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所从事赤眼蜂的繁殖散放工作近十年,并且用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黄地老虎等试验获得成功,但对其生物学、行为学、繁蜂和应用技术等研究不深,解决不透,因此,不能稳定和扩大防治面积。为了加快利用赤眼蜂防治粮棉主要害虫的步伐,我们于1983年着重研究了拟澳洲赤眼蜂、舟蛾赤眼蜂、松  相似文献   

2.
应用赤眼蜂携带病毒防治棉铃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眼蜂携带棉铃虫NPV病毒防治第2、3、4代棉铃虫,以万灵、甲胺磷化学杀虫剂防治作对照。结果显示: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33.3%,最高达37.3%;棉铃虫幼虫病毒感染死亡率为61.3%到70.6%;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天敌数量、种类明显多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标虫、蜘蛛、小花蝽平均百姝数量比化学杀虫剂防治田分别高83.6%、100.8%、69.2%,在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存在的草蛉、蜡蝽等捕食性天敌的化学杀虫剂防治田未发现: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平均虫口减退率为66.19%,化学杀虫剂防治田为70.25%,差异不显著(p=0.05);眼眼蜂带病毒防治田棉花的平均花蕾虫害率为35.97%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的34.93%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通过组建不同来源的几种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4331和0.3896,是防治小菜蛾的优良蜂种。卷蛾分索赤眼蜂对小菜蛾卵也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内禀增长率为0.3076,可进一步进行室内繁殖和田间试验。特氏赤眼蜂和新发现的碧岭赤眼蜂对小菜蛾的寄生能力较差,其内禀增长率只为0.2081和0.1362,不适合作为防治小菜蛾的蜂种。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且已对部分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毒·赤眼蜂是携带杀虫病毒的活体赤眼蜂,是水稻螟虫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控方法。为提高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农药减量,在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王集村进行毒·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并对防效进行评价。示范结果表明,连续3次投放毒·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达70%,防治效果达64.03%,说明毒·赤眼蜂能有效防治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一、甘蔗田赤眼蜂的自然种群及其优势种调查广东省研究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始于五十年代。在生产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近十多年来,由于国内、外赤眼蜂种类调查和分类研究的发展,国内对玉米田和稻田赤眼蜂种类的调查及优势种的找寻和应用,对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赤眼蜂的繁殖和利用,稳定田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甘蔗田赤眼蜂种类,了解其优势种群,为今后甘蔗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提供理论根据,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我们在  相似文献   

6.
在开展综合防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赤眼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于1975~1976年在上海宝山县刘行公社棉田进行赤眼蜂防治棉花害虫的试验研究,以探索利用赤眼蜂防治棉花害虫的实际效果及对棉田天敌的影响。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 australicum)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繁殖,在蔗田释放防治三种蔗螟(Argyoploce schistaceana;Chilotraea infuscatella;proceras veno-satus)有效。台糖公司1951年开始在旗山厂大量繁放赤眼蜂,1978年发展到23个厂生产赤眼蜂,防治面积扩大到63,524公顷。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专用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种寄生性天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20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铁岭市昌图县两家子农场开展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为73.52%,挽回产量损失达17.59%,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12.8 g/(667 m2次)。防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今后专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可大规模应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  相似文献   

10.
尹英华 《植物保护》1981,7(6):41-41
如何正确评价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问题,有的同志有怀疑,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能够提高螟卵寄生率,压低虫口控制为害。 自1974年,我县一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1980防治面积22.8万亩,放蜂区较对照区寄生率显著提高,历年稳定在80%左右(1978年为78.98%、1979年为81.91%,1980年为78.71%),但自然寄生  相似文献   

11.
高效寄生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及品系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spp.)防治玉米螟是目前生产实际应用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技术。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等都曾用于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1]。在我国,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应用的最为广泛[2],但寄生的效果随地区、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由于地区和调查方法及时间的不同,其防治效果相差悬殊[3],使得赤眼蜂,尤其是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在生防界引起较大争议[4]。本文作者在室内及半自然试验的基础上,选…  相似文献   

12.
国外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iological Control Laboratory,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oes,Beijing) 赤眼蜂是防治对象很广,应用面积日益扩大的天敌昆虫。各国昆虫学家对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不少的进展。现根据1988年6月出版的“Trichogramma News”中有关国外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的情况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卵寄生蜂的调查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用于防治棉铃虫的赤眼蜂种类及自然寄生于棉铃虫卵内的赤眼蜂种类颇不一致,如美国系采用微小赤眼蜂Trichogramma minutum Riley作为防治棉铃虫的蜂种,该种亦系自然寄生于棉铃虫卵内的种类。苏联则曾用广赤眼蜂T.evanescens来防治棉铃虫。而在英国有人认为棉铃虫卵寄生蜂=系T.lutea,但该种已不属于赤眼蜂属。我  相似文献   

14.
稻螟赤眼蜂抗药性品系培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药性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昆虫的遗传变异来讲,长期使用一种化学农药,最终必将使昆虫产生抗药性。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和利用,对害虫的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害虫的防治成本,已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深受人们欢迎。如果赤眼蜂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对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必将带来更为良好效果。本试验从1983年6月开始至1985年10月的两年半时间里,用8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卵、蛹和成虫三个发育期分别进行连续处理。探讨赤眼蜂抗性品系培育方法和初步阐明那些药剂对赤眼蜂较易形成抗性,为害虫综合防治提供更为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15.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菜芯地的扩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生长期的菜芯地释放赤眼蜂防治小菜蛾,当蜂量为2000头/点时,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寄生率大于60%),苗期为3米,生长中期和收获期为4米。短管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苗期和生长中期为4米,收获期为5米,较拟澳洲赤眼蜂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繁蜂寄主及密度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力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特别是建立以柞蚕卵为寄主的工厂化生产线后,田间应用面积迅速增加。但在赤眼蜂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中,繁殖寄主、接蜂比例对赤眼蜂生殖能力的影响及适宜的田间释放数量等,较少有深入和定量的研究。本试验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南永前 《植物保护》1979,5(1):40-40
一九七八年九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吉林省柳河县召开全国赤眼蜂利用学术讨论会,检阅和交流了我国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科学研究成就和经验,提出了今后开展赤眼蜂利用研究的新的奋斗目标。 这次会议是专门讨论赤眼蜂利用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  相似文献   

18.
1979年9月下旬以邱式邦教授为首的我国赴美国生物防治代表团自美国引入了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fiosum Riley,此种赤眼蜂我国尚无记录,分布在美洲,美国、墨西哥等国已用于防治玉米、棉花、蔬菜上的一些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19.
甘蓝夜蛾卵赤眼蜂种类调查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甘蓝夜蛾各代卵高峰期多点采卵,在室内羽化出蜂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省田间甘蓝夜蛾卵内的赤眼蜂有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3种.赤眼蜂种类分布与其寄主作物及周围作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其优势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和环境条件下有明显不同.田间试验表明,本省太原地区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第1代甘蓝夜蛾的适宜放蜂时期应为5月5~20日.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