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C型口蹄疫病毒(Loupoigne系)适应于家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家兔对病毒适应的年齡也增高。用继代次数不同(从50代到136代)的与牛痘病毒共生的口蹄疫病毒皮下或肌肉免疫接种了180头母牛。21天以后,用原来品系的活病毒注入被免疫牛的舌內。結果証明病毒在家兔体内继代的次数愈多,則疫苗接种后的併发症愈少,且症状也比較輕微。对牛具  相似文献   

2.
<正>1.口蹄疫该病是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间、乳房发生水疱和烂斑。(1)病因。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机体内引起的。病毒可以从疱液、口诞、乳汁等排出。痊愈的动物也能在短时间内继续带毒和散毒。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黏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传染。人也可能感染。(2)症状。牛感染口蹄疫以后,一般要经过2~8天才能发病,最长达14天。在病毒进入血液阶段,病畜体温升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病毒对牦牛持续性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口蹄疫病毒株Akesu/58感染牦牛来建立口蹄疫病毒持续性感染动物模型。连续饲养12个月,每月采集牦牛血液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的效价和3ABC非结构蛋白的OD值。3ABC非结构蛋白OD值的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包中的Curve Estimation进行曲线回归。利用体外细胞实验来检测口蹄疫病毒毒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口蹄疫病毒的毒力是逐渐下降的,中和抗体和3ABC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可人为地划分两个阶段。由于口蹄疫病毒凭借VP1蛋白、L和3C蛋白酶对牦牛的致病性,在第一个阶段内,体液免疫被认为是牦牛机体抗击FMDV感染的主要形式;在第二阶段,细胞免疫被认为是机体抗击FMDV感染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口蹄疫病毒5''端非翻译区的结构和功能,综述了近年来口蹄疫病毒5''端非翻译区与宿主细胞间关系及其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口蹄疫病毒5''端非翻译区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认为其5''端非翻译区的基因组结构对口蹄疫病毒的复制和扩增是必不可少的,为进一步研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机理、毒力及其决定因素、致弱机理、致病机理及宿主嗜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猪发病后临床特征有很多,其中以口鼻有水疱的疾病主要有猪口蹄疫、猪水泡病和猪水泡口炎最为典型,现将3种病症的流行、症状及其防控做以简要介绍,方便养殖场户和技术人员借鉴和参考。1猪口蹄疫病原:病原是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FMDV),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20~25 nm,无囊膜。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有7个主型,80多个亚型,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草药红茶菌在动物体内对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猪20头,喷雾和口服中草药红茶菌3d后,进行O型口蹄疫毒株(猪O型O/China/99株鼠毒)攻毒试验;攻毒后,继续对猪群进行喷雾和口服给药,观察中草药红茶菌对攻毒猪的保护作用及体内抗口蹄疫病毒的作用。[结果]攻毒结果显示,低剂量给药猪3/5保护,中剂量给药猪1/5保护,高剂量给药猪0/5保护:在低剂量给药条件下,攻毒保护效果优于中剂量和高剂量;从攻毒后的第1天到第7天,陆续从试验猪全血中检测到口蹄疫病毒,其中中草药红茶菌高浓度预防组猪的口蹄疫病毒的复制水平最高,中剂量组较低,低剂量组复制水平最低。[结论]给药合适剂量的中草药红茶菌对猪体内的口蹄疫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等綜述了有关口蹄疫病毒型的变异問題的各个研究,并例举了近20年(1937—1957)內在哈薩克斯坦及与其相鄰接的某些地区中所分得的口蹄疫病毒的正型和亞型的材料。确定了O型和C型口蹄疫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生存较短时期后即可变为O型成OA型的变种。在口蹄疫流行时所进行的观察証明,当口蹄疫病毒多次地侵入免疫动物机体的时候,由于动物机体建  相似文献   

8.
口蹄疫:口蹄疫早在17~19世纪就在德、法、意等欧洲国家多次暴发和流行。1898年,其病原体被证明为病毒。20世纪以来,该病广泛流行,每隔几年或十几年就有一次大流行,迄今已有五大洲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疫情。口蹄疫主要感染牛、羊、猪、鹿、驼等30多种偶蹄兽。患病动物口唇、舌面、乳头及蹄部周边等处的黏膜或皮肤出现水泡及溃烂,进而跛行、流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10种生物农药(7种微生物杀虫剂和3种植物源杀虫剂)和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家蚕的毒力。结果显示:生物农药对家蚕一般都是高毒或者特高毒的,其中毒力最高的是天除.赛德(0.5%黎芦碱可溶性液剂),其对家蚕的LC50为0.0451μg/mL;植物生长调节剂除国光乙烯利对家蚕的毒力为高毒(LC50为7.9215μg/mL)之外,其他的对家蚕都是中等毒力。在供试的19种药剂中,对家蚕的毒力为特高毒的有5种:天除.赛德、击打、斩除、奇佳和绿卡;高毒的有6种:害通杀、保农丁、博尔、金博尔、消毒立逃、国光乙烯利;中等毒力的有8种:国光助壮素、助壮素、乙烯利、国光矮壮素、国光多效唑、三十烷醇、国光丁酰肼和细胞分裂素。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属于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范畴,该种病毒能够威胁多种牲畜动物,猪对口蹄疫病毒的易感性最强。口蹄疫病毒一旦在猪群当中传播蔓延,将会对生猪的健康生长,乃至周边养殖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该种病毒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生流行,需要执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制度。本次研究探讨了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手段,希望通过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将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 1基因克隆到植物表达质粒pB in438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 in-VP 1,通过根癌农杆菌叶盘转化法,将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 1基因导入NC 89烟草基因组中,对经卡那霉素筛选获得的20株抗性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抗性烟草植株中已整合了VP 1基因。  相似文献   

