体重增长至1.92g/尾,成活率为33%。雌雄个体生长不均,池塘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10.2cm,体重为16.5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21,8cm,体重为60Ag/尾;水族箱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5.6cm,体重为1.49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6.6cm,体重为2.42g/尾。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水土池设置网箱驯养漠斑牙鲆,苗种规格平均体长7.9 cm,放养密度2 000尾/箱,体长15 cm以后放养密度350~400尾/箱,经9个月的养殖,平均体长32.2 cm,平均体重630 g,养殖成活率88.2%。直接放养于土池养殖的比网箱养殖的生长更快,养殖6个月可达500 g。漠斑牙鲆适宜生长水温18~28℃,耐高温可达34℃,适盐范围0~40‰,能适应闽南地区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弹涂鱼池塘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口面积为0.1ha的池塘,投放全长为2.5~3.0cm的大弹涂鱼鱼苗6000尾,养殖密度为6尾/m^2。经过一年的养殖,共收获成鱼116kg,单位面积产量为1160kg/ha,全长10.80~17.20cm,平均全长13.81cm;体长9.00~14.10cm,平均体长11.46cm;体重11.0~37.9g,平均体重21.77g。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幼鲟以底栖生物为食,寻找食物和摄食时需要与底质经常接触,因此,可以设想在人工饲养特别是在高密度培育时,给饵面积大小对形成幼鲟摄食的适宜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弄清在有限的空间饲养条件下,给饵面积大小(及饲料分布随之改变)对幼鲟行为及生长特性的影响是当前重要任务。材料与方法实验分为二个系列。1.用4月龄闪光鲟,平均体长165cm,体重12.5g,试验期为3个月,分二组每组各10尾,分别放入体积相同,底面积相差2倍的水族箱中(200L)。2.用15日龄俄国鲟,平均体长30mm,体重0.2g,每组25尾,两个水族箱体积相同,其中一个放入  相似文献   

9.
小体鲟在静水池塘中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利用西泉眼水库岸边静水池塘养殖开口进食已两周的小体鲟幼鱼,其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0.125±0.95g、2.98±1.72 cm;经过4周饲喂,其育成率达到70%以上;体长为6±2.98cm、体质量1.78±1.25g;体长、体质量增长分别为0.115cm/d、0.0595g/d.试验结果证实如配合采用调整养殖密度、配套养殖设施、清理天敌并在池塘周围建围栏、调节水质、越冬并搭配不同食性、不同水层的鱼种等措施,小体鲟是适于在北方静水池塘生长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鸭河口水库大坝渗水量大,水温四季温差不大的特点,2002年4月购进西伯利亚鲟鱼苗500尾,平均规格100g/尾,体长30cm,投喂甲鱼料和野杂鱼混合料,鲟鱼平均体重达945克,体长60厘米,成活率97%,饲料系数1.8,投入产出比1:2.2。  相似文献   

11.
牙鲆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我国产褐牙鲆,属冷温性底栖肉食性鱼类,其适盐范围广,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饵料来源容易,是北方地区优良的鱼类养殖品种。牙鲆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土池养殖三种模式。土池养殖在山东、辽宁均有成功报道,以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养殖面积最大。2004年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渤海资源增殖站进行了褐牙鲆土池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投放鱼种4220尾,平均体长13.4cm,平均体重32.4g,经过5个月的养殖,出池1537尾,平均体长25.8cm,平均体重351g,其中最大个体长33.4cm,重735g,总产量538kg,共用…  相似文献   

12.
暂养2006年5月渔民在崇明东滩误捕受伤的中华鲟野生幼鲟,分析研究了其6—8月的生长特点。结果显示,抢救存活的中华鲟幼鲟在人工环境下,体长和体重分别从(15.40±0.64)cm和(26.00±1.34)g增加到(29.20±0.75)cm和(108.00±3.87)g,日均增长1.54 mm,日平均增重0.90 g。拟合中华鲟幼鲟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121 5 L2.031 3(R2=0.945 7),其中b小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其体长增长快于体重增长。与同期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鲟比较,幂指数系数b人工=2.0313相似文献   

