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浙江省第一代二化螟孵化盛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早稻本田分蘖初期、盛期),历期在12-15天.因而各地防治时间比较混乱,既浪费了农药、花费了工本,效果又不理想。为了确定准确有效的防治适期,我们于2004~2005年从螟害株发展动态、枯鞘枯心对产量的影响和幼虫孵化后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等方面入手,对防治适期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1代二化螟主要在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枯心;穗期被2代二化螟为害后,以虫伤株为主,受害严重植株,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防治上应掌握在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至幼虫未侵入前施用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5,(11)
<正>1二化螟的危害在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二化螟的危害呈现不同表现。一代幼虫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危害,受害稻株出现变色鞘、枯鞘、枯心苗。水稻受害后,生长发育缓慢,植株矮小,有效分蘖减少。二代幼虫一般从水稻分蘖末期开始危害水稻,在孕穗期出现死孕穗,抽穗期出现白穗,乳熟期至收获期出现虫伤株、枯死株。二代幼虫直接影响水稻抽穗  相似文献   

4.
水稻二化螟从1995年以来在吉林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它的危害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矮缩、白穗,幼虫有转株危害的特点,危害期长,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并且由于气候因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羽化期逐年提前,且显不规律变化;2008年6月25日在万昌镇靠近屯边的田块出现了水稻枯鞘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发生规律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粱、甘蔗、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左右。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蛹期平均10.9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1984~1985年早,晚稻三个品种上不同卵块密度下二化螟幼虫造成水稻的不同被害丛率,枯鞘茎率和枯心率调查,并进行协方差分析后指出:二化螟化学防治指标不仅可以使用卵块密度,还可以使用防治适期的被害丛率和桔鞘茎率。在对水稻产量损失率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并建立了二化螟的化学防治经济阈值静态模型。卵块密度(卵块数/亩)指标: 被害丛率(%)指标: 枯鞘茎率(%)指标: 1986年进行了验证性大田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7.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实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二化螟从1995年以来在吉林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它的危害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矮缩、自穗,幼虫有转株危害的特点,危害期长,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并且由于气候原因,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羽化期逐年提前,且显不规律变化;2008年6月25日在万昌镇靠近屯边的田块出现了水稻枯鞘现象。由于危害时间延长,加之连续使用单一沙蚕毒素类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对其逐渐产生抗药性,防效下降,这势必要求我们更换一种防效期长、无抗药性的新方法来防治水稻二化螟,为此进行本示范试验。  相似文献   

8.
<正> 二化螟别名蛀秆虫、蛀心虫。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分布。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甘蔗、芦苇和取食其他禾本科杂草。越冬后,部分幼虫还为害麦子、油菜、蚕豆和紫云英等。水稻被幼虫为害,在其分蘖期,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相似文献   

9.
当每亩稻田有卵块120-150块,在卵孵化高峰时(卵块由淡黄色变为紫黑色,初孵幼虫为淡褐色)就是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时期.也可在田间枯鞘率达2%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正>1水稻虫害的非化学农药综合防控技术1.1物理防治:在村屯周围稻草集中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或在稻田周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成虫。1.2农业防治:秋后、早春将水稻根茬、茎杆集中烧毁,水稻收获后及时深翻整地,将根茬中的二化螟越冬幼虫翻入土壤中或被鸟类吃掉,减少越冬虫源;将枯鞘、枯心、枯穗等二化螟的被害株及时拔除,可减少虫量,同时防止幼虫转株为害。1.3加强田间管理。稻田浅水灌溉,下雨后雨水过深要及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二化螟是本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各时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都很大。因其蛀入水稻茎内为害,被害株基本绝产。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下面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二化螟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为害。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水稻枯鞘;以后逐渐分散蛀食新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形  相似文献   

12.
<正>二化螟是平江县水稻生产中的重大害虫之一,若虫害发生在水稻分蘖期,会造成水稻枯鞘,产生枯心苗;若发生在孕穗期、抽穗期,则易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若发生在灌浆期、乳熟期,则会造成植株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进而水稻减产。近几年由于机械收割田间遗留的稻桩高,减少了二化螟幼虫死亡率,间接改善了虫蛹越冬场所,虫害  相似文献   

13.
1979~1983年,二化螟在新沂县的发生程度日趋严重,主害代为一、二代.世代间的发生数量极不稳定,常年穴枯鞘率50~80%,株枯鞘率20~30%,枯心株率5~10%.1982年为特大发生年,一代株枯心率达10~20%,防治上极为被动.为进一步提高测报技术和防治水平,自1980年开始进行了试验观察和调查研究,现将几年来的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俗称蛀心虫、钻心虫、枯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主要虫害之一。一般年份因二化螟危害造成减产约5%,严重时可达30%以上。一、危害症状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取食,造成枯鞘,后分散蛀茎为害,在分蘖期蛀入形成苦心苗;孕穗期蛀入造成枯孕穗;露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形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二、识别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南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省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在邵武市部分乡镇发生率达90%以上。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卯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厘米的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卯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转株蛀茎,造成枯心、自穗和虫伤株.1头幼虫能为害8—10株。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间化蛹。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市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代二化螟危害株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枯鞘株个体群的大小随时间序列而变化。受害株前期及后期表现为高聚集低密度,中期为低聚集高密度。在防治指标枯鞘率为3—5%的前提下,直接回归关系显著。低密度(0.2株/丛以下)则需改进型的 Iwao 模型加以校正。  相似文献   

19.
应用乐山地区农科所,忠县八德乡田间实地调查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比较6种田间抽样方法的优劣,结果证明在当前四川省一代二化螟防治指标密度定为枯鞘0.5—0.7株/丛,或枯鞘率3—5%的前提下,仍以平行跳跃抽样法效果较好。将抽样数减少到100丛,也能达到0.3以上的目标精确度。如采用平行带状抽样,要达到同样精度则需要400—500丛,但可以减少田间走动所耽误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二化螟在吉林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吉粳88水稻品种二化螟虫害较重,它的危害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矮缩、白穗,幼虫有转株危害的特点,危害期长,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并且由于气候原因,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