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2个水稻大粒种质(千粒重超40g)与2个常规水稻品种(千粒重25-30g)进行了籽粒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前期强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弱势粒,而灌浆后期弱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强势粒;2)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灌浆前期SS酶活性高于大粒种质,而大粒种质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的SS酶活性高于常规水稻品种;常规水稻品种强势粒灌浆前期SPS活性高于大粒种质;3)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SS酶活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强、弱势粒SPS酶活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15d和30~35d。4)S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淀粉积累最大速率(Gmax)、达到淀粉积累最大速率时间(tmaxG)和平均速率(G)呈正相关;SP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和tmaxG呈负相关,与Gmax和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粒重水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大粒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征,应用Richards方程对粒重不同水稻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其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大粒种质各粒位的最大灌浆速率(GR<,m>)和平均灌浆速率(V<,a>)均大于一般品种;与一般品种各粒位相比,大粒种质强势粒达到灌浆高峰的时间推迟,弱势粒提前.大粒品种31C122、一般品种(吉玉粳、延大302)灌浆类型为异步灌浆型,31C125为同步灌浆类型.灌浆参数A(最大稻谷千粒重)、GR<,m>、V<,a>、W<,poi>(最大灌浆速率干重)与千粒重、饱粒千粒重、穗长呈正相关,而与实粒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水稻大粒种质淀粉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大粒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大粒种质31C122、31C125(千粒重近50g)和常规水稻品种吉玉粳、赋育333为材料,对其籽粒中糖分和淀粉的积累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供试材料弱势粒总糖含量高于强势粒,大粒种质总糖含量低于常规品种;强势粒总淀粉含量高于弱势粒,常规品种总淀粉含量高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各粒位支链淀粉含量高于直链淀粉,大粒种质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常规品种;大粒种质强势粒总淀粉积累高峰较常规品种强势粒有所推迟,弱势粒总淀粉积累高峰较常规品种有所提前;大粒种质强势粒总淀粉活跃积累期长于常规品种强势粒。[结论]大粒种质的品质好于常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2个千粒重超过40g的水稻大粒种质与2个一般水稻品种进行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AG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Q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酶活性粒位间有差异:AGP活性强势粒弱势粒,SSS活性灌浆后期强势粒弱势粒,Q酶活性灌浆前期强势粒弱势粒;2)强势粒的AGP酶活性大粒种质居中,SSS和Q酶活性灌浆前期大粒种质低于一般水稻品种;弱势粒的规律不明显;3)强势粒的AGP和SSS酶活性峰值的出现大粒种质早于一般水稻品种,Q酶活性峰值大粒种质晚于一般水稻品种;供试材料弱势粒3种酶的活性峰值出现在花后15~25d;4)3种酶的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平均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大粒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大粒种质31C122、31C125(千粒重近50 g)和常规水稻品种吉玉粳、赋育333为材料,对其籽粒中糖分和淀粉的积累过程进行对比研究。总糖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总淀粉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10],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直链淀粉含量采用农业部颁布的《NY147-88》标准法测定。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以淀粉积累量W为依变数,开花后天数t(开花日为0)为自变数,应用Logistic方程对淀粉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结果]供试材料弱势粒总糖含量高于强势粒,且强势粒总糖含量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0 d,大粒种质总糖含量低于常规品种;强势粒总淀粉含量高于弱势粒,常规品种总淀粉含量高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各粒位支链淀粉含量高于直链淀粉,大粒种质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常规品种;大粒种质强势粒总淀粉积累高峰较常规品种强势粒有所推迟,弱势粒总淀粉积累高峰较常规品种有所提前;大粒种质强势粒总淀粉活跃积累期长于常规品种强势粒。[结论]大粒种质的品质好于常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大粒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大粒种质31C122、31C125(千粒重近50 g)和常规水稻品种吉玉粳、赋育333为材料,对其籽粒中糖分和淀粉的积累过程进行对比研究.