13.
漳州破灶屿网箱养殖区斜带髭鲷无公害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描述了2002年12月~2004年1月间在龙海破灶屿网箱养殖区开展的斜带髭鲷无公害养殖试验。根据国家已建立的养殖用水水质、养殖环境和产品无公害标准规定的项目,对养殖生产过程的水域环境和产品进行检测;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以无公害为目标,改进生产工艺。结果表明,龙海破灶屿网箱养殖区养殖环境符合无公害标准;从2003年3月19日~12月15日,将平均体长5.9 cm/尾、平均体重4.0g/尾的鱼苗饲养至平均体长24.9 cm/尾、平均体重420.9g/尾的规格,养成成活率60.1%,使用湿性颗粒饲料的饵料系数为5.2;养成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相似文献   

14.
大规格优质奥尼罗非鱼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东年 《水利渔业》2006,26(5):50-51,80
在2.13 hm2的池塘中投放平均体质量370 g的奥尼罗非鱼鱼种34 000尾,经124 d养殖,奥尼罗非鱼平均1.12 kg/尾,最大为1.81 g/尾,平均体长29.3 cm,最大为35.5 cm。奥尼罗非鱼产量38 050 kg,总产值30.9万元,获利9.1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选用良种是基础,投喂优质饲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西伯利亚鲟鱼鱼种养殖是提高成鱼养殖成活率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在故县水库进行了西伯利亚鲟鱼鱼种养殖试验,从卢氏育苗基地购进体长10cm左右的西伯利亚鲟鱼苗,经过3个月的养殖,规格从10cm长到20cm,体重有8g增重到50g。在这期间,  相似文献   

16.
报刊要闻     
<正>水库网箱养殖彭泽鲫经过16个月(含自然越冬期)的网箱养殖,成功地把4.5万尾体长2.5cm、尾重0.7g的彭泽鲫乌仔,养成平均尾重346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池塘淡水养殖试验。在600cm^2的淡水池塘中投放平均全长2.35cm的淡化虾苗2.5万尾,经70d饲养,生产成虾98kg,平均亩产量108.9kg,成虾平均全长9.59cm(最大为10.6cm),平均体长8.34cm(最大为9.4cm),平均体重7.73g(最大为11.5g),养殖成活率为50.7%。  相似文献   

18.
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山东省成功引进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开晨了大鲵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其结果表明:放养1 100尾,平均体重5.43 g、体长8.5 cm,经过2年饲养,平均体重1.146 kg、平均体长50.12 cm,成活率98.7%,总重1 244.6 kg,最大个体为2.3 kg.大鲵在海拔108m地区人工养殖的成功,对野生种群修复、保护及开发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方地区内陆平原盐碱地兑水养殖东方对虾试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面积为2000m^2的盐碱地池塘,以地下机井卤水为主要水源,通过向卤水内补充kcl和添加内陆鱼池淡水作为养殖用水进行东方对虾(Penaeus chinensis)养殖。投放体长0.8cm仔虾8万尾,40尾/m^2,养殖160d,至起捕时共产对虾517.5kg,平均体长14.1cm,纯收益36690元,平均收益为18.35元/m^2,饵料系数1.88。  相似文献   

20.
从北京引进史氏鲟鱼花5万尾,平均体长1.1cm,平均体重0.0185g,取其中1.2 万尾,分成三组,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为期60天的精心培育。其结果为:试验A组中种苗平均体长达到14.8cm,平均体重19.241g,成活率为37.3%;试验B组中种苗平均体长达到14.6cm,平均体重18.776g,成活率49.8%。试验C组中种苗平均体长达到14.5cm,平均体重16.221g,成活率为74.5%。结果分析表明:在试验C组中采用剁碎的水蚯蚓或卤虫等活饵进行开口培育至平均体长约为8cm时,再进行人工配合饲料转饵驯化的方法,是进行史氏鲟种苗培育的一条较佳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