12.
将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 1基因克隆到植物表达质粒pB in438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 in-VP 1,通过根癌农杆菌叶盘转化法,将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 1基因导入NC 89烟草基因组中,对经卡那霉素筛选获得的20株抗性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抗性烟草植株中已整合了VP 1基因。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主要是指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热性以及急性传染病,主要对偶蹄兽进行侵害,偶尔发病与人或者其他动物身上,口蹄疫诊断的特征就是乳房皮肤、蹄部以及口腔黏膜等部分产生溃烂情况或者水疱情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都有口蹄疫发生。口蹄疫最易感的动物就是猪、牛、骆驼、鹿、羊等偶蹄兽,十分容易从一个或者一种动物身上传染到另一个或者另一种动物身上。但是,在有些流行的过程中,口蹄疫仅仅传染猪,而并不传染羊和牛。口蹄疫新流行地区自身的发病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而老的口蹄疫疫区的发病率也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在口蹄疫自身流行过程中,其病毒还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变异情况,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口蹄疫病毒是一种多元性的病毒。本文中,笔者就对口蹄疫发病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在偶蹄动物中引发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口蹄疫暴发,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介绍了口蹄疫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疫苗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单抗夹心ELISA检测免疫鸡群新城疫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SPF鸡胚将送检的免疫鸡群泄殖腔棉拭样品盲传一代,再用新城疫单抗夹心ELISA对F1代尿囊液进行新城疫病毒(NDV)快速检测,同时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NDV分离及鉴定的方法加以验证。通过对3423份样品的检测,检出阳性样品453份,阴性样品2959份,可疑样品11份,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9.3%,阴性符合率为99.7%。对全部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经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证明均含有新城疫病毒(NDV),再将全部阳性样品分离物进一步作毒力鉴定,结果有强毒力株、中等毒力株及弱毒力株,因此用新城疫单抗夹心ELISA检测免疫鸡群泄殖腔棉拭样品F1代尿囊液新城疫病毒快速、准确率高,呈阳性者不全是NDV强毒力株感染,还有NDV中等毒力株或弱毒力株感染。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三分之二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成员国流行过口蹄疫,时刻威胁着无口蹄疫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所以在对本病的防治过程中检疫和防疫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Tn5B_(1—4)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接种36h 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TnSNPV—NOV)的增殖达到高峰;在60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中,TnSNPV-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但不明显。传至60代时仍可保持感染力1×10~5TCID_(50)(组织感染中量)/mL;而多角体的毒力变化十分显著,前几代能使粉纹夜蛾幼虫死亡率迭95%以上,传递到30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粉纹夜蛾的幼虫几乎失去毒力;多角体的产量也明显降低,前几代病毒在每个细胞中可达670PIB,但20代以后,每细胞中多角体的产量仅在100PIB 以下.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是偶蹄兽易感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对养猪业危害巨大。口蹄疫病毒有7种血清型,各种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加强口蹄疫病毒流行与防控方面的认识将对防控本病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口蹄疫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为本病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口蹄疫又叫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猪、牛、羊、鹿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舌面、鼻镜、乳头、蹄叉及附蹄周边皮肤出现水疱,继而发生溃疡的一类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1口蹄疫在规模猪场中的发病原因猪口蹄疫多为间接接触传播,常由人员、引种及生产物质的流通等传入规模化猪场。可通过消化  相似文献   

20.
正羊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动物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水疱和溃烂等都是由口蹄疫所引起。致病能力强、发病速度快、传播途径广、潜伏期短是羊口蹄疫病毒的明显特征,会严重威胁到整个羊群的生命健康,一旦发病会将不可估量的损失带给广大养殖户,同时带给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羊口蹄疫诊断与防治途径进行分析,仅供参考。口蹄疫可以说是一种急性基础性传染病,人畜共患,世界上许多国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