总糖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总淀粉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10],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直链淀粉含量采用农业部颁布的标准法测定.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以淀粉积累量W为依变数,开花后天数t(开花日为0)为自变数,应用Logistic方程对淀粉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结果]供试材料弱势粒总糖含量高于强势粒,且强势粒总糖含量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0 d,大粒种质总糖含量低于常规品种;强势粒总淀粉含量高于弱势粒,常规品种总淀粉含量高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各粒位支链淀粉含量高于直链淀粉,大粒种质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常规品种;大粒种质强势粒总淀粉积累高峰较常规品种强势粒有所推迟,弱势粒总淀粉积累高峰较常规品种有所提前;大粒种质强势粒总淀粉活跃积累期长于常规品种强势粒.[结论]大粒种质的品质好于常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选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穗粒优质籼型水稻品种八桂香(大粒型)和桂华占(小粒型),通过早、晚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了优质稻花后叶、茎鞘内干物质流转动态特性及籽粒实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优质稻花后茎、叶干质量逐渐减少,供籽粒灌浆的绿叶流转量早稻大于晚稻,茎鞘流转量晚稻大于早稻;地上总干质量呈上升趋势,增长关键期为3~12 d;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启动时期要早于晚稻,晚稻茎鞘物质储存多,转运率高,后期光合功能丧失较快,积累干物质少;不同穗粒型优质稻籽粒干物质灌浆积累和动态存在较大差异,小粒型灌浆启动时间早于大粒型,延迟时间晚于大粒型,大粒型最大灌浆速率大于小粒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2个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品种培杂67和培杂88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施氮水平(LN:90kg/hm2;MN:180kg/hm2;HN:270kg/hm)2对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强弱势粒充实度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量过高会降低弱势粒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时间,致使在叶片功能明显衰退后,弱势粒尚不能完成充实过程,造成弱势粒充实度下降;而施氮量过低则会降低弱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增大强、弱势粒之间平均灌浆速率的差异,从而造成弱势粒粒重和充实度下降。施氮量对强势粒充实度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氮肥的合理施用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籽粒灌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籽粒灌浆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两个对照品种相比,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籽粒灌浆具有启动早、灌浆速率高而且平稳的特点.上部籽粒和下部籽粒灌浆速率平稳,抽穗后25 d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与两个对照品种一致;中部籽粒在抽穗后30 d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晚于两个对照品种.不同部位的籽粒灌浆差异明显,灌浆速率和粒重由大到小依次是上部籽粒、中部籽粒、下部籽粒.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应用Richards模型研究了播种期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粒型籼型品种滇屯502与粳型品种合系39相比,灌浆速度快,灌浆持续期短,弱势粒起动较慢,强、弱势粒之间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较大;播种期不仅影响籽粒灌浆的起始势、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等灌浆特征参数的大小,而且还影响品种间及强弱势粒之间灌浆特征参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北方水稻良种的选育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应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播种期对稻米品质迥异的2个品种、不同粒位间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j播期推迟1个月均对2个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有明显影响。品质较差的大穗型粳稻品种丰优2000的千粒重下降较为明显,但品质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强势粒灌浆速度快,有效灌浆持续时间短,弱势粒启动较慢,有效灌浆时间延长,灌浆高峰期延后。品质较好的沈农265强势粒受播期影响不大,而中部二次粒和下部二次粒受显著影响。[结论]播期对品质较差的品种改善较大,其中以垩白度和食味值最为显著。播种期不仅影响起始灌浆量、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时间等灌浆参数,而且还影响品种间、强弱势粒间的灌浆进程。  相似文献   

12.
