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针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配置结构和防护效应进行研究,为提高新疆林果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及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带3~21 H范围有效防护距离、结构以及林网防护效应进行调查研究,观测林果防护林不同林龄、林网带宽、林带配置结构及林带距离对果园的防护效应.[结果]林果防护林对果园的防护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宽带的防护作用强于窄带;随着网格的两条主林带间隔距离减少,林果防护林防护效率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果树靠林带越近,受害越轻,但当超过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时,果枝数便会下降,冻害大面积发生.[结论]合理确定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优化林果防护林配置结构,改造原有农田防护林“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结构体系,进一步缩减网格面积,加强防护力度,并利用林带胁地种植苜蓿等饲草,建立新型的林果基地防护林林网,有利于降低果树灾害率及增加经济效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及科学栽植技术,为该地区林果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提出在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选择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及科学栽植技术.[结果]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分为紧密结构的林带、透风结构的林带和稀疏结构的林带3种;配置模式设计分为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3种.[建议]林果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果树更快,寿命比果树长;与被防护的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枝叶繁茂,根蘖少;灌木则应选用再生性强、枝叶茂盛的树种.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不同带距林网和林网内植被对防护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林带、3种不同植被和裸地(对照)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树高),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林网(70.9%)>300 m带距林网(64.1%)>150 m带距林网(60.7%);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分别为150 m带距林网4 H至第2道林带,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3 H至第2道林带。3组试验风速下,300 m带距林网1 cm高度处平均防风效能排序为果树模式>小麦模式>对照;种植果树模式整个林网受到有效防护,小麦模式有效防护距离为2 H至第2道林带。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农业推进,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林网所处地理位置,绿洲内部采用300 m带距防护林,绿洲外围考虑带距较小的防护林。如对高大果树类作物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可适当调整林网大小,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刘永萍  鲁天平  郭靖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1):1382-1386
【目的】探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及科学栽植技术,为该地区林果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提出在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选择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及科学栽植技术。【结果】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分为紧密结构的林带、透风结构的林带和稀疏结构的林带3种;配置模式设计分为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3种。【建议】林果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果树更快,寿命比果树长;与被防护的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枝叶繁茂,根蘖少;灌木则应选用再生性强、枝叶茂盛的树种。  相似文献   

5.
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及科学栽植技术,为该地区林果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提出在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选择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及科学栽植技术。【结果】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分为紧密结构的林带、透风结构的林带和稀疏结构的林带3种;配置模式设计分为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3种。【建议】林果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果树更快,寿命比果树长;与被防护的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枝叶繁茂,根蘖少;灌木则应选用再生性强、枝叶茂盛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受风沙灾害严重威胁,为科学评价和系统优化铁路防护林配置模式,基于野外调查,开展新疆杨、柽柳防护林防风效果风洞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后风速降低幅度及有效防护距离随着林带数目的增加而增长。不同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在林带后5~15 m范围内差别显著,且林带数越多,防风效能越高,20 m后防风效能趋于一致。若防护目标与林带相距超过20 m,则选择6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若防护目标与林带间距15~20 m,则选择8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若防护目标与林带间距在15 m以内,则选择10行1带的防护林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风速流场分析方法对比乌兰布和沙漠绿洲5种典型配置结构防护林的防风效果,通过量化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分布特征,分析各林网内的风速统计参数,进一步优化防护林配置结构,以期为干旱区绿洲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板。  方法  在乌兰布和沙漠磴口绿洲防护林中,选取5种不同配置结构林带的防护林林网为研究对象(紧密型乔木林网1,疏透度为0.13;疏密型乔木林网2,疏透度为0.24;疏透型乔灌混交林网3,疏透度为0.27;通风型乔木林网4,疏透度为0.39;疏透型乔木林网5,疏透度为0.27),在林网内采集多点同步风速数据信息,结合地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特征、风速分布统计参数和防风效能等。  结果  研究表明5种防护林林网其防风效能范围各不相同,林网1为65% ~ 95%,林网2为67% ~ 85%,林网3为46% ~ 82%,林网4为44% ~ 67%,林网5为56% ~ 72%。其中2行乔木构成的疏密型林网2防风效能在67%以上,具有较高的防风效益和节约水土资源优势;由2行乔木2行灌木混交林带构成的林网3,当防风效能为60%时,其防护面积是2行纯乔木林带(林网4)的2.47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和应用推广前景。  结论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中由2行乔木构成的疏密型林网和“窄林带,小网格”配置的乔灌混合林网均发挥了较好的防风效果。   相似文献   

8.
选择和田地区特定区域,研究农田防护林树种组成、混交情况、年龄结构等,分析其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洛浦县农田防护林存在混交林比例过低,仅占防护林总面积的11.29%;林龄结构不合理,大多集中于7~16年;防护林树种少、经济价值低;林网规格与保护对象不适应等现实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和指导营造混交林;利用防护林防护成熟、工艺成熟和经济成熟期的时间差调整防护林林龄结构;引入夏橡、水曲柳、黑核桃等经济价值高的树种营建混交林带,并积极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根据保护目标植物适时调整林网大小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的反映农田防护林网格内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以许昌县250 m×400 m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网内不同时段不同方位的光照强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林带对林网东侧区域光照强度影响范围在(0.3~2.0H)(H为树高);林带对林网西侧区域光照强度最大能影响到(0.3~1.5)H;林带对林网南侧区域光照强度影响范围最大能达到(1.0~1.7)H;林带对林网北侧区域光照强度影响范围在0.5H内。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坝上康保地区农田防护林带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观测,对农田防护林带的空间配置方式、树种选择搭配、林带宽度及株行距等进行对比,并对现有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探讨,以寻找合适的农田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品字形配置方式优于矩形配置方式;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窄林带的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优于宽林带;疏透型林带宽度一般不超过10 m,通风型林带宽度应控制在10~15 m范围内;小青杨在研究区适用的株行距为2.5 m×3.0 m或3.0 m×4.0 m。因此,康保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多种植乔灌混交林,以品字形配置为主,林带带宽选择窄林带更佳。  相似文献   