沿江稻区一季中稻产量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田块干物质积累的特征特性,主攻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生产的瓶颈技术。[方法]选用高产迟熟大穗型品种P88S/747进行强化栽培。[结果]P88S/747最高苗量达到578.3万株/hm2,成穗率仅为39.40%。有2个灌浆速度高峰,强势高峰值在齐穗后10d左右,弱势高峰值在齐穗后38d左右。叶面积指数在分蘖盛期、抽穗期、蜡熟期分别为5.60、7.34、4.26,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分别为32.30%、30.73%。【结论]沿江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难点是稳定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超高产栽培必须选用大穗型迟熟品种,增加生育后期肥料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与收获期对水稻灌浆期、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系)的适宜播种时间,确保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方法】以6个恢复系及其所配的12个组合为材料,采用4期播种(前后两期间隔6 d),利用二因素两向分组资料无重复观察值模型与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LSD法)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籽粒产量、灌浆期、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以及成熟后推迟收获对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的恢复系糙米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糙米率有降低趋势;籽粒产量、灌浆期、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间无显著差异。II优组合不同播期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宜香优组合1~3期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第4期显著减少;不同播期对杂交稻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推迟播种会降低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但对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影响不显著。第4期推迟收获会导致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增加,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恢复系和杂交稻在川南3月27日后推迟播种,产量有减产趋势,4月上中旬播种产量减少极显著;恢复系和杂交稻谷粒长宽比不受播期影响;杂交稻灌浆期、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受播期的影响比恢复系大;杂交稻成熟后不及时收获会导致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4.
高山  赵海连  宋军  于永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03-5905
[目的]研究黑龙江水稻灌浆特性。[方法]建立水稻灌浆过程的数学模式,着重研究水稻灌浆与气温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该模式反映了正常条件下水稻灌浆的生物学规律。[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选择水稻品种、栽培管理及产量预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源生长素(IAA)对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生理活性和结实率的影响。[方法]以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为材料,观察IAA对灌浆初期籽粒中ATP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以及对实粒数的增加效应。[结果]外源生长素IAA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灌浆初期杂交稻籽粒中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促进茎秆叶片上的营养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在高浓度下则能显著增加弱势粒中的实粒数。[结论]外源生长素能为解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问题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稻巨大胚突变体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水稻巨大胚突变体千粒重下降与其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方法]用Richards方程对水稻巨大胚突变体MH-ge1及其野生型明恢86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供试材料的灌浆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胚突变体的起始灌浆潜势大于野生型MH86,但最大生长速率、平均生长速率均较小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的最终生长量小于野生型。[结论]突变体的籽粒灌浆特性较野生型差,从而造成巨胚稻突变体籽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17.
张琳琳  叶清青  许佳斌  吴贻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58-17859,17871
[目的]探讨水稻巨大胚突变体千粒重下降与其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方法]用Richards方程对水稻巨大胚突变体MH-ge1及其野生型明恢86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供试材料的灌浆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胚突变体的起始灌浆潜势大于野生型MH86,但最大生长速率、平均生长速率均较小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的最终生长量小于野生型。[结论]突变体的籽粒灌浆特性较野生型差,从而造成巨胚稻突变体籽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18.
水稻倒伏扶扎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水稻倒伏后的扶扎效果。[方法]通过不同时间倒伏水稻的扶扎试验,分析扶扎对倒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与倒伏未扶扎相比,9月23日,倒伏扶扎水稻的结实率低4.27个百分点,千粒重低2.58 g,减产9.30%;9月30日,其结实率高5.99个百分点,千粒重低0.54 g,增产8.97%;10月6日,其结实率高9.13~9.40个百分点,千粒重高0.54~1.00 g,增产12.79%~15.91%。9月23日,倒伏扶扎连6号较倒伏未扶扎的总粒数少12.3粒,实粒数低11.77粒;9月30日,倒伏扶扎连6号较倒伏未扶扎的实粒数高,瘪粒数低。连9号倒伏未扶扎的实粒数最少,瘪粒数最多。[结论]与倒伏未扶扎水稻相比,灌浆前期倒伏扶扎水稻减产,灌浆后期倒伏扶扎水稻的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四川成都地区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2006~2008 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11.25 t/hm2的产量目标下,通过中小苗三角形条栽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合理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