11.
临朐县设施果园熊蜂授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03-8204,8207
[目的]验证熊蜂在设施果树上的授粉效果.[方法]于2013年春进行设施果园熊蜂授粉试验.[结果]设施果园内用熊蜂为果树授粉,果树坐果率显著提高,提高了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果实成熟期提前.[结论]应用熊蜂在设施果园内授粉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2.
修剪调节对郁闭苹果园果品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伟  张连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51-9452
[目的]通过改造郁闭老果园,探讨提高果品质量的途径。[方法]对郁闭红富士苹果果园连续进行了2年的重疏剪和中疏剪处理,测定了果树枝量、透光率、果实着色、硬度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结果]果园第2、3年的总枝量可保持基本不变,枝类组成趋向合理;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树冠下透光率达25%左右;功能叶中叶绿素含量提高,比叶重增加;重疏剪处理的果树优质果比例可达80%。[结论]通过疏剪方式,可改造郁闭老果园,提高果品生产能力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胡世玮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675+11685-11675
[目的]为了解礼泉县果园土壤现状.[方法]采取主要的果园即苹果、葡萄、石榴、樱桃地的土壤样品,对土壤pH、速效钾、铵态氮、水分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石榴园的铵态氮含量最高,为(51.89±1.15) mg/kg,其次是苹果园,最低的为葡萄园;速效钾含量在(114.46~ 146.99) mg,/kg之间,苹果园的速效钾含量最高;土壤pH没有明显的差异,pH接近于7;樱桃园的水分含量最高,约10 mg/kg,其余果园的水分含量较低.[结论]不同的果园土壤养分差异较大,不同的果树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早酥梨授粉结实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酥梨的授粉结实能力,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对3种梨树品种的花期物候期进行观测,对照园中以园内无授粉品种而园周围有授粉品种(砀山酥和黄县长把梨)的为CK1,以园内配置2个授粉品种为CK2,供试园中套袋隔离早酥梨的花序,以上均为自然授粉,最终调查各种花序、花朵的坐果数。[结果]黄县长把梨的始花期和盛花期比早酥梨早2 d;砀山酥梨的始花期和盛花期比早酥梨晚1 d,均可作为早酥梨的授粉品种。早酥梨自花授粉的花序和花朵的坐果率分别为13.3%和4.9%;CK1和CK2的花序、花朵的坐果率分别为64.5%、14.5%和81.1%、30.6%。[结论]早酥梨虽有一定的自花授粉结实能力,但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配置授粉品种能明显提高其坐果率。  相似文献   

15.
杨树林带树木分化与分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评价黄龙病对绿橙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采自海南琼中县同一果园的健康绿橙植株和具有柑橘黄龙病典型症状植株上的果实为试验材料,对单果重、果形指数、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果汁率、可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黄龙病对琼中绿橙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同一生产果园中健康绿橙和黄龙病绿橙果实在外观、内在品质等多个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感病绿橙果实品质严重下降。与健康植株果实相比,感染黄龙病的植株果实单果重明显变轻,果实变小,果实变硬,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固酸比、可食率和出汁率显著减少,而可滴定酸含量明显增加。[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黄龙病对绿橙产业造成的损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候因子和寄主植物对苏州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苏州桔小实蝇种群变动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动的主要成因。[方法]通过对苏州梨园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监测,分析气候因子和寄主植物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在苏州地区,梨园桔小实蝇成虫种群增长为单峰型,成虫种群高峰期为9、10月,11月份至翌年5月份,桔小实蝇成虫种群数量最低。影响梨园桔小实蝇的气候因子有月平均气温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月降雨量、月降雨天数及寄主等,其中月平均气温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月降雨天数以及寄主植物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枣是当地桔小实蝇最喜好的寄主水果。[结论]该研究为全面认识江苏省桔小实蝇发生规律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8.
泸州荔枝果园AM真菌菌根及孢子数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泸州荔枝园AM真菌进行调查,确认荔枝菌根类型,了解果园土壤中AM真菌孢子种群数量的大致情况。[方法]利用"湿筛法"和Phllips&Hayman的方法对3个泸州荔枝果园春季的土壤AM真菌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荔枝菌根是内生菌根,共生真菌为囊泡——丛枝菌根真菌,即AM真菌。春季的菌根感染率在9%~32%之间,普遍低于25%。VA菌根感染率的平均值在15%~21%之间,低于25%。三个荔枝园每25 g土样中AM真菌孢子数平均值为869±76个。[结论]果园生草或对果园进行有机覆盖,是促进荔枝生长,增加荔枝果实产量,改善荔枝果实品质的一种绿色环保途径。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冬季福建果树冻害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 1 999年福建省冬季果树冻害调查的基础上 ,就冻害的形成特点与果类受冻情况作了记述 ,并对福建 2 0世纪的历次果树大冻害的规律 ,以及有关亚热带常绿果树冻后处理经验与避冻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